旅游城镇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互动研究
2015-06-02普荣白海霞
普荣 白海霞
[摘 要]旅游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滇西北地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呈现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但集聚经济发展较弱,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受资源环境约束较大等特征,提出滇西北地区应通过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城镇布局逐步合理化,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群,增加就业,尽快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实现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民族经济;滇西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4-0078-02
[作者简介]普荣(1984-),男,彝族,云南南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白海霞(1981-),女,河南睢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
一、滇西北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1.旅游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滇西北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旅游业。伴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餐饮业、住宿业、休闲娱乐和房地产业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促使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和本地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该区域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小城镇分布零散,集聚经济发展较弱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密布、地势起伏落差较大。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聚集条件较差。从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的小城镇分布较为零散,在近6万平方公里地域内只有一个地级市、两个县级市和多个建制镇,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各城镇间的距离较为遥远,加之交通条件的限制,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吸引要素成为制约整个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的零散分布使得该区域不能形成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导致集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难以带动区域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从滇西北大部分城镇来看,各城镇间的距离较长,如丽江至香格里拉需要4小时,香格里拉至六库约10小时,六库至丽江近8小时,其他各县城间的距离则更长。城镇分布零散导致的区域经济内部集聚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滇西北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3.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对区域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滇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布局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从地理环境的限制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地区缺少首位度较高的城镇带动整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虽然丽江市的人口和城镇规模在该地区相对较大,但其首位度不高,很难引领其他城镇共同发展;二是城镇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靠江、靠山的狭长型分布格局,由于大部分城镇分布于面积狭小的山间坝子和江边峡谷地带,适合城镇化发展的土地面积有限,一些小城镇很难再继续向外扩张,严重制约了未来城镇化发展;三是城镇间的交通网络不发达,很多城镇(乡镇)只有一条进出通道,各城镇间没有多余的交通网络连接,城镇间的物资输送和经济往来较少,难以满足相互间的需求。
二、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1.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部高原边疆的区位劣势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末位,其中交通条件差是长期以来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截至2012年,该地区仍没有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公路等级较低,交通网络不畅,制约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除一些传统矿产资源粗加工企业外,缺少其他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业。2012年该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8%,远低于云南省40%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42元,仅为当年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3。滇西北地区在我国2011年国务院最新划分的18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全部被划入滇西连片特困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农业发展靠天吃饭、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超前发展的总体格局。受山区面积分布较广、民族传统文化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等限制,这一地区的扶贫工作成效较差。
2.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滇西北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地。2002年,滇西北迪庆州的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向全世界宣布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寻找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中甸,从此拉开了滇西北旅游产业发展序幕。随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文化遗产和东巴文化等重要旅游资源也陆续被挖掘出来。截至2012年,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40:46,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5%,产业结构已经演进到“三、二、一”的产业形态。只有在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才会出现此种产业结构形态,而滇西北地区因为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旅游业在滇西北地区已经成为脱贫致富、带动就业、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
3.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较大
滇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大江大河发源区,在国家新一轮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川、滇生态功能区就在滇西北地区,这一地区成为我国保障国家生态功能的重要地区,在国家战略上中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为保障该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各类开发规划和经济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布局、开发强度等受到限制。特殊的资源环境决定滇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道路选择必然与其他地域不同。
三、滇西北地区旅游城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策略
1.依托旅游城镇化使城镇化总体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
滇西北地区应紧紧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助推城镇化建设,打造“一中心、两翼、多极”的发展格局,即以丽江为城镇发展中心,使其成为滇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镇;以香格里拉和六库为两翼,将其发展成为次中心城镇;在此基础上多极发展下属小城镇,尤其要重点打造一批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城镇。城镇的发展布局应与旅游景区开发相协调,还应适应该地区人口布局和产业选择。规划与研究城镇选址和未来拓展方向的,加强城镇间的交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整个滇西北地区的城镇化网络格局。endprint
2.依托旅游城镇化发展壮大泛旅游产业群
滇西北地区早期旅游业发展没能很好地发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随着该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城镇化成为发挥这一作用最好的途径。旅游城镇化将一个产业融入一座城镇,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会催生更好的产业格局。在滇西北地区,通过旅游城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泛旅游产业群的发展。目前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已然成为培育旅游产业群的重要突破口。养生、度假、旅游、文化生活体验、居住、生态养老等现代服务产业共同构成了泛旅游产业群。由于泛旅游产业群关联度大、综合性强,广泛渗透到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环境、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因此,以旅游城镇化为主体的泛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依托旅游城镇化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滇西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脱贫致富问题是该区域整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受地理条件限制,如不通过城镇化移民和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等措施很难解决大部分山区居民脱贫的问题。通过旅游城镇化来引导当地居民进入城镇就业是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旅游城镇化是通过发挥滇西北地区城镇作为资金、技术、商品、能源、交通、信息等集散中心的优势,更多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进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农村大量的农产品和物资有了更好的销售市场,促使农业向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滇西北地区的旅游城镇化在实施要素与人口合理流向大城镇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就地城镇化政策,在知名旅游景区附近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来促进人口的聚集,实现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旅游资源富集地的滇西北地区在实施旅游城镇化战略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区域脱贫致富问题,自然环境的约束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很难走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旅游城镇化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旅游城镇化来带动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居民增收和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又进一步反哺旅游城镇化[3],最终实现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138-140.
[2]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0):126-128.
[3]邱云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26-28.
(责任编辑:梁宏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