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2015-06-02梁洁荣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

梁洁荣

【摘 要】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今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新型人才,笔者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 探究 实践

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是新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可是,在农村学校,新课改的亮点却成了难点,实践操作难度大,这让许多农村教师视为畏途。

有幸听过窦桂梅等语文大师的课及报告,会后,老师们都会议论一番,谈自己的看法。其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都讲得很入理,一套一套的,可这样的教学,在设备跟不上,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农村小学,行得通吗?对此,我也质疑过,可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觉,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只要老师们用心地去进行教学,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相应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此,我们的老师感慨道:我也不想满堂课地讲呀,我也累呀,可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自主研究,结果是学生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谁也不敢吭声,整个课堂鸦雀无声,什么问题也研究不出来,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再这样下去,我的课都没有办法按时完成了,算了,灌吧,学生懒得开口,我也省心。 就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农村学校,就成了一句空口号,没法执行下去。

我原来也觉得,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件难事。开始尝试时,好多次,也如大多数老师所感慨的一样,“自主”的结果是“沉闷”,课没法按时完成,心里很是沮丧。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肯开口呢?是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大,还是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是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老师提示启发不到位……我陷入了深思之中。为了找到答案,我找学生了解情况。了解到的情况是:老师问的问题,一方面,确实难懂,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回答;另一方面是,就算懂了,也不好意思回答,怕同学笑话。再就是,学生一直在等待着老师讲答案,也相信老师会把答案说出来,既然这样,学生就没有思考的必要了。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开始研究我的教案,细细地看了自己上课时所设计的问题,结果发现,有些问题确实有难度,要么范围过宽,要么过于笼统,要么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又不注意加以点拨,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启发,学生“无以言说”是理所当然的了。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备课思路,尽量把问题设计得简单一些,明确一些,上课时注意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信心;同时,对问题的解答,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我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和总结就行了。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渐渐地,学生也就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今,虽然课前的准备会辛苦一些,可在课堂上,却也比以前从容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综合性学习时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就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涵盖的内容、方式更广泛,更能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独立的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与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记得我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懂得蚕的生活过程,感受蚕的奉献精神,体验蚕一生的不易,我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养蚕,并且写好养蚕日记。第二天班里的窗台上就多了一个装有几只蚕宝宝的纸盒,它成了我们班的 “新成员”。一下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奔到窗台前,观看它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蚕呀,我还是第一次见。”“快看,它身上有小黑点。”“数数看,它有多少只脚?”“它那么小,怎么吃桑叶呢?”“我也要养几只。”大家兴奋地观看着、议论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小小的纸盒难以满足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蚕宝宝呢?于是,我抓住教育良机:“大家都想拥有蚕,仔细想想其实你身边的人就能帮你实现这个梦想,也许就是你的邻居,也许就是你的小伙伴。认真想想,你该怎样做才能拥有蚕呢?”他们思索着,但我看得出,有人已经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与别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后来,班里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找到了蚕,并且“蚕”成了他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他们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遇到困难能互相协商、互相帮助、主动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自我认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我都能及时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善良的种子,一颗永不退缩的种子。

三周过后,有同学陆续向大家传递着他们成功的喜悦。“我家的蚕吐丝了!”“我的蚕已经结茧了!”望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我觉得这比任何评价都有效果,因为那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我趁热打铁,利用作文课时间请他们把自己的养蚕日记整理后写成作文。一向反感写作的学生在那节课上却异常兴奋,他们的笔下似乎有流淌不完的话语,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在他们的笔尖流淌,而批阅作文的我也和他们一样经历了一次养蚕活动,和他们同喜、同乐,一起分享着养蚕的乐趣。相同的养蚕经历带给学生的却是不同的享受,尽管取材角度不同,但人人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从他们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蚕”的相关知识,而且对于语文学科中涉及的蚕的词语、诗句,也有了深刻的感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蚕的喜爱之情。因此,这次活动有效地达到了一次语文综合学习的目标。

多年的摸索与教学实践,让我对农村语文教学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我觉得,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新课改下教学的快乐。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去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相信现代学生,不只是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也一样,都有着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总认为农村孩子知识面狭窄,素质没城市里的孩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担心农村的孩子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所以,习惯“大包大揽”。这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偏见,更是我们老师不自信的体现。

第二,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只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参上的内容有限,而且很多不适合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资料的整合上要多费些心思了。

第三,教师要善于结合农村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特有的教学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去进行教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有限,不是每个老师每节课都可以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地去体察,用心地去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农村生活,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语文的世界。

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之路是艰难而曲折的,要想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教学的好路子,要求我们广大基层老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我想,凡事只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