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历史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与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

2015-06-02黄鹤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参与兴趣历史

黄鹤

【摘 要】 历史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历史 情境 参与 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

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导入新课时,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创设情境,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七年级下册)时,我设置了如下的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吗?

生:看过!

师:大家听说过这个人吗?(展示翟墨的图片)

生:有(或没有)!

师:他是2009年度《感动中国》航海勇士翟墨,他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请看推选委员的推选理由。(播放2009年度《感动中国》航海勇士翟墨的故事)

师: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他为什么能成功当选。在颁奖辞中有这么一句话“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请问翟墨眺望的六百年前的航海先辈是谁呢?”

生:郑和!

师:没错,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郑和和他同时代的戚继光因为在对外关系中的杰出表现曾经感动过当时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回到明代,了解那段历史。

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带着一种感动的心情,很快地融入了《感动中国》的情境,通过问题的提出,上溯到了六百年前的航海年代。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迁移到教学中来,教师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重难点突破时,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上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岳麓版七年级上册)时,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司马迁与《史记》,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史记》的文史价值是很难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这样的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读过《史记》原文吗?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一些名句——

(投影展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学生读)

师:读完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感觉到很悲壮。

生2:感觉到荆轲有一种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

生3:感觉到语言很优美,朗朗上口。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通过品读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史记》语言的优美,下面再来品读这段话——

(投影展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这段话反映的又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生:这是《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情景。

师:通过这段文字你又感受到了《史记》在写作上的什么特点呢?

生1:语言生动。

生2:写得很传神,寥寥数语,就使蔺相如当时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很棒,同学们品读出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文字优美,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看过《史记》的原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展示两段具有典型代表的文段让学生品读。在文段的选择上分别选取以抒情和叙事为代表的两段文字,可以让学生从语言优美及描写生动等不同的角度品读《史记》,感受其文学价值。通过这样的处理很好地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创设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情境,这一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一堂课结束前,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我们在听故事正精彩、激烈的时候,讲故事的人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会吊起我们的胃口,让我们期待着听他下一节的故事,这种方法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在结束一节课前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愿望。这样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历史成为一门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冯卫东,王亦晴. 情境教学策略.

[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与兴趣历史
新历史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