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数学习惯的培养

2015-06-02杨玉霞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后课前习惯

杨玉霞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一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目前,我校学生的80%是外地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少,文化素质低,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要使他们的学习有所改观,必须从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入手。我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将自己在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一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习惯 课前 课中 课后

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优劣。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随着上海教育、医疗资源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上海就学,出现部分学生资质不好的学校,上海本地生源不到20%。我所从教的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学校。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每个班级都不乏不识字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没有文化背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获得较低的报酬,从事家政、菜贩、打零工等工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放任不管,就是棍棒伺候,不是没有时间管教就是没能力管。

这些学校的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又承担着“家长”的角色,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些学校总有一部分学生回家不做作业,教师跟家长反映情况,总起不到作用。教师为了尽到责任心和提高班级考试成绩,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在从教数学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育与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我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未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3.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4.计算不准确,无规范的计算习惯;5.学习懒散,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想得到现成答案;6.审题能力不强,缺乏仔细检查的习惯;7.作业只追求“量”不追求“质”,没有形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习惯。

以上所提到的是多数学生存在的较集中的数学学习习惯问题,而这些不良习惯正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课前预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每天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标出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完成预习作业。这样就能使学生上课将精力集中在不懂的地方,不仅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能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也就是新课标中强调的备学生,即花精力讲解学生不会的地方而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二、课中

首先,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较易分散,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要看着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上课不是全班安静地听老师说,而是学生及时补充老师将要说出的下半句话,这样上课就不容易走神。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第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不仅愿意思考,而且善于思考;第二,在上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第三,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大胆并能学会口述解题思路。

再次,培养学生诚实将练习结果反馈给教师和不懂就问的习惯。课堂练习是反映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关键,因时间关系教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批改作业,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这两个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理解那些练习没做对的同学,并在全班表扬他们的诚实和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就心中有数,可利用下课时间,将未掌握的学生聚到一起进行集中讲解,从而保证每天的知识点当天掌握,减少第二天的工作量。

最后,《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计算习惯包括审题和验算两个关键习惯,这些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培养。

1.审题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先导,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很多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机械模仿的现象,稍有变化,便错误百出。拿到题目时往往看见数字就去加、减、乘、除,对于一些简单题目,或许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对于喜欢“拐弯”的题目,就会发现问题了。例如计算 46+54×10,很多学生往往考虑到“凑整”好算,将46+54先算,而忽略了正确的运算顺序应当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审题需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提高审题能力可以从分析题目语言的训练下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细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读题是为了理清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读题时必须认真、仔细、逐字逐句地进行默读,如果有图表,务必要仔细观察图表中所给的信息,并且要学会边读边思考。通过读题找出关键字、词语,弄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若一遍不懂再多读几遍,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2)圈画。主要是指将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及数据标注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可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标出关键词语,如“ _______”“……”等符号。通过圈画明确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问题;还应该注意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哪些。同时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标注,如箭头等,以理清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自己思考。例如:圈画在下面这些题中作用明显。一是把1.3、4.2、2.7、5.3、0.5、0.6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题目中小数点和顿号特别容易混淆,学生会将数看岔,从小到大若不注意会写成从大到小,因此在写类似这样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每一个小数和“从小到大”都圈一圈,后再填,以减少错误的概率。二是2.3乘21.3与5的和,所得的积除 8.4,商是多少?对于这道列式计算的题将圈出来的是运算顺序,框出来的是关键字。endprint

2.验算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督促学生在练习后及时进行检查,教授验算方法,如:加法用减法验算,同时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具体来讲,一般要求学生检验的项目有:①题目有没有抄错;②计算是否有错误;③估算得数是否合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提醒学生运用估算知识,在计算之前先估算题目的大致范围,并在计算后和估算的结果比较,看自己得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④对于应用题,除了要检查计算的正误,还要强调检查单位名称,答句是否漏写,将计算答案带入题目中,看是否符合逻辑。

三、课后

1.课后温习

课后温习就是对刚学过的知识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系统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只有让学生理解性地反复阅读教学内容,找出课堂上还没有得到解决的地方,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

2.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查当天所学内容是否掌握和巩固的一个环节。做作业时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家长不在一旁陪同,只是偶尔查看孩子是否认真作业、字迹和完成的进度。比如花两个月每天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作业,若遇到未完成的情况,要有适当的惩罚,比如做10道口算等。等孩子能自觉保质保量完成,后面就进行抽查,抽查过关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若发现字迹不端正,要求孩子擦掉重写,教师和家长要齐心合力,遇到学生字迹不端正要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进入上海学校课堂,面对这个现象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心教育,用爱灌溉,才能尽好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雪枫.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0:6-7.

[2]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2009:24-25.

[3]潘亚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新课程,2013(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后课前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课前三分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