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心灵和语言的艺术
2015-06-02王小忠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它时刻记录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苦难、欢乐和思考。一首诗记录的可能是一个诗人某一时刻的心情,而当我们面对各种流派的诗歌时,感悟到的却不尽相同。一首诗所包含着的诗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能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世界无限的享受。一首好的诗,不能缺少真实的情感,因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诗论家都把真挚的情感抒发视为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诗缘情而作,诗缘情而美”,诗人的情感特质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之源,是诗歌美学的魅力所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但依然打动我们的心灵,原因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注入了真善美——真情实感,浪漫之美,纯真、敦厚、从容的人生价值取向。
诗歌之美,不仅是语言本身的美给我们带来审美愉悦,而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气质的自我提升和人格的独立完善。近期重读诗人徐红的诗,再度让我惊喜,它是那么的柔美、慈悲、温暖而纯净。
我们每天都经历众多不同的事情,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又是那么的不同。众多瞬间飞逝的想法和思考,个体并不能销魂蚀骨地感受到,或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具体的现实生活也不允许我们停留在细微的感知与夸张的想象上。诗之所以为诗,那就是因为渺小事物唤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拨动你的心弦,从而发现一种陌生又熟悉的诗意之美。“诗歌的极致……在于它想象的时刻,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方面,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徐红的诗令我联想起来的事物很多,更多可能的是捕捉到了某种情感,柔软的,纯净的,轻巧的,不乏暖意,而又难以言明的那种真实的情感。
果核在肉身里。/从那里,还可以看见身上的薄雪,/和一部分逐渐加重的阴影。//降落下来了,/一些不可抑制的忧伤。(《局限》)
徐红似乎把我带到某地、某一刻时间之内,或是让我感到包襄在阴影之下某种沉重的成熟和担忧,乃至之后的忧伤和再生。她把果核、肉身,薄雪、阴影,放在同一时间之下,表现某一相对高度紧张的时刻,而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带来众多想法。是果核,是薄雪,同样生出深深地、久远地忧伤,然而却那么干净。如果此时让我看到那些果核,抑或是薄雪,它们落下来的情景,我会惊讶徐红对诗意的洞察。因为诗意时刻的激情或许更具有透视能力,而我们全然被自己所局限。
短小的诗歌里会有更广阔的想象和联想,它更令我们的激情再度紧张,并使我们感到意外,或是严肃。那么,那些含有想象力的渺小事物,带给我们的诗意空间到底有多大?
请把马的铜铃摘下。/静静的,牵入黑暗。夜在水面呼吸,/在一片寂静之上,我开始想你了。//一切归于安祥。/现在,安静的,安静的,……我开始想你了。(《我开始想你了》)
我们在冗繁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一些渺小的事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关键是一个人的心理和情绪。徐红又把我带到另一个纯情的思念境地。马的出现最易使人想起赶行、或是疲惫,马的铜铃也使人想起苍茫羁旅,所有一切都停止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你了,这似乎水到渠成。而隐藏其后的又将是什么?空荡、孤单,还是茫然?或许我们的意识真的形成了决定,而意识中的念想能否回归现实?或许,仅此一点我想到有关茫然的词语来。这种真情抒写,更加令人确信,“理解生活就是生活的顶点,而诗的顶点就是说出众神的语言”。
这首诗中有声音,有画面,有真挚的情感和能使人无比愉悦的惆怅和思念。《我开始想你了》一诗所具备的美感是柔软的,诗人描述思念的过程是柔软的,像一首淡雅的音乐,潜入内心,它也是柔软的。语言轻盈灵动,在听觉、视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无不使人陶醉。
从自然中看到诗,起源于景观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感情。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崇高可供自然激动并引起共鸣,自然也会如灰如土。徐红的心怀无疑是崇高的,善于思考和想象的。徐红的诗在追求崇高的理想上让我们看见世界更多的真实和善良。诗意抵达之处,便是精神的无限愉悦。“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 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徐红的诗充满了孤单和忧伤,也充盈着纯净与感怀。“在无限的孤独之上,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和良心。”也正是如此,她诗中弥漫的情怀深度和她反复歌唱的“雪”一样令人难以释怀。这与现代许多诗人的抒写不同,她不刻意去营造诗意,也不生硬的去再现情感,她往往从生命本真生存状态去写,从而将情感带入澄明的境地,使诗歌的审美趋向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真,使她的作品更加清洁;善,使她的作品更加温婉;美,使她的作品更加自然。
暮晚有几只鸽子在飞。梧桐树散发清香。/年轻的女人在厨房里准备晚餐。/盘子里有水果和面包,灶火上煮着香浓的汤。/多少年过去,亲人近在身旁。膝下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在这苍茫的人间。满天星光,草木青了又黄。/生活是多么简单的幸福。/“尘世之美,像果子包着核。光倾进夜。”/凡美好的,神都垂爱。(《尘世之美》)
她对尘世的所有都抱有慈悲之心,写尘世的悲欢与善恶,拯救与赎罪,无不体现出她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性之美的歌唱。“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感情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艾青《论诗》)徐红的诗以“真”和“善”为本,表现出她对世界的观照以及人性之美的歌唱,能给人一种积极的精神感染和愉悦之美。
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好的诗歌,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徐红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深入浅出,从生活的真实进入艺术的真实,完成了审美的超越。“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艾青《论诗》)徐红的诗之所以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大概是因为她的诗已经将这三者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傅雷先生说,“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一个诗人的心灵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其作品怎能感动人?或许这样说过于绝对,但绝对是有其道理的。徐红的诗很纯洁,纯洁的诗中又包含点点无奈,或是某种禅意。这样的抒写似乎注定了她诗歌内容的相似性,但是,她从其中有所转身,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转向更为崇高的追求。她的诗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巨大而无形的。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不能的事情太多了,超然物外,就真的波澜不惊?面对俗事,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大爱,大爱无言。这种不断扩张的思索是快乐的,同时也将指导我们必须去做的任何事情的方向上。文学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它成为艺术品,不是由于它的华美,而是由于它是适当的。当我们在阅读或写作时,它会使我们看到严谨、朴素、真诚的艺术是多么美丽、多么宜人。
一首诗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就是接近本质的程度。一个人是自由的,他总是可以选择自己要干的事情,一个人只有通过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多次裸露才能到达无遮蔽的状态。其实,生活也正是由于个人的坦诚才变得幸福或完美。将其移至诗歌,也就是说,坦诚更接近诗的本质。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是说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诗歌艺术对丰富一个人的性情和情操是很重要的。这也大概源于文学的教化意义。诗歌的美学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善良的心灵,它让我们懂得生命,懂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然后用洒脱的胸怀去珍惜,懂得放弃,懂得坚守而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在其熏陶下,让我们变得从容、淡定、平和而博爱。
王小忠,诗人,现就职于甘肃省甘南州文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