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龙观写意

2015-06-02李修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彭祖黄龙山村

一直以来,我都想在红尘之外,找一块安静的地方,诗意的栖居。这个愿望终于在我“改非”之后实现了。应该不是偶然,我头一天退位,第二天就有人向我伸出了美丽的橄榄枝。黄龙观,就是这个名字让我心里突然一亮,此后,我便开始与这个小山村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了。

黄龙观,带给人最多的印象应该是,一座灵动的山或者峰,山顶上有一座古典的建筑,春有祥云缭绕,秋有霞光笼罩,山峰的四周充满一种毓秀之气。正是,这就是黄龙观。但是,我所栖居的地方,除了浸透道教气韵的灵山之外,还有更隆重的称谓:村。

它叫黄龙观村。村以道观为名,道就给这个古老的山村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底蕴。听起来就叫人向往。

山村。偏远。农户不是太多,很分散的居住,面积可不小,七沟八岭,十九平方公里土地。

我最初走进它的怀抱,还是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它就是一种状态,有点混沌,有点慵懒,有点沉稳,有点漫不经心,沉重一点讲还有点穷。黎明的时候,一只雄鸡唱出第一声,这一片山里的雄鸡都开始叫了。接着你就可以看到农户的炊烟从四处的山洼里升起,和着山村中的雾霭升腾到高空,在阳光的照射下,组成紫色的祥云。接着,地里就有了人的身影,有了牛的叫声,曲曲弯弯疙疙瘩瘩的山路上就有了行人。就是这样一个山村,穿过它的时候,我竟用了大半天时间,还是直线距离,从山脚到山顶,走得我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精疲力竭。

然而,四十年之后,正是这个山村,却用一种不同凡响的胸怀接纳了我。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有谁会相信,在这样一个贫瘠偏僻的山村,会有一个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会有那么豪气的楼房?会有那么漂亮的广场?黄龙观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铸了自己,改写了历史,创造了奇迹。

是奇迹,但不是神话,因为它的确已是客观存在。

我是坐着轿车去的,一直坐到高大壮丽的村委会大楼前。因为是进山,公路是盘旋而上,进了雄伟的写着“中国民俗文化村”红色大字的通村大门,就如同在城市宽敞的街道行走。我被安置在镇上的宾馆长住,待遇相当于地师首长那个级别吧,平时则在村里的接待室休养。任务不过是给村里当当参谋,搞一些策划,算是资政吧,有时也用我的脑力去为村里、为村民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原本是想借住农家的,最好是屋后有青山,房前有竹园,有一条山溪抑或是一泓小泉,竹篱茅舍,土墙青瓦,房前屋后种着青菜、果树,到处都是野花野草,一只猫、一条狗、一群鸡,陪伴着我的书声。

我时时为自己的天真哑然大笑。如今的黄龙观村已经走出了农耕时代,农户都住进了小区的楼房,农民成了村企业的职工,家属都叫社区居民。在这里去找一方魏晋时代的净土,我是注定要失望的。

白天,我悠闲地在村庄里行走,现代化的气息扑鼻而来。感慨农村的巨变,在城市里享受到的东西,不担心在这里没有。夜晚,黄龙观村进入沉醉的梦乡。而我却一直醒着。夜风很温柔地吹过树间,鸟儿偶尔亮出一两声,蛐蛐蟋蟀们却不停地悠悠地鸣叫。山中的那种静,令人销魂。月从东岭西落的时候,太阳就从观尖鱼贯而起。早晨的空气就是城里人叫着氧的那种东西,我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享用。新的一天开始,我站在山头仰天长啸,吐故纳新,浑身都轻松。没有喧嚣,没有烦躁,没有祈求,没有竞夺,城里的那些让人烦恼的东西,这里都没有,真的,还有官场——这个就不提了。

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城乡的逆差。

农村的美,更有个性。

充满诗意的山村,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地方住下来。

每一个堪称人杰地灵的地方,必然就有优美的神话,有美好的传说,有轻松的故事,用时髦的词说,叫有文化的底蕴。否则,它的地就灵不起来,人就杰不了,腰杆也就挺不直。恰恰好,黄龙观就是有文化,底蕴足。

我在村里居住,以农民为友,久而久之,我的血就灌注于这片土壤,它会发芽,开出花朵,让我的生命年轻永驻。许许多多的日子,我都沉醉,沉醉于黄龙观村淳厚的民风里,沉醉于美丽的传说故事里,沉醉于动人的民歌里,沉醉于清美的野菜汤里。

行走于乡野民间,讲古是最轻松的话题。现在所谓民间文学的专家们,喜欢把民间故事分成这类那类,而从黄龙观人口中说出来的都是一类,讲古谝咆。这个词有点乡土,但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取代它。再严肃的话题到了讲古人口里都变得极其轻松,有幽默感,引人发笑,发人深省,逗乐。自然,教化的作用绝对是有了,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随时间续延的传承。

他们给我讲小黄龙的故事,讲邻里的笑话,讲孝媳逆子,讲打情骂俏,这些我都以为平常,当我从他们的口中听到白莲教,红军,贺龙的故事,听到黄帝、彭祖、庄子的传说之后,我真的不能小觑了。黄帝从广成子和其它生活在中国早期文明边缘的人那里,学到了道教修行的秘诀。在黄帝统治的百年期间,他反过来又将道教传遍了中国北方。他为中国公共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在他第八代的后孙中又出现了更为神秘的彭祖。这位先祖恰又与黄龙观村奇特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渊缘。黄帝是中国文化和道教的创始人,因此,一直受到华夏子弟的崇拜。传说中,黄帝是到过黄龙观村的。

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片山村,一直接受着中国传统文明的熏染。他们知黄帝,懂彭祖,信道教。连中国文化的精髓都知晓,再回头看看这个山村的崛起,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出席节日农宴,民歌是最美的音符。说黄龙观村是一个民歌之乡,并不过分。村里老一辈的人几乎人人能唱民歌,人人能敲鼓打锣。我见到一位年已耄耋的矍铄老人,只要有氛围,他可以一直唱下去,唱到你痴,唱到你睏,唱到你睡,再把你唱醒。能唱多少歌他自己也说不清,很多时候他是即兴而唱,现场编词,而且恰到好处。在村里,我喜欢在新娘进洞房的时候听那鼓乐齐鸣中的喜庆唢呐,喜欢在哀乐声中听歌师唱孝歌,喜欢在祝福声中听唱花鼓,喜欢在烈日之下的青苗地里听薅草锣鼓。黄龙观村四季有歌,他们有在不同节日、不同喜庆时玩的形式。都是非常喜庆、热闹、欢乐、快活的那种。贴对联、放鞭炮就不用说了,划旱船、舞龙灯、耍狮子是不败的节目。endprint

黄龙观人活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村里在大力挖掘传承传统民俗形式的同时,请名家作词、谱曲、歌唱,形成了一组生动优美的村歌。真是好听,制出的光碟音画很美。村里有民俗表演队,有现代歌舞厅,相得益彰。他们已经在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我每天就这样生活在歌声中。

我不仅是在诗意地居住,也是在歌声里生活。

黄龙观村让我感动,不可亵渎,除了它的现代气派,还有它的纯朴。几十年,我一路走来,获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我现在不缺什么,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一种宁静的生活,受到尊重,作闲云野鹤,自由天地间。应该说,黄龙观村满足了我。农家野菜汤、土烧酒,让我品尝到人成长的滋味,餐桌上的粗茶淡饭,让我格外珍惜人短暂一生的岁月年华。每一位村民都很友好,他们知道我曾经的职务,一概不谈,亲切地叫我老师,总是怕不小心伤害了我的自尊,处处给我面子,给我方便,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我常常感到,我自然不可抗拒要失去的那些东西,在这里又以另外的形式得到了。

黄龙观村有宽大的胸怀,有四季美景,有民俗文化,可以接纳天下游子。

我深深地爱着这个村!

道教是黄龙观村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

道观历史的存在很悠久,遗憾的是几经损毁,现在怎么也找不到它最初的踪迹,说不出它演变的过程。这给修村志增加了难度。但是我深信,那高高的观尖,那灵动的岩石,那古老的树木,一定见证过香客云集的场面,一定聆听过信徒们虔诚的祷告,一定目睹过香火兴旺的壮观。据说在明洪武皇帝修建武当金顶之后不久,这里就修建了道观,它与道教正一派一脉相承,沿袭的是张三丰张天师的教规。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五百年来的风雪雨霜把这座山打磨得更加熠熠生辉。显然,黄龙道观自修建之日起,就不仅仅只属于黄龙观村了。四面八方的香客满怀心愿而来,带着希望而去,又以崇敬之心回来了却心愿。那通往山顶的林中的小路就是这么走出来的。五百年来,这里就是鄂西北乃至中原的朝拜之地。

用不着再去指责损毁者的卑微心态,如今道观又以一种更庄严肃穆的姿态矗在观尖之顶。新修的道观以祖师殿为主峰,与之相衬的还有父母殿、财神殿以及大雄宝殿、龙虎殿,途中还有揽云亭、凤凰塔可供小憩。

每次在我登上观尖、踏上那片净土的时候,遥望四周巍巍峰峦、深深沟壑、芸芸众生,就感到重修者的那种远大胸襟。我知道,他们不仅是在重修道观,而是在弘扬一种文化,提炼人的一种精气神。这是一座精神的家园,它引领人们向真的善的美的孝的廉的礼的方向进发。没有私念,和谐相处。从这点出发,我们都应该是道的虔诚的信徒。

还是这样一个山村,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享受古代一位长寿的伟大的尊者的恩庇。他的养生术正在这里发扬光大。他就是彭祖彭铿,也是道教的始祖之一。传说中的彭祖活了八百岁,按科学的记日法,也就是当时一个甲子为一岁,他应该是130岁。这当然是高寿了。虽然彭祖不在这里出生,但他有很长的时间在彭水生活。太阳山下那条从神农架发源的汾清河,古代就叫彭水。彭水两岸还有许多彭姓子民。我的母亲就姓彭,也许是得益于彭祖的神灵,在我的家族里就有许多寿星。黄龙观村独特的环境成了彭祖养生的道场。有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做,村里已经建起了彭祖养生馆,彭祖长生殿,高大的彭祖铜像就矗立在养生馆前,彭祖养生菜、养生药膳业已形成,舒适宁静的岩中木屋正等着四方宾客享用,彭祖的养生健康秘诀将在这里展现于世人。彭祖所创立的调摄术、导引术、饮食术、房中术、补导术养生秘诀是不朽的经典绝唱。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尽可能延长寿命,获得更丰富的人生内容,是每个人的祈愿。在黄龙观村,我们不仅可以去道教接受心灵的慰藉,更可以去彭祖养生馆体验世俗的生活。来吧,每一个有限的生命都应该去做无限地努力。让我们都活成个寿星吧,像彭祖那样。

常常,那些古典的建筑把我带回遥远的明朝,抑或更远,而转瞬间我又回到现代,是那漂亮的广场和广场周围一栋栋漂亮的民房。

我就这样在古典与现代中穿行。

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乏豪气的广场,但黄龙观村的四大广场是有特殊意义的。富起来了的黄龙观村,农田都退耕还了林,成了药材核桃绿色产业基地,七沟八岭的农户组成了四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了。黄龙观村的平地不多,人们就把山沟山坳填筑成平地,四周建楼房,建成新型民居,中间就修成了广场。那些农民从大山深处的单家独院里走出来,丢掉茅草棚、土瓦房,住进新式的单元楼,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着社会主义小康的温暖。广场有休闲的亭子,有音乐喷泉,有彩色的灯光。那些花儿呀草呀,天天看着游人往来,看着脱下围裙的妇女们跳舞,看着人们在这里集会。

有时我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我不是一个过客。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和谐,一种活力,一种友善,一种力量。广场不是摆阔显富,它是在彰显一种文明,架起的是一座人与人之间的连心桥梁。

黄龙观村是美的,美在风景如画。

我是在早春二月走进黄龙观村的。山上背阴坡还积着厚厚的雪,山下浅林里野桃、山樱都是满树繁花。再过两个月,整个林子都绿啦,林中开着火一般的映山红,兰草花静静地吐着清幽的香气。到了秋天,满山红遍,黄的是果,红的是叶。立冬以后,山瘦了,水瘦了,山水似乎变得深沉了。只有那些鸟儿——锦鸡,画眉,喜鹊、黄莺,在啭婉的歌声迎接又一度春风吹来。

山,是黄龙观村的脊梁。

黄龙观村遍布八座山梁,奇峰巉岩无数。

有的很秀峻。观尖最典型。远看如蛟龙出水,身尾直伸山下的粉清河,身腰逶迤攀升,到了半山,龙头轻巧一昂,便成了一座山峰;近看似雨后春笋,拔节吐蕊,凌云九霄。endprint

有的很雄巍,如六柱垭。六柱垭是黄龙观村的顶峰,由六座山峰组成。它巍峨高耸,也是贺龙与军阀的古战场。六柱与陆终谐音。陆终是彭祖的父亲。彭祖在黄龙观修炼养身,他父亲就住在六柱垭。走进六柱垭,还真有一股仙气,有点神秘。地表有丰富的植物,村里已规划为一座珍稀植物园,予以重点开发保护;地底深藏财宝,数十亿吨的磷矿可供子民享用。开了矿,矿洞又被规划为地质公园。

这些山,还有别的,我都去过,但我常去的还是幽深险峻的夫子岩。夫子一说,自然有它的故事附会,而我更愿意去感受它的自然天成。夫子岩整体上看就像一峰骆驼,它从苏溪河的峡谷拔地而起,形成一种千奇万状的形态。有大块的陡峭的岩壁,有险峰悬崖,有流云瀑布式峰柱,有咧牙俐齿的石林,有静若处女的石柱,有的,不可名状,只能意会。仅这些,只能称奇,美的是岩壁上的那些植物。那些奇特的珍贵的树,那些草,那些藤,那些苔藓。我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寸土不存的岩石上扎下根的。但只要它们有了生存的空间,它们就会顽强地活下去,而且一活就是百年、千年。林中栖息着许多美丽的鸟儿,一些小动物,还有昆虫。有了这些,这座山就活了。

这样幽险之境,常人是无法去的,现在可以了,已经修建了凌空栈道,修了亭台,任何人都可以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着三五知己,带着恋人,最好是独身一人,坐在深峰幽林之中,静静地赏,静静地品,静静地想。真是好。

有山,水就是灵魂。水,对于黄龙观村来说,困扰了一辈辈人,如今已不是问题了。

我去过苏溪河,一条山溪,舒缓有致地流过黄龙观大峡谷。干净,清澈,原汁原味原生态,鞠一捧,清凉清凉的,抿一口,甜丝丝的感觉。这股水已经得到充分地利用,通过三级提取,上了山,流进了农户的自来水管道,流进了人们的心田。将来,村里还要在夫子岩脚下的峡谷高筑大坝,建一座水城,世外桃源,可以游玩,可以居住。水城与夫子岩,与彭祖养身馆,与黄龙道观,与六柱垭连为一体。黄龙观村就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了。

有了水,一个村子就变得水灵了。鸳鸯池里的清泉,憩廊下的冲浪瀑,喷泉升起的水柱,把这个山村——还能叫山村吗?应该叫黄龙观农村新型社区打扮得妖娆妩媚。

我来了,真的不想走了。

黄龙观村,是最适合现代都市人修生养性的地方。

李修平,作家,现居湖北保康。endprint

猜你喜欢

彭祖黄龙山村
等价转化
彭祖山的传说
雪舞黄龙
我请大雁落山村
美丽的“人间瑶池”:黄龙
彭祖活了“八百八”?
山村之晨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出去
山村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