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的三点认识

2015-06-02肖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

关于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要把握观势、握术、明道这三个词,因为观“势”可以不迷茫,握“术”可以小取胜,明“道”则能促大胜。

观“势”——不迷茫

这里说的“势”指宏观形势,主要包括国家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及高考走向等大势。2015年的高考是处于特殊时期的高考,因其处在过渡期。置身变革期、过渡期的人们,心底往往最易生出不踏实之感,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变革往往意味着变数。而在我看来,将2015年的高考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量,其“势”可以审度,其“脉”能够把握。

不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先颁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教育问题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关键词。随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审议教育话题。2014年9月国务院《高考招生改革意见》正式出台;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配套政策。从规划纲要到实施意见,路线图、时间表越来越清晰: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4先在上海、浙江改革试点;2017年后,将在全国省市推行“3+3”的高考模式等。

如果上述大势令某些人(尤其是某些师生)产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仅从表象来看,2015年(包括2016年)处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大变革”的前夜。

然而2015年的高考不会是突变、剧烈、无章可循的。理由很多:一是考试、命题有章可循,“老三样”依然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未变,各省的《考试说明》依然按惯例发布——复习备考有明确方向。二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规律来说,其核心能力要素不会朝三暮四、变动不居。三是理性成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暴风骤雨式的,教育领域的变革向来也是循序渐进的。从历史上看,每年高考语文学科的稳定是基本态势,变化只是局部的、小幅度的。几乎可以肯定地说,2015年语文科考试会保持“总体稳定”的常态:命题指导思想等无根本性改变;考试内容模块(必修+选修)明确;试卷结构持续稳定。

所以,备考的师生不必焦虑不安,而应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从事复习备考,怀平和之心、拥安详之态、有从容之举乃是正途。

握“术”——可小胜

我这里的“术”,是指语文学科内部技术(技巧)层面的东西。在学科内部,无论是字、词、句、文学常识、语言表达的层面,还是阅读、写作、思维的层面,均有“技术(巧)”的因素。

字音。每个汉字有固定的音、形,因意义而定,有特定的“出身”,如“折”有zhé、zhē、shé三音,表动作的目的念zhé(折断),表事件的过程念zhē(折腾),表事件的结果念shé(把树枝弄折了)。是有“速记巧识”技巧的,如记忆字音20字诀:“记少勿多;归类记忆;联想想象;比较记忆;周期复习。”所以面对一个“解”字,不必死记“jiě(解放、调解、解甲归田)、jiè(押解)、xiè(解晓东、浑身解数)”,而可以只记两句话:“押送念去声,姓氏、手段方法念xiè。”

字形。易错字形主要就是音近和形近致误。辨别技巧有: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辨别——“寒暄”的“暄”是温暖的意思,与“日”有关,不可能是“口”旁;“青睐”的“睐”与“目”有关,不可能是“日”旁。借助结构特点(如对称)来辨别——“貌合神离”是并列式结构,“貌”和“神”相对,因而与“离”相对照的应是“合”,不能写成“貌和神离”。借助整体语境或典故来辨别——“察言观色”(观察言行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不能写作“察颜观色”。通过读音加以辨别——尽管许多汉字读音相近,但是其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瞠目结舌”是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瞠(chēng)目,眼直直地瞪着。“瞋怪”的“瞋”,念chēn,发怒时瞪大眼睛。瞠、瞋二字表示的表情不一样。

词语辨析与使用。也存在技法,如从词义、功能、用法、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

病句。实质就是说话不讲规矩(语法)——“丢胳膊短腿儿”是残缺,“语无伦次”是语序不当,“浪费词语”生赘余,“模棱两可”存歧义,辨别有技法,如语感审读、语法分析、逻辑分析、造句类比等。

科学文阅读。也涉及“明干扰,辨出入”的方法,比如熟悉命题人惯用的“设陷”手段——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有“术”可用。如:1.思维方式运用要对路。论述类“逻辑思维”运用为主,关注概念、判断、推断;文学类“形象思维”运用为主,注重联想、想象。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尽快确认信息搜索区间。问题是针对某一段、某几段还是通篇设问要尽快确认。3.紧抓原文关键词语来归纳或分析。原文里一定有答案的影子,抓住它们稍一发挥,问题就迎刃而解。切记:答题时不要先入为主、“想当然”甚至意气用事。一定多到文本中找依据、找出处!4.答案要切中要害、一语中的。答案书写量绝非多多益善。5.思路明晰,清楚作答。答题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或用数字序号①②③等。

作文制胜“术”:1.扣准题目,深层分析题目。无论命题还是材料作文,切题是考场作文的生命线。如2004年上海“父辈”不能写成“父亲”,2009年湖南“踮(diǎn)起脚尖”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非“垫”),2011年湖北“旧书”不能写旧“笔记本”;“感动”与“带上感动出发”是不同的。提醒考生:不要为驻足表面而沾沾自喜,须以准确、深刻为追求。2.(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对路的、自己最拿手的内容、文体。比如1999年的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适合写虚构文学、写科幻,2001年的“诚信”写现实生活更对路。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写诗歌文体也是可以的,不会影响正常得分。只是诗歌是按“行”计算字数的,假如作文纸是每行20字,那么一篇800字的作品就不应当少于40行。但我相信写诗歌是少数人的专利,他们是艺高胆大者,如2009年湖北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门口》(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2002年四川满分诗歌作文《选择》(作者四川师大附中毛敏,“如果我是一片云,我会放弃高高在上,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3.经营或打造亮点。江苏省何永康教授曾说,一篇文章没有太阳,要有月亮;没有月亮,要有星星;没有星星,要有萤火虫。文章连萤火虫也没有,就很“没劲”甚至很危险。考生打动老师的因素很多,或切题,或明晰,或充实;或立意,或选材,或语言,或书写……不必求全责备。4.搞好几个基本的“硬件”建设,如卷面、字体等。卷面好一点(框内答题,超过的扫描不了);字体工整乃至美观;尽量不写错别字、不缺少字数、不缺标题(每3个错别字或书写符号扣1分,每缺50字扣1分,缺少题目扣2分)。5.关注细节。遵守共识与规则,不因小失大。细节失分的情形如:显“山”露“水”,泄露天机。不要在文中写:“荆州中学是我的母校,李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我爱家乡,我的家乡有武当山”(你傻呀!等于暗示阅卷老师:我是荆州考生,我是十堰考生……)涉及真实的地名人名时,讲点技巧——艺术化或虚拟化(像鲁迅笔下的金心异、古久先生、夏瑜、闰土、孔乙己,严歌苓《审丑》里的“小臭儿”等)。故弄玄虚,令人反感。明明是用的试卷中的材料,有人却卖弄道:“日前在XX杂志上看到一则材料”、“早在初中时候,就读过这个材料”,阅卷老师见了就会皱眉头,有的跟邻居嘀咕:“当面撒谎!”留下的不良印象可想而知。6.四“不要”——不要另类,不要晦涩,不要糊涂,不要宿构。“另类作文”有风险,应慎重。作文表意要明朗,忌晦涩。作文情思要健康,勿糊涂。“宿构”作文要不得,勿侥幸。如:2000年陕西《豆角月亮》抄袭黑龙江作家袁炳发2000年第3期《故事会》上的小说《弯弯的月亮》;2001年湖北考生的《玉》抄袭2001年第13期《读者》的小说……如今是“网”时代,各省评卷业务组专门有技术人员对疑似抄袭的文章进行强大的搜索、鉴定,抄袭或宿构作文是难以侥幸隐身的。endprint

当然,在语文上成为真正的赢家,不能“唯技巧”甚至膜拜技巧,那是糟糕甚至危险的。因为作为母语的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也不同于外语,其背后有民族共同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的共同趋向——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而高中语文又是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不再是小学阶段的识字,也有别于初中。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越过文字向思想、情感与智慧迈进。应该说,高中语文就有这个旨归。以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做个“透视”:

①它当然由字、词、句组合而成,与文字有关;

②有“去(荷边)——到(荷塘)——赏(月色)——返(回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③有审美主体(作者)与客体(荷塘、月色)的辩证关系,有精巧的构思,有微妙细腻的感情,有精细的景物描写,乃一典型的文学作品;

④它体现的主题思想,有浅层的暂时逃避的思想,还有深层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显然它又有中国文化的底色。

于此可见,语文教育(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学习),有着综合性、复杂性。

然而,现实中许多同学不明学科要义,缺少对语文之“道”的感悟,不少人学的是“伪”语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呐喊”《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见201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

想来同学们对语文专业报刊的“诗词鉴赏十八式”“现代文阅读九方略”“古文断句六要点”“‘模法作文五招”之类的文章见得不少、读得不少,甚至会有人对其推崇与膜拜。其实,这类致力于贯彻解题套路的“术”,若脱离了语文根基,就是对语文本质的皮相涂抹与浅表包裹,有可能因过于细碎的“方法”冲击或取代对语言或文本的把握和感悟,舍本逐末,弊大利微。

所以我们更需要明“道”,因为——

明“道”——促大胜

“道”指关于语文学科的规律、思想、法则等。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带有抽象性),但不可抗拒、不能违反(带有规律性)。一切语文学习行为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只有循道行事,才能把事情办好,将语文学习好、复习好。

字词句之“道”:须知汉语因美而创,中文为美而书。它通过宜人的结构而表现出简洁性、统一性、对称性、整齐性、奇异性和思辨性……她总是令人拍案叫绝。像2014年高考湖北卷20题(语言表达)很精彩,它要求考生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那是死记硬背者能做到的吗?《古典的中国》一书的封面有句动人的话:“我们要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好处,才能高高兴兴做一个中国人。”我说,我们要知道汉语中文的奥妙,才能透透辟辟做好“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题。

阅读积累之“道”:怀着健康的阅读心态——扎扎实实读懂文本(古诗文、科学文、小说、散文),不入“读不大懂,题不大错”的歧途,因为那是舍本逐末之举。精读——思维方式运用要对路(如论述类“逻辑思维”为主,关注概念、判断;文学类“形象思维”为主,注重联想、想象)。后期提倡“裸读”,回归阅读的本质;注意“查漏”,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或调整部分;经典阅读与温习,《考试说明》里强调的名著务必读。请看一道题(关于名著阅读的判断题):

D.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主要围绕“复仇”展开了三个人“为父复仇”的故事,包括: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丹麦大臣之子雷欧提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其中又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为核心。

许多同学见之错愕,颇觉意外:三个人“为父复仇”?因为课本(人教版必修4)节选的仅是“比剑”部分,在不少根本不读原著或只读梗概的学生那里(尽管《哈姆莱特》是高中必读十大名著之一),他们知道《哈姆莱特》别名《王子复仇记》已经自认不错了,他只知道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你说剧本写了“三个人为父复仇”的故事,他自然惊诧。这是一个选择题,若不明原著、不识大体,你知道命题人选项设置的再多“技巧”,恐怕也无济于事。

写作之“道”:科学主义和应试教育把写作视为一种技术行为;不少同学对“术”关注有余(热衷拟题、开头、结尾等技巧,模仿追捧高考满分作文等),对“道”重视不足。甚者还不清楚写作的实质(实质是一种精神行为、创造行为),不明当今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

比如“真情实感,内容充实,质朴文风”等就为当下作文价值取向。故作文前就要做真诚的人格准备——立“诚”。卢梭的《忏悔录》真诚地叙说年轻时的荒唐;王朔从美国回来写过一篇《在美国,我很粗鄙》,他没有排除自己去写一篇《在美国,中国人很粗鄙》,他真诚地说出了完全可以深藏心底的话……在高考作文中,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是碰撞出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要用真情和体验去拨动教师感情的弦,获得共鸣。现在有些同学作文干了一些买椟还珠的“傻事”,存在内容“去现实化”,行文和语言“程式化”等问题。须知,情意、体验在,朴素语言也有生命力;情意、体验不在,华丽辞藻也是哗众取宠。所以,要炼内功——涵养生命气象,有机而无痕地滋生思想情怀、独立人格、创造品质等。

再如关注现实、社会与人生。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山羊过独木桥”、全国课标Ⅱ卷“给野生动物喂食”、江苏卷“青春不朽”、安徽卷“门与路”等,你从这些作文题目中“窥”出了什么?对湖北作文题“站在   的门口”,横线处可选“老屋或十八岁”,二选一,你拿手的是什么?要去写自己的生活、思考。不要装大人,不要动不动就去请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动不动就复述经典——名人、名言就那么多,众脑袋往一处想,就会严重“撞车”。记得有一年,全国高考小作文题是写一个“圆”的想象物,结果某省10万考生3万写太阳,2万写西瓜……多么可怕!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高三同学都是“蛮拼的”。还望大家怀着良好心态,“术”、“道”兼备,使自己12年的为学之路绽放出成功的花朵;也愿我的一点经验像一片小小的羽毛,插在你们的翅膀上,助你们飞得更高远。

肖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