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文言章法 强化文言教学

2015-06-02高秀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章法气势脉络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文言文,自然不应放弃对字词句的关注。但如何从文言章法上汲取教益,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章法是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的精髓。文言章法教学一般可从立意、结构、脉络、气势、含蓄几方面入手。

古代作者谋篇构思首重立意,力求中心鲜明突出。如《六国论》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收到了驭繁就简、纲举目张的效果。还有的文章先做铺垫,然后立意。如《庖丁解牛》,先将庖丁解牛时出神入化的本领作一番描述,再用庖丁回答文惠君的一句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来突出中心,使文章的布局有月照中天、群星拱卫之势。也有在结尾地方才揭示文旨的。如《过秦论》,在摆出充分的论据之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达对秦朝速亡原因的看法,有如画龙点睛,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使读者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惜墨如金,大概是古代作者共同的座右铭吧,从文言文重视结构严谨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送东阳马生序》以作者年轻时读书的经历来勉励后生,紧扣一“难”字来组织材料。文章写到借书之难、叩问之难、从师之难及生活之难,再以太学生现时的优越条件作对照。《师说》列举了唐代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与孔子的不耻下问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主张恢复师道。这两篇文章的材料与观点都结合得非常严密,如骨肉之不可分离。文言作品还常常运用前后呼应的方法,使通篇浑然成一整体。像《石钟山记》关于山名的由来,先举了郦道元的“水石相搏”,再说及李渤的扣石聆音。前者过于疏略,后者失之穿凿。作者用了“人常疑之”及“余尤疑之”分别表达了原先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通过“目见耳闻”,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后,作者又用了“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分别表达了后来对这两种观点的态度。文章在结束处用极有分寸的语句与上文呼应,使结构有如“牙机巧制”,既丝丝入扣,又严密完整。

古人撰文还讲求脉络贯通,使文章具有灵动畅达的艺术效果。《过秦论》先叙述秦孝公的雄图大略、文治武功,接着写了“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再写到“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然后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嬴政一系列“致万乘之势”的功业及背弃仁义的暴政。在叙述秦朝兴盛过程的几个阶段中,过渡熨帖自然。《游黄山记》中,作者以“黄山当生平奇览”,然“前未一探”,深感遗憾。接着写“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就此展开了“黄山绝胜处”的画轴。接榫处平滑光润,无丝毫断裂、粘附的痕迹。脉络由某些关键性语句上体现的文章也有。如《察今》通过“世易时移”、“时势异也”、“时已徙矣”等语反复点题,也同样起到贯穿脉络的作用。

古人作文还讲究气势。决定文章气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章法。前者是根本的,只有理直才能气壮。这里要讨论的是后者,即在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前提下,为了强化气势,章法上可采取哪些方法。文言文常以综合地运用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手法来增强气势。《孟子》的文章所以遒劲奔放,主要就是这个缘故。《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文章。苏洵评韩愈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就是针对韩文气势雄健这一特点而说的。《师说》在叙述方法上也属此类。文言文还可以恰当的的运用关联词语,来加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性,这也是加强气势的一种方法。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段里面,连续用了表达转折关系及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读起来千岩万转、奇景迭现,使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文言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尚含蓄。《阿房宫赋》在分析了“族秦者秦也”之后,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唐代统治者大兴土木,营造宫殿,穷奢极侈,不恤民力寄予讽谏;可是并不直说出来而是意在言外。《游褒禅山记》也是如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亦不能至也”,可以说就是曲折地道出了王安石后来从事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

上述文言文中的立意、结构、脉络、气势、含蓄五个方面,只是就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内容,举其荦荦大端,并不能概括其文言章法的全貌。我们只有在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并且抓住要旨,掌握关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高秀芳,语文教师,现居辽宁大连。endprint

猜你喜欢

章法气势脉络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质地
咏鸡
多一分不平凡
散谈山水画之“势”
让句子有气势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