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5-06-02刘海娟
刘海娟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蕴涵在数学知识中,同时也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却又高于具体数学内容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小学数学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无限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等。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明晰教学目标;建构知识网络,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反思中领悟,在归纳总结中升华提炼。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 意义 策略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概述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揭示了数学发展史的普遍规律。
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掌握理论、发展智能的杠杆,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数学思想方法是相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和精神实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数学思想方法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应在教学中加强渗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尝试渗透蕴含在教材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一)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于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抽象的隐性的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难以一时间掌握,再说要学生掌握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那么容易,不能急于求成。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材的体系灵魂
整个教材体系贯穿着两条红线,一条是数学知识(即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即是暗线)。前者可以看作是战术性红线,后者是战略性红线,围绕战略性教学才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贯穿两条线,不能有只重其中一条的思想,不能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数学思想方法。
(三)数学思想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教学有利于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启迪智慧,发挥内在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判断推理的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面对的是几十个思维活跃的,有智慧头脑的学生,这几十个学生用他们那灵活的脑瓜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面对这样的情景,只有把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只有教师本身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才能中肯地、有深度地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也能使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捕捉并及时提炼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身的思想深度。也只有这样具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过程。
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渗透的策略
(一)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定位恰当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数学思想方法是隐性的更是本质的知识内容,是蕴含、体现与彰显在数学知识中的。因此,教师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各方面来体现,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谐统一,并将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建构知识网络,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从本质上理清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整理出一系列的知识框架,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本身就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是隐性的本质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同时也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使这种隐性的本质知识来显性化和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学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会令学生终身受益,它不像数学知识那样是短暂性的知识,学会了一段时间很久不用就会忘记。数学思想方法却是陪伴学生一生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习惯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教学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对象。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姜家凤.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07(7).
[3]侯锦扬.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小学数学参考,2008 (11).
[4]解雯倩.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8 (11).
[5]王元主编.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