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为课外阅读插上腾飞的双翼
2015-06-02王晓雨沈子芳
王晓雨 沈子芳
摘 要: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使语文课更有语文课的特质。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不是万能,但离开大量阅读却是万万不能。通过课外阅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又到课外去深化所学的知识,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让学生喜欢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的提高和飞跃,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一双腾飞的双翼。
关键词:搜集资料 结合教材 延伸阅读 督促检查 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74-098X(2015)04(c)-0142-02
有人说,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使语文课更有语文课的特质。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不是万能,但离开大量阅读却是万万不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具备较好的母语素养,必须要有四千多字的阅读量。而这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外阅读。
一般说来,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该由学生兴趣决定,这样读起来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才愉快。但“放任自读”是学生高兴了,教师不好控制,阅读教学无效果。所以,教师的“放任”态度是宽容的,但心中必须有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享受无拘无束阅读乐趣的同时,激起向读的兴趣。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会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
那么,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具体的做法就是——课外阅读课内化,即我们常说的指导性阅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同时展开。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对这种做法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也顺便请教于大家。
1 搜集资料,激活阅读
对资料的搜集和文献的检索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有效方法。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经典戏剧、小说,没有人是全面精通的大家。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亦很丰富,常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让老师手足无措,在教学时遇到这种现象大可不必觉得无地自容。如能带着学生一起搜寻问题的答案,那会比单纯的讲述事半功倍。
如在上《唐诗宋词选读》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我们需要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事迹,代表作品,这些都可以在课前预习中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去做。当我们的学生对一个作家的某个作品特别欣赏的时候,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地接触,从而更好的了解作家本身。
总之,我们要善于掌握时机,交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阅读学习,让学习的成就感始终伴随着他们。
2 结合教材,渗透阅读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如果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与文本内容相关、作者相同、或风格相似的文章,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平时我很注意这样做。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如必修一学习了“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后,就向学生介绍这些课外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提醒幸福》,张洁的《女儿,告诉你们出生的那一天》,孙犁的《老家》等;学过《沁园春·长沙》之后,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其他诗词以及毛泽东其人其事。
我们一方面利用学校的读书活动,在阅读课上,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歌,通过有感情朗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产生读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通过每天的读书,写下读书笔记,课前3 min交流等方式,展示交流读书心得,感悟书籍精髓。如学过食指的《相信未来》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回答》《宣告》,顾城的《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朦胧诗派等等,让不仅学生深入得解读了文本,更了解了那个时代,读懂了那个时代的故事和感情。我还引导学生仿写了其中的段落,引导学生内化吸收。如牟晓丹同学仿写的一段:
当乌云凌乱地泼墨了太阳的色彩
当花朵被碾作暗香的泥土和尘埃
我依然固执地捡起死寂的枯叶
用碧绿的藕茎写下:相信未来
当飒飒西风折断岁月的花梗
当沉默的丰碑长满苍老的青苔
我依然固执地用熠熠的星光
在阴暗的天空上写下:相信未来
有了老师的引领,你会发现,学生的读书不再是为完成任务,而是读得投入、读得忘我,更通过读带动了写作。
又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由于年代久远,生活阅历完全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提前一周让学生搜集有关朱自清生平及他的一些文章,了解他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课后,我们又补充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开展“走近朱自清”的综合学习,通过说生平、讲故事、读文章、听朗读等形式了解朱自清,以及中年朱自清对前途的迷茫、困惑,从而加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其次我们让学生回顾了他的《匆匆》《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引导学生感悟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这样以教材课文为源,扩充阅读,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
另外,教师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上好读物介绍课,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向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目。推荐的读物种类有精美散文、名人传记、优秀短篇小说、精美诗集、各国的风土人情、英雄人物故事等。
3 内外对照,延伸阅读
课内阅读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能通过课堂信息的接收举一反三地进行课外阅读,延续老师的方法,发挥自己的个性。书本上选读的一些篇目往往是作品的节选部分或缩写,如《林黛玉进贾府》《阿Q正传》《边城》等。而课外延伸阅读的材料不仅仅限于这些,我们还可以找一些与课文风格类似的或截然相反的,能用課堂讲授的方法去学习的,能够引起学生深思的文章供学生自行比较阅读或延伸阅读。
如课内阅读应给课外阅读留有一定的空间。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适于中学生阅读的各类篇目,它们或以情节取胜,或以情感动人。优美的意境、精彩辩白、理智的分析、深刻的思想、机智的幽默、作家的灵感……闪现其中,然而教材的闪光点不仅需要我们老师这些淘金者去赏析,更要留给学生感悟的空间,一味说明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再闪光的金子在学生的眼里也会渐渐地变成晦暗的石头,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人类的情感总是相似的,现实的生活也总是曲折往复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课本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意境、情感、写作手法等往往能在许多课外阅读材料中找到它的影子。课外材料浩瀚无边,老师对这些材料的精选、推荐与把握举足轻重,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将一些谋篇布局、立意、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有相似或相对之处的课内外经典名篇进行比较,将会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课本上没有的章节,并建议学生搜寻资料,对人物讨论交流,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拓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还让许多学生对作品产生了兴趣。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又到课外去深化所学的知识,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
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这样的课内外衔接就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情,对于提高语文活动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4 尊重个性,多元阅读
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多元解读文本,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激发和强化阅读的兴趣。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叶圣陶也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精读与课外广泛阅览结合起来,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质的提高和飞跃,学生的文化底蕴必会不断厚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必会有一双腾飞的双翼。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M].
[2] 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
[3]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3.
[4] 新课程·实用課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