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情境 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2015-06-02李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李丹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 有效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操作性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对情境的定向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视对情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3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探讨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1 有效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想象、思考、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规律。一个好的情境,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1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以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因素。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出学习需要,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1.2 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注重间接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将学习活动变成了单纯的“授——受”活动。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

而现代教学则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取,它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身心、健全人格。使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欢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现成的结论。

1.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捕捉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数学问题等多种能力都得以发展。

1.4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形成数学思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的特征

2.1 生活性

有效的数学情境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2 操作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而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操作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感受,从而使抽象的概念、算理具体化。

2.3 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2.4 参与性

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情境之中。

3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3.1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數学新知识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一些数学经验。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粗浅认识”构成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笔者布置了两项贴近生活的练习。(1)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共的岁数。(2)让学生设计并填写一个“家庭一天的生活开支表”。

这样的练习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是鲜活有趣的,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3.2 创设操作性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低年级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算理,仅凭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3.3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课堂中,用心去体验、感受,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也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觉,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学时,笔者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是打给兰兰的,请问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兰兰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8里面有一个十,8个一。”然后让同桌之间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而且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又愉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游戏,给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引导对情境的定向觀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观察能力看成是智力三要素之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定向观察能力不强,对情境呈现的信息观察往往比较宽泛,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要指导他们懂得应该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

例如,在教“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的。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口=口: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你能猜猜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师:你能报出两个内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后报出内项含有分数和小数的例子。

师: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

师:举不完,我们用省略号表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比例的内项乘内项等于外项乘外项。

生:两个内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真了不起!敢于通过观察大胆猜想。“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只是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

生:举例验证。

师:怎样举例呢?你有什么窍门?

学生沉默。

师:我们可以这样举例:先写出比1∶2,算出比值得0.5,写出比值为0.5的缺项比,如3:( )=0.5,求出后项为6,再组成比例1:2=3:6,算出2×3=6,l×6=6,即比例的内项乘内项等于外项乘外项。

呈现合作要求:(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后反馈。(略)

通过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合作交流,学生们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3.5 重视对情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和教学具进行看物说话、看图说意的训练,让学生说出对情境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坚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3.6 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在学习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笔者出示下面的题目:海鸥牌手表的某个零件长2mm,画在图纸上长4cm,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出现了下面两种做法:

解法一:2:40=1:20

解法二:40:2=20:1,4cm=40mm

“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笔者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各说各的思路,各讲各的想法,在相互的交流中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思辨过程,不断辨析,最终达成共识:求比例尺,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比例尺不是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吗,可为什么这道题的比例尺却是后项是1呢?”是啊,都是比例尺,为什么有的前项是1,而有的却是后项是1呢?引发了再一次的认知冲突。经过又一轮的唇枪舌战,孩子们终于弄清比例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缩小比例尺,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是1;另一种是放大比例尺,是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后项是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前后两次的认知冲突,比例尺的意义在思辩中有了清晰的认识。

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一切困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长英.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注重培养学习能力[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1):1.

[2] 褚方群.例谈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9):98-99.

[3] 韩兵.实施小学数学课堂生态教学之我见[J].数学大世界:教师使用,2010(9):54.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