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
2015-06-02张文丽
张文丽
【摘 要】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由企业向职业教育学校发出“订单”,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教育教学。以“订单”为导向,构建“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关键词】订单导向 专业能力基础模块 岗位需求弹性模块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具有“高等+职业”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和核心理念,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订单”为导向,构建“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企业调研,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创建“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导向”是指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把企业需求人才数量、专业方向和岗位做成订单,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其基本特点是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联体。
(2)“专基础”即专业能力基础模块,指在学生入学时即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并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方向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专业能力基础模块按照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
(3)“活模块”即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指在第二年末,根据学生个人就业意向与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在第三年初即开始学习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内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学生完成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考核通过即可到订单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订单导向,专基础活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是用两学年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以及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优化“专基础——专业能力基础模块”阶段的教学组织,关键是实施“活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阶段的订单式培养。
二、“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组织与运行
“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三部分组成,按照相对稳定的专业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安排上,需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首先,完成通用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学习,教学方法以教基础、学基础为主,边学边练,教学地点在教室;其次,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到“厂中校”实习基地进行企业认知实习。在第二主第、四学期,在技术中心综合教学环境下,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学习核心技术课程,以培养企业员工职业通用素质为目标的生产实习。
三、“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组织与运行
“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依据订单培养企业的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订单培养课程,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顶岗实习,完成向员工的转化,实现工学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如图1所示。
(一)校企共同制定订单培养实施方案
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与订单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包含订单培养的时段和上课地点、课程联合培养方案、成绩提交时间和学分替代关系等内容。订单培养的规模在15人以上(每个项目只能对应一个企业),订单培养协议附联合培养课程方案和订单培养学生名单。校企双方共同商议顶岗实习管理、学生顶岗实习补助、学生安全保险事宜、接收学生就业条件等内容,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订单培养协议经教务处和就业办审核,提交学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二)针对企业订单实施个性化服务
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对不同的企业订单培养项目实施个性化服务,单独搭建岗位需求弹性模块课程,使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完成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考核通过即可到订单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工作,进一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弹性的,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地调整。
【参考文献】
[1]童登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及冲突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135-140.
[2]杨卫国,王京,王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03):29-31.
[3]蔡爱敏,郭法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订单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