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
2015-06-02吴国建
吴国建
【摘 要】体育生活化,就是人们运用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实生活方式,维护终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探求相应的对策,为大学体育生活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 影响因素 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莘莘学子意气风发,风华少年翘首展望,是一个人身体、知识、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创造、成型成材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一代人才的三项基本标准是: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健康的体魄被放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健康是一个人创造人生和享受人生的基础。我国体育教育目标之一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状况而言,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大学体育生活化没有形成,这种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体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主观意识不强
主观意识包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决定体育行为的基础。首先,我国几千年来,国人追求悠然的生活节奏。宁静的闲暇文化,已历史地形成了许多有益身心的、延年益寿的传统养生、保健文化等,养成了一种静的养身习惯。侧重于修身养性,贴近自然,和中国文化同构同质。传统体育文化深深存在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对富有动感的体育生活兴趣不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不强,制约着动态的体育生活化的健康发展。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的影响,强制性的统一组织,统一内容,统一形式致使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生活化的价值意义缺乏理性认识,产生一种依附心理,形成个人对集体、对整个社会的服从关系,从而使个体体育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这阻碍了体育生活化的深入发展。再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体育从以前的福利性向现在的利益性快速发展,这样快速的发展忽视了国情、国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无视社会体育本身尚未完善的体系,以至某些体育活动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们享乐的需要、奢侈的需要。大学生虽作为年轻的一代,接受新事物较快,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在现代文明土壤里培育、成长的体育运动有着其独特的、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价值功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个体都有从事体育锻炼的权利。有怎样的体育意识,就会有怎样的体育行为,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行为。大学生体育主观意识不强,是大学体育难以生活化的一个主观因素。
2.大学体育教育服务不完善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结构统一化和教学行为程序化;二是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三个方面单一化,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没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办法感知真正的课堂活动,也没有办法领悟学习的真正意义。体育教学中适用的没有教,教了的不适用,学校体育效益低下,因此学生对于健身技能和知识,掌握健身手段和应用这些手段的方式、方法,以及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健身措施和必要的保健知识有限,独自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能力较差。校内体育指导员少且知识含量有限,体育生活化得不到及时的科学指导,缺少丰富多彩的科学的内容,运动负荷得不到监督。体育生活化的基础在学校体育,让学生充分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高校体育和体育生活化衔接得不够合理,有相当多的人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体育活动。体育生活化无法扎根于学生的内心而缺乏生命力是原因之一。
3.大学体育教育忽略了民族情感、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日本的体育教育目标有培养学生尊重武士道精神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则没有相应方面的要求。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而且传统民族体育深受民族文化、生产、生活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从活动方式、手段,还是规则方面都有民族传统的,适合娱乐和健身的特点,有利于广泛开展。但是我国的许多学校体育中都忽视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致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体育得不到应有的推广。
4.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定位不合理
大学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培养了哪些学习方法和体育能力。由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社会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背道而驰的事实。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的普遍现象,致使一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混乱,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了又有什么用,无法正确理解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生活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体育生活意识文化是对人们的体育生活行为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环境因素之一
鉴于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人们对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较为缓慢,我们应摒弃落后的封建观念和人文精神,当前急需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科学、合理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和体育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和指导,大力加强对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导向,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使人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体育生活化逐步认可而做出优化的选择。
2.完善大学体育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重新定位,要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和教材体系,提高指导体育生活化的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的素质。这些直接影响体育生活化健康的发展和应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是提高体育生活化水平的催化剂,应尽快将合格的体育指导员分配在学生健身的各个角落,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健身手段方式、方法,健身措施和必要的保健知识,从而使之成为体育生活化的体验者和推行者。
3.学校体育教育要增强民族情感、积极发掘和改革传统民族体育的内容
1997年我国宣布:仅以全球1%的卫生经费,维护着全球22%的人的健康,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开展,增强国人体质。这一切均说明体育生活化在兴国强种中的特殊意义。传统民族体育的流传得到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承认,使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传统民族体育浸润着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被民众所熟知、接纳,并得到传播和发扬光大,让民众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传统民族体育的土壤是肥沃的,重要的是大学体育教育选择好项目、方式并加以合理改革,使之适合学校体育,有利于体育生活化的开展深入。
4.修订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科学贯彻体育学习评价制度,使大学体育教育生活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具有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基本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是评定一名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新标准。我们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更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目的,不仅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也要增加对体育意识、合作精神、体育态度等情感等因素的评价,让体育回归生活。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体育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标志着一种社会新文化的创建。“体育生活化”标志着一种社会新文化的创建,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已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愿体育生活化形成并能够融入大学生每个人的生活过程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习惯,成为他们业余生活不受任何强制的自发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勇.对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探索[J].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5):143-144.
[2]马勇.大学生体育生活本位论[D].苏州:苏州大学,2006(9).
[3]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的生活化发展趋势[J]. 南京体育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8).
[4]罗红.浅谈大学体育生活[J].技术与市场,2009(4):85.
[5]马勇,鲍勤.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J].体育与科学,2008,29(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