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思维训练过程化课例
2015-06-02李周群
在教学中,议论文思维训练的内容方向多而复杂,如何通过一堂堂课来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认为:一是确立训练目标,广阔性、深刻性、具体性应该成为议论文思维训练的主要目标;二是追求目标训练过程化,力求展现师生思维的轨迹,即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渐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思维训练的目标要集中明确而有针对性
1.一材多维式或多材多维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思维常呈现单一直线型。由此看来,广阔性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入口之处。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最好是选用常见的材料和被视为民族智慧结晶的格言成语,对习见习知的材料作多元思考。可取多材多维的方式拟写课例;或选取可争辩的材料,令学生感到有味,从而激起思维热情;也可取一材多维的方式拟写课例。
课例1:思维广阔性训练
【思维材料】哪四个人逃生?
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有十个临时来探险旅游的人:一个32岁的未婚女歌星;一个42岁的单身汉——细菌学家;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还有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和他怀孕的妻子;一个有四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工的妻子维持;一个38岁的寡妇,她独自抚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一个离了婚的男子,家中尚有一对10岁的孪生儿子。
传来预报:当日晚上将发生强烈地震,该岛极有可能沉入海底。当时岛上只有一架可以搭载四人的直升飞机,并且只能飞出一次,别无其他的交通工具和出路。
请每位同学选择出四个逃生者,并谈出使人信服的理由。
【训练步骤】各人选择四人为逃生者,并阐述理由——学生宣读选择结果及理由——分小组评议其中二则。
评议标准:学生选择逃生的结论可以自由,理由令人信服。
然后选代表在班上发言。——师生小结合理性理由的基本要求。
2.借助对论点的不断提问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议论文的一个通病是肤浅。由肤浅到深刻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能对论点作具体分析,并不断提出新问题,对论点进行再分析,使论点在层次上深化。
孙绍振先生曾对苏洵《六国论》的深刻思考过程作过细致分析。针对世俗之见,认为六国之灭是战败于秦,苏洵提出,恰恰相反,是不敢战而败。表面上六国是战而败,其实“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在精辟的论点基础上,苏洵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个国家并不是每一个都割地求和的。苏洵的分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求和的,因为别人求和了,失却了强大的同盟军。这就造成了奇怪的后果,对方奉送的和战获的相比达到“百倍”。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作深化:齐国并未向秦国割地求和,不也灭亡了吗?苏洵的回答是,因为五国在被侵凌的时候,齐国见死不救,等到五国都垮台了,齐国也就不能自保了。
第三层深化是:燕赵两国敢于和秦国抗衡,最后不是也灭亡了吗?苏洵的回答是:“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小国屡屡战胜大国,可惜的是,赵国把李牧杀了。这个事实恰恰说明,不是战而败,而是敢战的战略不能坚持(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大国灭亡得快,燕赵是小国,最后才亡,更说明敢战之败优于不敢战之败。
文章从三个层次驳斥了论敌,但光破不立,文章不够饱满,最后,作者乘势直下,从正面发展自己的论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结论:要抓住论点的实质,就要对论点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3.通过具化中心论点中关键词的内涵来训练思维的具体性。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概括性比较强,以至中心论点句中的关键词外延宽泛而内涵相对比较单纯,如果文章的开展仅仅是对单纯内涵的一个论证分析,则文章不是始终徘徊在初发状态的肤浅理解,就是偏题甚或离题。论点核心词的内涵越丰富、越具体,文章的分析思考也越能具体化。换言之,就是给论点设置合理的制约因素,在具化论点的同时,也是防止思维的表面化或绝对化。从写作方法上来说,要避免直接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要尽可能从对材料的具体分析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最后得出一个内涵比较丰富而又比较统一的结论,形成一个严密的结构。
课例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寺庙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舍弃,是‘放下!”
教学过程:
①梳理主要信息:秋天的红叶很美——冬天时树撑不住了美丽的红叶——只好舍——这种“舍”不是“放弃”是“放下”。
②明确材料指向:对那些必须放下的“美丽”一定要“放下”,这样的“放下”是自身生存的必须,因此并非“放弃”。
③学生思考并将思考结果转化为观点句。然后选择一部分学生板书思考结果,以备评析。
④倾听学生如何获得他们的结论。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同学将“放下”对象泛化为一切的东西,包括不美、不好的东西。
⑤再研究关键词:动词“放下”——“放下”的对象:“美丽”的东西,不是放下本来就不美的东西。本来就不美的东西,是应当“放弃”的,比如邪恶、贪欲、残忍等,而不是“放下”,所以立意为放下不美的东西就会离题。
⑥学生思考后修正再反馈,形成一些具化点:“美的不一定都能为我所有”;“并非所识之美都能为我所有”;“并非所有之美都能为我所拥有”;“随时而动,与自然相谐相生的生命律动之美”;“享受‘季节之美”;“‘放下是一种更好的发展”等。老师板书新结论,并与学生一起小结本次思维练习的具体化的基本方法。
这个课例中的学生经历了从读到思,从思有偏到思有辨,从辨别到对关键词的更具体明确的认识,然后恰当表达的过程。如何准确理解立意就能较好地体现。
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时间
教师在设计思维训练课时要舍得让学生自主探究,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问题抛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注意观察学生体态语言、学生的关键词语和草稿,从而去判断学生困惑所在,“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课例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过程:
(一)启发
师:《剃光头发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它们在写作技法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师生讨论结果板书: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联想)——探究原因——预测结果
(二)运用
案例:PPT显示“杜甫很忙”涂鸦若干幅。
教师先后抛出以下四个问题:
1.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性质?
生1:“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
生2:是对传统庄重文化的篡改、叛逆。
2.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件?
3.恶搞文化近些年在我国为什么会如此风行?
生3: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4.大家觉得如此恶搞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应持一种什么态度?
生4:杜甫说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大概才不会在乎如何被“恶搞”,因为他早就断定,杂音与碎片无论曾经多么喧闹与风光,最终都将随风而逝,而民族文化真正的精神之光,绝没有那么脆弱。
生5:恶搞和翻拍有它的积极意义,它给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另外的视角,也满足了人们的新奇感,宣泄了人们的对社会或他人或他物的不满,这是社会进步,人性自由的表现。
师:经过对上述某个具体问题到某一类问题的探讨分析,我们看到留在黑板上的发言稍作整理充实就形成了两篇观点鲜明思想各异而又不乏思考尝试的议论文,我们在对这四个问题展开思维的过程中,其实就遵循了这样的思维过程:
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性质?——小中见大,揭示本质。
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件?——由此及彼,横向拓展。
恶搞文化近些年在我国为什么会如此风行?——探究原因,纵向延伸。
5.大家觉得如此恶搞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应持一种什么态度?——辩证思考,预测结果。
(三)再运用
让我们试着用这样的推进方式来思考分析下一个事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针对上述现象,写一篇提纲式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师:对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向它问哪四个问题呢?
生: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性质?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件?洋文化为什么会在我国如此风行?洋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师:不错。请同学们顺着这几个问题去剖析一下故宫里的星巴克现象吧。
李周群,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