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同事关系的九条“纲领”
2015-06-02周殿富
周殿富
人际关系的好坏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在起着影响、制约与决定作用,因而很难说怎样才能处理得好。也许用一本专著也很难说得清楚,因为一个人经常会有多种性情和面孔。但越复杂多端的东西越要提纲挈领才会有效。处理好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纲”和“领”就是要把关注点、注意力放在一个“顺”字上。要让人看着顺眼,听着顺耳,感觉顺心。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顺”,而从不考虑别人“顺”不“顺”,那你就一辈子别想顺。黑格尔讲,自己活让人也活;曾国藩讲,自己想通达,想站住脚,先要想到去达人立人。而你自己想要顺,那么一定要先想到让人顺,你才能得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人“顺”呢?一定要从人性、人性的常态去考虑。下面从九个方面来讲一下。
其一,礼而不扰。处理同事人际关系的首要通则要讲一个“礼”字。荀子就称礼仪为学问之极、道德之顶峰。在民间则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现代行为学家洛伦兹则认为礼节是人类的“第二天性”,“好”的礼节是在团体内所时时遵从的特性,“礼节永远使团体分子产生互相谅解的效果”。而且“由文化演变而来的社会规范和礼仪是人类集团的特性。”古今中外对于礼仪、礼貌、礼节都如此的认识,当是一种世界法则了吧。
人际间种种有礼之处,都无非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而人在人群之中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受到他人的尊重,心里才舒服,才觉得很体面。所以同事之间再亲密也不能忘记待人以礼貌、给人以礼遇,不忽略好的礼节。有这“三礼”在先,至少会在他人心目中也会有个好印象,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正如卡莱尔所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运气也越好。”而培根则说:“谁对待路人能像对待嘉宾那样彬彬有礼,谁就是世界公民。”
其二,让而不争。所谓“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给对方留有余地,留有空间,留有表现的机会。古人讲:退后一步自然宽;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争的不足让的有余。所以在各种交往方式中,不与他人争风头,不抢他人之镜头。不夺他人之话头,不争论无用的话题,不驳斥别人的见解,不理论是非,不争你高我低。一定要学会用不涉及他人的方式来独立的表述自己的意见。而那些自我表现欲望特别强烈而从不考虑他人的人,很少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能做到让而不争的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是一种美德。人与人能做到不争名、不争利、不争理、不争权、不争气、不争势,那么,别人对你还会有什么怨恨呢?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而不争并不等于得不到,会失去。
现代生物社会学还认为退让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与攻击性、与争斗相比,退让会获得更大利益。而且认为人际间的生存竞争,那种进攻型方式是低等的“铁律”;而退让型的方式是高等的“金律”。这种被奉为金律的“退让模式”的内涵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而中国人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诸说,为退让不争提供了理论注脚。所以这种“退让模式”当奉为一种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其三,顺而不卑。什么是顺?“顺”并不是驯服,并不是上下级的服从,也不是三娘教子中的听从,更不是卑躬屈膝、低声下气,这不是“顺”,这是懦是谄是无骨气。而“顺”不过是一种手段和艺术。尽管“顺”字总是与驯顺、顺从、服从相关,但在职场人际中,最重要的是“不逆行”,不逆人心、不违人之常情,不触犯他人。自己一切言行要首先考虑他人是否顺心、是否如意、是否舒服。所以很重要的是不要去和哪个人“对着干”,不能人家说东,你老说西;不能老说人家的不对、不是。就是他不对,他满口滥言,你也没必要去驳斥,不要扫人兴,不要打人面子。
对于群体则保持形式上的“随帮唱绺”,心里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而在外表上、形式上却不宜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学会违自己的心,就不会违别人的心;学会拂自己的意,就自然顺了别人的意;你让别人都顺了,自己还会有什么不顺的呢?有的人可能会为此感到郁闷、添堵,那只能说明你太实在了。“顺”不过是不去触犯他人而已,并不是屈服、屈从,也不是屈辱,有时就委屈一点自己也没什么不好,有道是“尺蠖之屈,以求其伸”哪。心中笑傲江湖而不露峥嵘而已,有什么想不开呢?人为什么会顺水推舟?省力呀。为什么一定要等顺风行船?快呀。所以凡事求得顺风顺水,自己一日千里。而逆水行舟,那就去流纤夫的泪,去流拉套的汗去吧,累死你也走不多远,你拼命地喊号子也不管用。
职场上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你的任何建议、方案、计划、思路一提出,先不管你正确与否,人家一切从感情出发,先炮轰一顿,你还有路可走吗?不管做什么事,怎么累,怎么急,大家有空也不帮你,甚至看你笑话。你砸锅了,他正好卖铁。人本没有这么坏,是因为你的人际关系坏,人缘不好哇。所以,在职场人际中一定要学会“人顺己顺”的定理。为什么非要去挣脱了锁链却赚两手血;麻花不吃非要拧出个劲儿来,空沾两手油,何苦呢?
其四,中而不偏。职场中人际关系最忌一个“偏”字,一定学会待人处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别过也别不及,不偏也不倚。这就是“中道哲学”的核心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道哲学是十分有用的。你们两个人有矛盾,我不参与,中立,不进入是非圈儿自然就少了是非事。所以古人讲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即使都是对的,也只能把两个人的意见综合一下,而不能用一弃一,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孔子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这一定要学会“忍得住”,而许多事都坏在了”忍不住”上。孔子说“中”是“天下之大本”,程子说“中”是“天下之正道”。而尸子则说:爱得恰如其分是仁;在给予上做得恰如其分是义;在考虑问题时想得恰到好处是智;行为上做得恰到好处是适;说话时讲得恰到好处就令人信服。
所以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一定要奉行中道哲学。你做不到位,别人就不高兴;你做得过分了也让人不舒服。包括你个人的喜怒哀乐最好也要能够不形于色;即使表现出来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过度。
其五,和而不同。古希腊称和谐为宇宙万物之美,中国人自古讲和气生财。而孔子则说“和”是“天下之达道”。什么是“和”呢?和就是奉行中道的结果,和的释义就是一切合于自然合于社会,个人行为没有与他人不和谐的乖张、乖僻之处,没有凶残暴戾之处。体现在处人处世原则上是以和为贵;体现在个人态度上为和气和蔼,人际间有亲和力。狄更斯说:“我在社交活动中的做法就是对人和颜悦色。我认为这一点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而培根则说:“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说:一要求同存异,二要不能与不正确的同流合污,坚持和谐和气不等于放弃原则和个人的操守。能做到吗?能。只要你肯动脑。所谓“外圆内方”就是此道之大成。
其六,忍而不发。什么是忍?心上有一把刀也不要拔掉,这就是忍;即使心上有一把刀,但也不要说出来表现出来,这就是忍。中国人最讲一个“忍”字,忍不可忍,忍不能忍,戒急用忍,不一而足。
为什么要忍?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缓和调节。所以西方人也讲:“忍字当头,就可以征服一切命运。”在人际关系上尤其需要以忍字为先,而不要轻易爆发。人们讲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如不动怒。一旦动怒很难不形于色。而所谓忍一是戒急,二是制怒,三是易暴。这三者最容易坏事,是最影响人际关系的。而所谓忍就是用理智的泉水来浇灭这三股无名火;用智慧的手按住这三个鲁莽者的头颅;用不动声色的外衣把这三个丑陋的杀手包藏起来。因为当忍不忍不仅伤人也害己,而且一旦伤人是很难愈合的。所以,培根说:愤怒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在程度上有所节制。有怒就发,但不可以去肆意伤人,不可以早上发怒,到晚上还愤愤不平。怒气就像火药桶,在它爆发的地方,所有被冲击物都是支离破碎;怒气就像倾塌的房屋,在它倒下的地方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要保持冷静,耐心等待,要考虑到它的后果,而不可像蜜蜂一样为了愤怒的一蜇而断送自己的生命。因而,不管你怎样愤怒,都不要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而人一愤怒就会失去理智变得愚蠢,变得不计后果。所以人一定要学会忍受、忍让、忍耐,才会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在人际间造成不可弥补的裂痕、积怨、怨毒与仇恨。
其七,诚而不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是欺骗,而最可悲可怜可笑的是自欺。所有欺人者的后果都是自欺,因为真相是掩盖不住的。欺骗与谎言不同,谎言有许多是善意的,有许多是仅限于自我保护而已。但欺骗却是以害人为目的的。而善于欺骗者都是极端自私的人,这种人就像是西方人所说的那种不惜把别人的房子点着,来为自己煮一个鸡蛋吃的人。鸡蛋绝对煮熟了,但来不及吃便进班房了。所以说世界上有千方万术,只有骗术不可行。一夜轻霜就可把整个世界包裹起来,但太阳一出来就一切真相毕露,哪怕你费尽心机、天衣无缝,可得一时之逞,但终有一天要付出加倍的代价。人千万不能为自私而欺骗。而人际间最看重的是一个“诚”字。忠诚、诚实、诚心诚意,这些东西是产生信任的唯一基础。
为什么要讲诚心?因为诚是装不出来的。只要你不是发自内心的,不管嘴上怎么信誓旦旦,但在你的表情、眼神、语气、言辞中都会露出马脚,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砍的怎么也没有旋的圆。”所以待人处事还是以诚心为上,心诚意才诚,心意两诚才有信、任双生,人才会信你、用你;才乐于、敢于和你心心相印的打交道。
其八,谨而不拘。谨慎、恭谨,都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和美德。人是万物中最变化莫测的,最难打交道的,所以必以谨慎为先,谨慎从事。世界上之所以有察言观色一词,就是因为人太复杂了,城府太深了,你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所以有人说不会察言观色的是没长眼睛;听不出弦外之音的是没长耳朵;而只顾按自己的看法想法去待人处事的人是没长脑袋。我们常听说好人难做,好心不得好报。其实凡遇到这种状况时,先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起到好的效果,是否真正的有利他人。所以待人接物千万别一厢情愿。一要考虑到效果是不是、会不会适得其反才去作为;二要考虑对方是否需要,所以明朝的大学士宋谦说:“寒者不贪双璧而重短褐,饥者不愿干金而美一餐”。一餐之费与干金之赠哪个更重呢?所以说代价最大的未必让人最满意,还是用心揣摩人情所需才能事半功倍。
“谨”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敬。人们常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但人际之间还是以相敬为要。而且要学会主动的去尊敬别人。即使没换来别人的回敬你也没失去什么。而且前面讲心诚也是讲你所有施惠于人的,千万别图回报,那是小人。你对别人怎样都是一种心意的实现、一种冲动的完成。什么叫完成?完了也就成了,完了也就了了。一图回报就有许多怨怼的发生。所以这应该成为一个人际交往的准则。你欠别人的千万别忘,你给别人的千万别记着。这是一个人的良知所定。
而所谓谨而不拘,就是你无论怎样谨慎、怎样恭敬,但千万不要太拘泥,一拘泥就会让人有勉强之感,而一过分也让人不舒服,影响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其九,达而不妒。通达、豁达,大体上都是讲人的胸怀,讲人的大度,讲人宽宏的雅量。心胸宽阔、宅心仁厚者自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在身边聚。所以荀子说:“树成荫而众鸟息”。而人能到通达、豁达的心境首先要不生妒心,妒心一起生百怨。古今中外诅咒嫉妒的名言不可胜数,人们为什么这么憎恶嫉妒之人呢?因为此心一生既害人又害己。人类尽管有七情六欲十二缘起四万八千烦恼,但只有三种被称为火的:欲火、怒火、妒火。火是足以焚身的呀。而妒火可怕的是不仅会让人寝食难安,而且常常会不择手段的去害人。正如培根说:“在人类所有天然向恶的行为中,最恶的乃是嫉妒以至祸害他人。”“没有什么能比爱与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只有死亡能够使嫉妒和德行重新言好。”所以说,人要想与人相处,在职场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千万不能妒心太重,因为不仅影响与他人的关系,而且会使自己受到极大的伤害。
一个群体中几乎天天都有人有所得,有所成;年年有人升迁有人高就。你一看到别人好,就眼中冒火,就像被剜了自己的心头肉似的,那你还有好日子过吗?如果想想每一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土深火热”之中,而自己还活着,一切心气就平了,就和了,也就自然会与人很好的相处了。
人千万别在他人身上去照镜子,你就是你,别去攀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名言。而事实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活法。而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更何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事是一种定律呢!
(摘自《启迪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