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的笔算教学应特别关注什么

2015-06-01徐宏臻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竖式笔算整数

徐宏臻

课标修订稿(以下简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核心概念之一重又提了出来,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笔算教学应特别关注什么呢?现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关注自主探究

课标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此,我们应以所教的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放手让其自主探究,使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思考,从而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信心。

如在教完“小数乘(除以)整数”后,在教学“小数乘小数”前,笔者就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0.6×0.2”,让其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算法是:①编故事,即先编一个用0.6×0.2计算的实际问题,再设法计算。②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或小数乘(除以)整数,如0.6×10=6,0.2×10=2,因为6×2=12,所以0.6×0.2=6×2÷100=12÷100=0.12;或因为0.6×2=1.2,2÷10=0.2,所以0.6×0.2=1.2÷10=0.12;③画图形,即画出小数和算式的意义,从而外化结果,先在一个正方形内画出■,再把■平均分成10份,涂出这样的2份,这就相当于把原来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出这样的12份。由图可知,0.6×0.2=■,因为■= 0.12,所以0.6×0.2=0.12。(图略)

在展示和交流时,笔者引导其聚焦:这些算法有何共同点?学生发现,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或把算式转化为故事,或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把数转化为形。他们充分感悟到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探究经验,增强了自主探究能力。

二、 关注真正理解

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晓“怎么算”,而且要知晓“为何这么算”“还可怎么算”等,以达到实质性的、真正的理解。

如在教“小数乘小数”时,苏教版教材借助主题图和估算,提示学生可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再处理积的小数点。有的教师也就依此教学,学生也依此述理。但学生真的理解了吗?笔者课后问教者:对于3.6×2.8,你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把两个因数各乘10后,积就乘100呢?教者无言以对。笔者又问学生:在计算3.6+2.8,时,如果把两个加数各乘10后,和会怎样变化?有的说会乘100,也有的说会乘10。可见,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当时仅凭感觉说“理”,或只会模仿教材中的“理”说理,似懂非懂,且浮于表面。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真正地理解算理呢?一是借助事理明理。引导学生把教材中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从而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3.6米=36分米,2.8米=28分米,36×28=1008(平方分米),1008平方分米=10.08平方米,所以,3.6×2.8=10.08(平方米),即3.6×2.8=10.08。二是数形结合明理(如图1)。

先把原来房间的面积看作1份(图中涂色部分),当长和宽各乘10时,长变为36米,宽变为28米,原来房间的面积就乘了100。为了得到原来的面积,需要把36×28的积除以100,即3.6×2.8=(3.6×10)×(2.8×10)÷100=36×28÷100=10.08(平方米)。这两种算法都是先把3.6和2.8各乘10,转化成整数乘法,再把所得的积除以100,从而解决了问题,为教材中介绍的算法提供了现实的、直观的模型。

三、 关注数学建模

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把其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明确地提出来,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为此,我们要从数学建模的角度看待算法抽象,引导学生适时从计算一题、几题中跳出来,关注每题所具有的模型性,猜想一类题的算法,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归纳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算法模型,从而实现对具体情境和算式的超越。如在学生算完例题3.6×2.8和2.8×1.15后,笔者鼓励其从一位小数乘一(两)位小数联想到一位小数乘三、四位小数等,联想到多位小数乘多位小数等,猜想这些题的算法及其共同的算法,从而不断拓展思维空间,逐步建构算法模型,学会建模方法。待其建立算法模型后,要引导学生直接运用它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让其体会模型的价值,增强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建模思想。

四、 关注整体建构

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为此,我们不能仅让学生获得一个个具体的、零碎的算法,而应适时沟通相关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从整体上建构算法,并把数学知识的教学牢牢“拴”在一以贯之的数学思想上。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复习“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时,编排了下题:

我们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把一个数分别除以(或乘)0.1、0.5、0.25,等于把此数乘(或除以)10、2、4,体会到乘除法算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外,还要设法沟通除法算式之间、乘法算式之间、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用数学思想这根红线“串联”起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算法链”。可这样处理:首先,引导学生探明除法算式是如何转化成乘法算式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上题3.6÷0.5转化成(3.6×2)÷(0.5×2)=(3.6×2)÷1=3.6×2,所以3.6÷0.5=3.6×2。同理可得,4.8÷0.1=4.8×10,1.5÷0.25=1.5×4。其次,引导学生探明乘法算式是如何转化成除法算式的。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以把5.4×0.1转化成(5.4÷10)×(0.1×10)=(5.4÷10)×1=5.4÷10。同理可得,2.6×0.5=2.6÷2,8×0.25=8÷4。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把其中一个数(除法中的除数、乘法中的一个因数)变成整数“1”,从而实现转化。这样,就使不同的知识在相同的数学思想下“串联”起来,就能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为灵活计算和分数乘除法奠基。

五、 关注自主创新

学生在计算时必定会出现许多独特的、新异的思维。为此,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小心呵护其创新火花,并积极鼓励其自主求新求异,促使其创新思维不断迸发。

1.鼓励灵活计算

在计算器普及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建立算法模型后,让学生根据算法进行适度训练以便形成技能,是必要的,但不能让学生反复套用固定不变的竖式进行笔算,以免固化学生的思维,应适时鼓励其根据数的特点和运算律灵活计算,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如计算9.9÷0.55,有学生把其转化为990÷55=(990÷11)÷(55÷11)=90÷5=18,或转化为(5.5+4.4)÷0.55=5.5÷0.55+4.4÷0.55=10+8=18。学生用横式取代竖式,打破常规,别具一格。

2.鼓励竖式革新

如在计算3.6×0.28时,学生自创的竖式如图3,即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再在横式上点上小数点。同样,在计算1.232÷0.04时,学生自创的竖式如图4,即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为整数。这样可以避免小数点和“0”的干扰,使竖式不容易出错,且与以前学过的整数乘除法竖式几乎一样。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鼓励其把笔算与估算、验算、简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笔算结果负责。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竖式笔算整数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怎样做将格子乘法与三位数乘法笔算相结合
这是流行病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怎样笔算加、减法
答案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