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
2015-06-01牟正香张道明
牟正香 张道明
观课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遗憾的是,尽管当下学校的观课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的观课态度和观课方法不当有关。笔者以为,教师有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就是精心、用心、重心,以及培养两种意识。
一、 准备要精心
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才抓起观课笔记匆匆忙忙地走进教室,慌慌张张地找位置,更有甚者,开课几分钟后才姗姗来迟。可见,教师观课如果缺乏准备意识,课前不去充分了解教者、开课内容、上课班级学生情况,那么观课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效果甚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观课亦然。如果没有准备,我们就听得稀里糊涂,没有目的,没有问题,没有思考,效果自然不佳。上课要备课,观课也要“备课”,就是要有充分的准备。观课之前,我们要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最好能找教材和教师用书读一读,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重难点,清楚该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以及学段目标中所处的位置;浏览名师教学此课的实录,或观摩名师的教学视频,为观课作铺垫;自己希望听到哪方面的内容,甚至设想自己来讲的话会如何构思教学,如果讲过此内容,可以回味自己在教学此课时有什么精彩或不足之处。课前做了这样一番功课后,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储备,就会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收获自然更多。教师只有带着思想进课堂,才会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把大脑中的思考与所观内容进行比较,促己深思、辨别、取舍、加工、提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学水平。
二、 观察要用心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观课教师“仪态万千”,或心不在焉,或交头接耳,或恹恹欲睡,或嘻嘻哈哈,或谈笑风生……殊不知,这既是对上课教师和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既影响教者上课,又影响学生听课,还影响别的老师观课。诚然,所观之课或许不够精彩,不能吸引我们的眼球,但如果我们去思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以避免自己在今后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让自己少走弯路,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凡事需要用心,观课也不例外,要仔细观察,洞察课上的万千气象。首先观察教师,把目光聚焦于“教”。观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普通话标准与否,板书是否恰当美观;观察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观察教学流程是否清晰,导入能否激发兴趣,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是否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空间,情境创设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评价语能否起到点拨作用,让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教学呈现柳暗花明的佳境;课堂小练笔切口是否准,教师点评是否到位具体,让学生练有所得;“三维目标”是否落实,水乳交融。教师的“教”最终为学生的“学”服务,观课要关注从“教”到“学”的转变,真正落脚点应该是学生。
我们要多角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热情是否高涨,精神是否饱满,情绪投入是否积极主动,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怎么样,是否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等学习方式,是否认真倾听教师授课,能否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是否很广,是几个尖子生唱独角戏,还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参与;观察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思考问题是否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含金量高还是低;学生情绪是否愉悦,课堂气氛是否融洽;是否能看到学生知识上的拔节,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发展与提升,等等。观课时最好坐在教室两侧,以不挡住学生的视线为佳,也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全体学生的神情、眼神、表现,从而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课堂情况,为研究课例取得第一手素材。
此外,如果是研究课或者具有主题的公开课,我们可以根据其主题观课,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或最近感兴趣的内容来观课,让观课具有针对性。
三、 记录有重心
观课中除了要用心观察,还要认真记录,而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则颇有讲究。现实中,很多教师观课时习惯埋头奋笔疾书,认真记录每个教学环节,如实记下师生的每句话,生怕漏掉哪个词、哪个字。殊不知,这样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关注课堂,从而忽略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察,更没有闲暇去思考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难以在观课中获得顿悟与启迪。一节课忙于记录,记录完毕,观课活动也戛然而止,这是很多教师的观课状态。而有的教师记录较为随意,东记一句,西抄一点,把框框填满了事。
的确,一堂课需要记录的东西很多,倘若什么东西都记,一直做“录像”式的记录,必定忙不过来,反而忽视用眼睛观、用大脑思考。因此,观课记录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录。我们可以记录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或记录某个精彩的教学片断,记录导入、情境创设、结课、教师评价、提问等。如果是关于课题研究的公开课,可以根据课题主题内容来记录,也可以根据自己最近感兴趣的或是研究的方向去重点记录我们想要的内容。只有有所选择地记录,我们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课堂、洞悉教学,有时观察课堂比记录更重要。当记录有所选择时,我们在某个点上获取素材才充分、详尽,思考才会更深入透彻。比如,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每次观课我就重点观察教师的随文练笔环节,重点记录练笔的实录,并及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思考和灵光乍现的思维火花。通过观摩几十节公开课,从练笔的切口、内容、情境创设、教师的评价与交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自己深入思考研究“随文练笔”做了扎实的铺垫与积累。
观课除了记录,还要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会催生智慧,思考教学现象背后蕴含的理念,或者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教学现象的原因。我们要一边观课一边思考,所观内容与自己大脑中储备的思想、理念、经验进行碰撞与交锋,就会产生新的思考。除了记录课堂教学,还要及时记录自己在观课中的思考、困惑、灵感,以便在课后及时与教者交流,评课时与大家分享、探讨。记录不限形式与篇幅,随性而发,真实即可,或用三言两语,或是几句话、几个词来表达,重在让记忆留下清晰的痕迹,之后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及时补充完整内容,挖掘更深的感受体会,让三言两语变成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
四、 要有及时梳理、完善观课笔记的意识
平时,很多教师听完课都喜欢在办公室与同事分享、交流、探讨,但是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或者没能及时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致使宝贵的教学感受和经验转瞬即逝,悄然溜走,实为可惜。现实中,有不少教师的观课活动随着下课铃响而结束,听课笔记被放置一边,不再问津和思考。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由于观课时间有限,很多想法只是一种碎片,甚至是灵感乍现,思考不够深入,甚至有失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马上整理听课笔记,补充笔记上的教学流程分析和完善听课意见,把尚有余温的思考细化、深化,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隐形“财富”。刚走出教室,课堂上的很多教学环节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果我们此时不趁热打铁,不及时凭借回忆整理观课笔记,完善思考,那么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就会转瞬即逝。时间久了,记忆模糊了,即便再想整理,也无能为力了。因此,课后及时整理就显得颇为重要。
笔者的经验是观课后利用空堂时间及时整理,如果很忙就把听课笔记带回家完善,一般要在当天内完成,绝不让“思考”过夜。正是这种好习惯让笔者收集了不少教学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写出了很多教学反思。
五、 要有全面反思、分享思考的意识
教师观课后应及时梳理完善听课笔记,将听课中零散的感性认识与思考进行归纳,从一般的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理性规律,得出较为系统的理性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的某个方面,难免会有失偏颇,为了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思别人的课,有必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思考。为此,我们可以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堂评价、情境创设、拓展延伸、课堂提问、教学智慧、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反思,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态度、习惯,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思考回答、学生学习参与度是广还是窄、教学是否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等各个层面去反思,这样才会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课例,从而获得客观理性的思考。
时下,不少教师观课思考往往停留在对现象的堆砌和问题的罗列上,只是把现象或问题平铺直叙地呈现出来,所谓反思也仅仅是停留在粗浅的感性经验上,缺乏教师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更不能将其上升到学科的理论高度。这样的反思仅浮在问题的表面,得不到质的飞跃,自然于教师教学益处不大。观课反思要深入透彻,不能仅仅拘泥于教学现象,就事论事,而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去伪存真,同时要结合学科理论知识进行阐释,把教学现象和问题放在广阔深邃的学科背景的视野之中进行审视和思考,这样无疑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还更容易触摸到问题的根本,那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就可能呈现多元化。
这样的观课思考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能让零星散碎的教学思想串连成完美精致的教学链条,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使教学达到一种自由之境,同时让自己的思想经历从实践到认识的萃取和锻造过程,进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产生质的飞跃。成功经验我们得之借之用之,失败教训我们警之避之改之,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助我教学,促我成长。
当我们的观课思考成形时,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积极与身边的同伴,乃至更多的同仁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思想。”思想因为交流而更加丰富深刻,智慧因为碰撞而更加博大精深。我们的思考或许能给别人带去启迪,让同仁借鉴或少走弯路,碰撞出更多思想,衍生出更好的办法,这岂不是教师的一种幸福?我们完全可以借助QQ、博客等分享教育智慧、传播教学思想,实现“零距离”交流。
实践证明,教师观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用心观察,学会一边记录一边思考,课后及时梳理完善听课笔记,全面深入反思观课内容,积极把观课思考与更多的同仁交流分享,真正做到“三心二意”,且教且观,且思且写,就容易步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成长为教学名师。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