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培养
2015-06-01刘磊
刘磊
摘 要: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迫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一种人文课程,课堂中要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培养;音乐课堂;精神文化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会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所以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是指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产生较早的文化形式是音乐。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欣赏课担负着音乐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所以音乐鉴赏课中在完成音乐欣赏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在音乐鉴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呢?
一、要正确认识音乐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和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的文化特征,都打上了人文科学的烙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是一门多元文化,它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让学生多维欣赏音乐,了解音乐背面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
实例1:课题《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关键词:诗歌、朗诵
舒伯特是“歌曲之王”,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多选自歌德、席勒、海涅等大师的诗词,有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如《致春天》《听云雀》;有的赞美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舒伯特对不同题材的词语认真琢磨、仔细朗读,为每一首诗词找到最佳的音乐配合形式,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情感内涵。他的歌曲体现了文学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的理想统一。所以要想真正了解舒伯特的音乐,教师适当讲解诗歌文学,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结合文学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舒伯特作品艺术魅力。
实例2:课题《巴赫》;关键词:宗教、历史、信仰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的作品几乎都与宗教有关,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宗教音乐。晚年失明,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对上帝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
了大师的绝笔之作。在课堂设计当中,要把音乐和宗教结合起来,没有这么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写不出流芳百世的“神曲”。不了解宗教,不了解17、18世纪的德国历史,我们是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巴赫的作品。
因此,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不会削弱音乐本身的内涵,反而更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一种互补的、强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二、要把人文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把人文主义融进音乐教学实践就是用人文理念指导学生欣赏声乐、器乐作品。音乐作品中有的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有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教材中的民歌、艺术歌曲,无不包含着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如《茉莉花》《大江东去》《孟姜女》《教我如何不想她》《渔阳鼙鼓动地来》《回娘家》《哦,苏珊娜》《我的太阳》等作品。它们所呈现出的是发自人类灵魂底处的声音、有无尽的人性之美。器乐作品,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每个音符所蕴涵是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旋律所负载的是人类历史文明成果,充分显示了鲜明的人文性。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和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引领他们主动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
实例3:课例《高山流水志家国》;关键词:民俗、国学
其实早在孔子时代,琴就与文化有关,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琴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古琴就是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在体现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不能就“琴”说“琴”,而要从中国的国学中讲音乐的人文情怀,要从古琴的构造作用讲我们祖先的郊庙祭祀和我们所期盼的天地人和。
实例4: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关键词:歌赋、友情
这节课的欣赏作品是古曲《阳关三叠》,友人离别,一杯清酒,一阕歌声,一段柳枝,看似平常,其实在欣赏内容的背面却是古人那智慧的人生、浪漫的情感、多维的思维以及漫长的历史所积淀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对友谊亲情执着追寻,对人生的理性感悟,对人情的浪漫抒怀。亲情友情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我们在诵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之时,会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唱和,为这字字珠玑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古诗词本身就是音乐,这种诗词之美,这种感情流露,本身就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这种人文情感实践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
大量的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的范例。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家境贫寒,成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他从不放弃。也正是他这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成功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聂耳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这些音乐家的人生经历教会我们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在课堂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言放弃,通过音乐自我励志,这不只是一种实践的教育方式,也是在培养一种人生态度。
《乐记》中说:“乐着,天地之和也。”因此,高中音乐课堂中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对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这正是我们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应该在人文理念的指导下,在音乐课堂上找到一种和谐,找到自我、他人、天地、世界等方面的和谐,让人文理念在音乐课中闪光。
参考文献:
[1]赵俊智.浅谈音乐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4).
[2]柳青.略谈汉语言文字中的人文情怀[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3(10).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