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堂改革引领学生生命拔节生长

2015-06-01周晓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交流同学

周晓慧

在如火如荼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广大的一线教师践行课改理念,经历着课堂教学方式的痛苦蜕变。这无疑是一场教学行为民主化的革命,要求我们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笔者努力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更为鲜活的课堂生态。

一、还学生展示的空间

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节课围绕衣、食、住、习俗的变迁这条线索,关注大时代动荡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变化。当同学们知道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有效先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查找资料、调查走访。

一位一堂课下来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会告诉我“忘记了”的学生,但是当一件中山装穿在他身上,他触摸着精心设计的口袋、纽扣,百来字的设计理念他熟练地讲给了大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示范展示是一大难题。如今教室里安装了实物投影展台,这成为了“学生展示”的又一大利器。活动单的展示方便快捷,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活动成果向全班展示,大家针对某些同学的成果,马上进入一个共同质疑、研究、提高的氛围。

二、还学生体验的经历

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效能,因为体验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用一首京韵十足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将大家神带入了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市井生活的酸甜苦辣不由得涌上心头。邮票是计划经济的象征,在课堂上让小组的同学们共同观赏邮票,就像是身临其境地触摸了那段共和国的历史,让孩子们重回先辈们那段物质匮乏的时代,这对于激发现今孩子们的生活斗志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还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有个被称为“留白”的手法,指的是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技法完全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正如一幅画满满当当时反而给人以视觉上的压迫感,我们的课堂一旦被各项任务填得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那么再好的设计都会让学生心理疲劳,从而降低课堂效率。

近些年来,社会逐渐回归理性,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当问题抛出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开始小组讨论,而是在每次讨论之前给课堂“留白”,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四、还学生交流的权利

在传统的课堂上,由于教师牢牢掌控课堂话语权,学生在课上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走上社会,很多学生由于这方面能力的缺失而无法施展才华的事例并不鲜见。团队协作精神的欠缺不仅使得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对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害无益。

在我的课堂中处处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小组讨论时间达到了十分钟左右,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培养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小组讨论完以后,迅速跟进的是全班范围内的分享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竞争机制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曾经怯生生的孩子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积极争取机会与老师、与同伴交流,发言时声音清晰洪亮,能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更为喜人的是,很多学生慢慢学会了“倾听”,他们认真倾听同学的表述,及时将老师及同学的各种归纳性小结记录下来,丰富完善自己对这节课的认知,随着课堂的推进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课堂中,我不断地发现着每一个小组的灵魂人物,不断地被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哪怕是一点点小的变化而感动,享受着与学生的思维碰撞,聆听着生命的拔节生长的声音。这就是教育者应有的位置与姿态。打破教学中的专制,俯下身去,聆听学生的心声,把展示的空间、思考的时间、体验的经历、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用智慧引领学生生命拔节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田家炳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