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6-01王睿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王睿

摘 要:与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人文关怀思想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当前,应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完善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完善其他教育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5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方法。民族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地方,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生活状态的肯定,是社文明进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和追求的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肯定人性、突出人的价值和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尊重人的差异性,关心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民族高校,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需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二)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1.拓宽工作思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改善人的思想的特殊工作,因而它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系的必然结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确定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1],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1]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这一系列论述中,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

2.开拓创新理念,结合新形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有革新创造的一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与新任务,要切实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推进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整个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尤其是民族高校,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增添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教育等。

二、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各族大学生也表现出新特点,然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早已不适用。然而,当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要求,抑制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兴趣,使得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此外,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没有对研究生开设,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对宗教、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等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本科生缺少自主选课的权利,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活跃和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习惯用既定的教育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尤其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于偏远山区,普遍的家庭经济困难。对于这一类学生,仅从经济上进行资助是不够的,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缺乏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治标不治本。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彰显个性。首先,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和爱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当前的思想状况,才能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其次,要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梦想的感召力,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的机会,为了能让他们实现梦想,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创造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和目的。

(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使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形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一致的组织体系,为民族大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民族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善于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运用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节庆活动等文化要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广泛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上述以外还应包括具体的民族特色的节日,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再次,我们还应抓住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针对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为民族大学生搭建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如举办民族歌曲、舞蹈比赛等,使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服活动,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完善其他教育途径,让民族大学生走向幸福

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贯穿于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多渠道入手,拓宽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首先,发挥党建工作在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在民族大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对民族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优秀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典型和榜样来影响和带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根据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等栏目,又要有网上课堂、微信等文化栏目;既要有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栏目,又要有民族政策、风俗习惯栏目,充分满足民大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需求,这是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往单一的灌输式转变到灌输与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增强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校作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最重要的地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尤其是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兴则国兴,只有将人文关怀由理论层面渗透到实践层面来指导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内涵研究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