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对策
2015-06-01耿楠
耿楠
摘 要: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建设,因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但是思政课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觉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18-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促进就业,培养职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意义重大。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因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但是,虽然国家很重视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觉得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咨询身边的同事和调查其他院校的情况,总结了思政课教学当中出现问题的几个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多
曾经有老师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提到:国家现在之所以在大力提倡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社会上恰恰缺失核心价值观。例如,我们提倡“诚信”,正是因为社会上有很多“售假”“欺骗”等诸多“不诚信”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况且有很多原因,其一,就是社会快速转型期,统一的价值标准被消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价值观不断地涌现,各种价值观相互的摩擦、碰撞,使得价值观已经发生了严重偏移和翻转,很多人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价值观完全是相反和错误的。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道德“滑坡”,在很多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他们将物质、金钱和享乐当作自己人生要追求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对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考,失去了对于人生价值的真正的追求和探索,于是在思政课上,要么玩手机、要么睡觉、要么聊天,要么干脆旷课。
二、学生认识程度不够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普遍对于思政课大都持一种蔑视,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认为这是一门“洗脑”的课程,或者认为这门课程不如专业课一样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收益,根本是一门“没用”的课程。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上思政课很感兴趣的占1%,有点兴趣的占9%,一般兴趣的占41%,毫无兴趣的占49%;认为思政课对自身发展有很大影响、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占7%,比较有影响的、思想有一定转变的占43%,基本没影响从来不上心的占45%,其他的占5%。也就是说,对思政课不太感兴趣的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针对这样的数据,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后有个工作就行,他们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认为工作就是维持自己温饱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情,或者严格来讲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他们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而对于思政课,他们也就同样认为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没必要好好学习。如农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觉得“插秧”的实训很累,但是在上思政课与“插秧”实训之间,他们仍愿意选择实训,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专业课,因为他们觉得跟“插秧”与专业息息相关,能学到切实的知识,而思政课只是一门“假、大、空”的课程。
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谋生的手段,更是想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逐步地完善自己,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方面,思政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政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导向作用,使他们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高职高专教师自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知识面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会影响到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而教师的人数不足,所以很多都教师忙于备课和上课,学习、进修和科研的时间相应大大减少。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自身可持续发展无法保证。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质很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在内的多个学科,如果教师本身不去涉猎更多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含量,是根本无法驾驭本门课程的,对于课堂上涉及的很多问题也就无法讲深讲透。比如“概论”课程,往往会涉及很多政治上的敏感性话题,而这些话题其实也是学生想得到答案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的。如果说基本功不够扎实,对问题理解不够,那么在给学生解答的时候,要么回答会出现偏颇,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引;要么答案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不满意,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我们的课程与时事联系的非常紧密,所以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因为仅仅停留于以前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多读书多看新闻,并关注时下比较前沿的资讯,才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爱好,在课堂教学中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教师在上思政课的时候,仍然采取老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方式,缺少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产生共鸣。虽然也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大多没有什么新意。如PPT课件,依然停留在文字的层面,只是板书的替代品,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
“灌输”的授课方式对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比较实用,但是高职高专学生一定不会买账。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必然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思政课学习重要性的领会以及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如果仅仅采取简单生硬的理论灌输,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每讲到一个比较重点的问题,可以相应地列举一个案例,并且这个案例最好是学生比较有兴趣的,而不是老生常谈的。如“基础课”讲到道德观、价值观的内容的时候,通常教师都是列举保尔柯察金的名句,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怎样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才是对的;这个例子本身没有问题,用在此处也很恰当,但问题在于它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从小学就开始听,听到大学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列举一切更加前沿新潮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如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大长今》比《甄■传》价值观更正确”。这样一篇文章,涵盖了前几年很火的韩剧,同样也提到了我国近年来热播的宫斗剧,而这两部电视剧都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更重要的是,剧情是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所以,通过这样一篇文章以及相关的视频对比两部电视剧,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怎样的价值观才是对的?以暴制暴是否道德?是否与坏人比坏才能够生存?这样的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也达到了多样化教学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式的媒体来教学。某高校的老师开发了一款手机的APP,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因为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玩手机,这几乎是所有老师和课堂当中都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而且很难解决的问题。那么与其让学生玩游戏、看电影,不如让他们主动地用手机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款软件,得到了学生了认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积极发挥手机等现代媒体的正面作用,利用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的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用没收或者屏蔽的方式让学生被动的放弃手机,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进而旷课。
此外,也有老师专门研究过微信对于思政课教学的用途,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适时使用微信,最大限度的发挥微信的辅助作用,做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方式的有机结合。”[1]当然,微信这样新式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到底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并且在使用这样教学途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此类方法的弊端。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纵的玩手机。
五、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并不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情况,比如:有些院校存在着删减或者占用思政课课时的情况;为了节省师资,存在着大班额上课的情况等;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只片面地强调突出职业特色,只重视对于专业课的建设,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与不学对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和工作没什么影响,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抵触情绪。这种状况就导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分析能力、抽象思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和谐发展,也决定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和交流。同时,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把握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入座”“入耳”“人脑”的目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小刚.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5(5):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