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2015-06-01郭锐张新生周珂
郭锐 张新生 周珂
摘 要:大连舰院多年来注重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逐步形成了以院校管理为推动、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部队需求为归宿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军队院校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34-02
习主席强调:“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才能尽快缩小差距、实现新的跨越。”大连舰院针对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了以院校管理为推动、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部队需求为归宿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军队院校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借鉴。
一、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体现不够,科技创新素质未能成为军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目标
当前,军事院校“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现象较为普遍,把知识的“拥有量”作为学员素质评价的唯一标准。目标体系空泛,尚未科学确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体系松散,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充分调动机关和教学实体的积极性;评价体系不科学,片面追求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价教学质量水平。多数军校缺乏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长效机制,往往是“备一时之需”,学员和教员针对具体项目临时组织的情况多,缺乏“备一世之用”的制度安排。
(二)教员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体现不够,科技创新素质未能成为教学实践过程的重点内容
在施教过程中,教员往往是机械地、单向地向学员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员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启发和培养。军校在对教员调职调级、立功受奖、教学督导时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极大影响了教员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教员由于受年龄结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局限,对所承担课程的授课内容和相关知识更新不够及时,难以做到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学员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员自主创新和能动作用体现不够,科技创新素质未能成为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
由于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大学生那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再加上部分学员未能正确树立强军强国的学习目标,导致学员在提高自身科技创素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校条件上的局限也限制了学员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学员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四)部队实践检验和牵引力度体现不够,科技创新素质未能成为军事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当前,多数院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没有根据学员学科专业和能力特点安排任务实施组织训练,使学员不能全面详细地了解部队工作组织流程、组训方法及要点,其专业素质、指挥能力和谋划能力难以在任务中得以磨砺。部队领导和基层指挥军官对院校组织开展的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硕士论坛、博士讲坛等交流活动支持力度不够,不注重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一)做强院校,打造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保障基地
1.谋划顶层设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淡专业的要求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点,树立重在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确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明确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海军、院校、专业系三级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体系成立院校学员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副院(校)长担任负责人,下设组织计划、学术成果、质量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定期向委员会汇报工作。
2.完善制度管理。秉承将个性化培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例如《学员科技创新活动远景规划》《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教员指导学员参加各类竞赛奖励办法》、《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对学员进行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育,将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提供物质保障。院校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扩大专项经费规模,把学员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项目化立项,支持学员开展研究、查阅资料、购买相关书籍等。构建SRTP(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学员科研训练计划)平台,将院校现有实验室全部对学员实施预约式开放,同时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学员创新实验室、科研专用工作室、院内研发基地等平台,为学员的SRTP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严格评估督导。学院对各小组开展活动加强全程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学员科技创新活动评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学员课外实践指导教员业绩评价办法》和相关奖励制度,一方面可以在教员的工作量核算、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肯定及鼓励;另一方面学员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排名靠前的学员,当其学习成绩排名位于全年级前70%时,可以申请创新实践奖学金,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
(二)选精项目,搭建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实践平台
1.建立项目数据库。为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院校可面向部队、专业系、教员、学员征集项目,建立预研项目数据库。经过筛选,再将意义大的项目作为招标项目,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在指导教员的引导下以竞拍(开题申报答辩会)的方式进行申报。面向专业的实践性科技创新项目所占比例要较大,最好能达到所有申报项目的70%以上。
2.规划项目实施流程。项目实施过程院校应从申请、实施、结题、验收四方面要依照科研项目的实施流程而制定,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实现学员论文写作、PPT制作、演讲答辩、团队合作等人文素质的提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项目规模大小,学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必须经历整个项目的所有阶段。
3.管理项目具体过程。项目管理遵循“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循环规律,做到持续改进,提高项目实施的绩效。根据各个项目具体管理过程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不同内容的有效管理,通过检查及反馈机制,监控项目执行情况,适时调整并优化项目运行,达到减少失误和失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三)组好团队,完善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行动主体
1.学员是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核心。要号召学员组建专业俱乐部、兴趣沙龙,引导学员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并由学员组成的科技协会负责协调管理。院校要根据专业学习规律,分层次、分重点、量身定做、科学设计科技创新活动,使学员逐渐消除对科研学术工作的距离感,增强深入专业研究的信心,逐步开始了从知识积累到打牢理论基础、从理论积淀到实践运用的转变,积累科研经验,开阔研究思路。
2.教员是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主导。指导教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学员最好的教材,而教师的以身作则、富于创新的行为最容易为学员所接受并为学员所效仿。指导教员要及时开辟专题讲座介绍研究热点和重大专项,使学员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有进一步地了解。对学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方向要及时给予指导,对学员项目的进度动态要随时掌握,对学员自身偷懒、要求不严等问题要及时指出并促使改进。
3.“学员+教员”是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主体。由学员和教员组成的科技创新项目攻关团队,学员是实施者,教员是指导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拉动。学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研究课题和解决思路,并与他人进行学术探讨;指导教员要倡导学员随时提问与他人探讨甚至争辩,并鼓励学员参加导师科研项目的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长期的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学员会逐渐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养成了创新求实、刻苦钻研、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四)瞄准部队,寻求培养学员科技创新素质的目标归宿
1.围绕部队任务训练需求,确定科研创新内容。应根据部队担负的不同作战任务,围绕岛屿封锁、海区声场、遥感影像、海图数字化、舰空导弹智能化等核心课题进行梳理、去粗取精、突出针对性。应加强部队作战训练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研究,不断创新作战理论和装备技术,突出部队未来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问题和任职岗位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保持科研内容的动态更新、滚动发展。围绕部队任务训练需求,建成系列化的课程群,制定“菜单式”的学员科技创新大纲,增强科研的弹性,满足学员个性发展的需求。
2.拓展联教联训功能,搭建实验训练平台。院校应与部队签订“共建协议”,项目的设计、论证和实施均按照部队训练模式由学员自主进行,部队优秀业务骨干全程指导和考察项目进行情况,部队可以将实训成果直接应用于作战训练。开设“专家讲坛”,邀请部队“专家”来院校开设讲座,为学员传授创新理念和经验、介绍部队和专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拓宽学员的视野,了解部队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建立“双导师”制,部队导师与院校导师协商制定有针对性的赴部队实验实习方案,为学员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多种测试环境和技术支持。
3.对照战斗力标准,共建评估考核机制。要敢于拿起“解剖刀”,寻求课题项目与战斗力标准新需求不适应的“软肋”。项目验收评价应包括以下原则:一是紧密联系部队实际,按照部队需求设立;二是实施过程中有效运用部队提供的各类数据,手段方法有所创新;三是解决领域深层次问题,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此外,评估过程中还要注意:学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学员对待课题态度是否严谨、务实;指导教员是否尽心尽责,相互间配合是否良好。部队和院校要对研究课题联合进行盘点评奖,经过筛选,将贴近实战化、实用性强的科研成果进入最终评审。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大学员科技创新素质判据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6):123-125
[2]田培根等.工科军事院校学员创新素质培养的多维分析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