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成长及培养策略的探究

2015-06-01胡晓锋章伟刘楠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成长培养大学生

胡晓锋 章伟 刘楠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探索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拔尖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32-02

引言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在于引领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然而,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肩负着社会、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培养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内涵和标准理解不够透彻,教育施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培养模式的长久发展,导致我国高校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千校一面”,相应也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尤其表现在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在理论知识层面和文化素质有明显的不平衡,在实践中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队精神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从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不少学校都号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细品起来都是大同小异。我国高校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学习已有的文明知识,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解读为知识的积累,忽视了人才本身内在动力没有激发和挖掘。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亟待创新。教学不应该仅仅从社会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入手而应该以人为本,教学方式应改变灌输模式,从学生本身入手,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不能固定化,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而需要更多的差异化弹性机制。

(三)传统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由于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师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使得学生习惯于上课记、下课抄、考试背,毕业丢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培养创新型科技综合人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们应当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出发,用新的思想技术和手段,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产生新的效益。在这个体系中,产学结合是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课堂上,即使有些学校邀请实业家做报告,开讲座,也仅仅激情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的作用,没有在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久而久之反而会消磨掉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创业的火花变得更加难以被激发。也有一部分高校领导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重视创业实践,建立了很多类似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以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创业,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尝试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发明成果转让和孵化并且开展实际操作,在初期的确对学生自主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财政投入不足、场地条件和专业的局限,包括相关实际模拟辅助资源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学生创业实践的实施。

(四)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与学分制僵化

在专业及学科的设置上,部分高校对外在的研究分析不全面,忽视了真正的内涵,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实际分析研究,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方面管理过于僵化,没有使学生成为参与的主体。无论是学年学分制还是改革成完全学分制,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学生仍然只是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学习,按固定的年限修完学校要求的学分,才能拿到相应学位。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认为只要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相应课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意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性的重要愿意之一。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探究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步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教育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不足,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者,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克服惯性思维和传统思维,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同时,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潜能。

2.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

古人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从某些层面上来看,并不是全无道理。在当今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下,学生都习惯于上课记、下课抄、考试背,毕业丢的学习过程,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带有封闭性,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反映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则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对学生学习评价标注的不合理性,更说明了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高等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向社会和国家输送综合性人才,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

3.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人才质量观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市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应树立先进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质量观。先进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则是时代要求的标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人才观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推进器,对教育行为有调控和导向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应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要从原来的依于书本和课堂的评价标准转向社会评价,从过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向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

(二)加强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创新教育的作用内化不了学生的内在素质,那么一切都将是徒劳无功。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有思维的个体对待,注重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自己,寻求知识的乐趣,解放思想、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开设“创新”系列精品课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在创新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因而建议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制定一系列政策并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创新。在制度的保障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探索开发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长效机制。同时,高等院校应鼓励并组建“学生创新小组”,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有利环境和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展现平台和发展空间。

3.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大学生创新意志与创新精神

学校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新活动,将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真知灼见是创新道路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同时,在挫折和失败的洗礼中,更能够磨炼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创新道路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柱。

4.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良好的创新条件和培养环境也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所有高校都设有科研实验室和图书馆,这些实验室和图书馆是国家及社会重要的科研场所和教育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并健全其管理和开放的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增强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实现创新型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抢占创新人才市场制高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速度,最终取决于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质量。然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者全力推进。伴随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社会开始反思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高等教育逐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市场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而,在高校开展创新型教育势在必行,积极鼓励、引导当代大学自主创新及创业,为国家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健,钱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

[2]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3]程春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发展研究,2009(11).

[4]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成长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