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意识的实证分析
2015-06-01张艳君
张艳君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意识的实证分析
张艳君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基于厦门、漳州、泉州3所高校英语学习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中文母语意识表现出历时性变异特征,英语学习年限越短对母语的认同度越低;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存在认知性偏颇,表现出中外文化的“隔离性”习得机制,反对二元并置性讲授方式。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母语意识宣贯性不强等,是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母语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这也直接造成学生对外语学习和国家安全意识之间的关联性的感知不足。英语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对母语意识予以渗透性矫正与弥补,可有效解决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意识习得性输入不足的问题。
高校英语学生;母语意识;文化认同
母语意识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于自身母语的本体以及文化的认知,它既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民族身份属性,也可以预测其自我身份习得的深度。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中外文字并置使用现象随处可见。 全球化带来多样性的同时,也对国民自身的民族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时深刻反思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1]。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对于自身母语认同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语言战略制定以及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提供一线调研材料。这在一个国家的语言战略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成熟度、国家的民主状况和经济力量的语境下尤为必要[2]。在具体研究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意识研究一般被归入跨文化语用能力研究范畴当中[3-4]。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遏制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5-6],却很少交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意识的生态境遇。有鉴于此,本研究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意识的现状、影响、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性分析,探究学生和教师层面的母语文化认同的实质,以期为语言教育方针调整以及语言战略的制定提供实证性参考。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列出影响英语学习的相关因素;并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将这些影响因素细化,最终确定母语文化意识的影响因素。在搜集获得学生较为重视的相关语料之后,问卷设计进入第二阶段——具体设计阶段。基于学生提出的诸多影响因素,我们编写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意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关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本体意识、母语文化意识、英语教师能力以及国家安全意识;就其具体属性而言,第一和第二模块关注的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意识现状,第三模块关注的则是其主要原因分析,第四模块侧重宏观层面的前瞻预测。由于英语教学的语境属性较为明显,是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完成整个语言学习,因此我们从语言输入的视角出发,设置了第三个模块——“英语教师能力”调查,以此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眼中一线教师的母语身份传承情况,主观上隐性显现学生的母语悟性;由于英语自身所附带的“信息性”特点,学习者需要游走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间,因此需要提高自身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国家安全意识,因此第四个模块主要侧重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情况调查,其目的在于客观上评价揭示母语意识对意识形态的前瞻性影响。上述题项均以命题陈述形式出现,并附上李克特5级测评量表(完全赞同、很赞同、基本赞同、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调查问卷具体构成及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的构成模块
2.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所高校的英语学习者,涵盖大一、大二和大三3个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共132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11人。上述调查对象均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身心健康,对英语学习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在确定上述研究对象之后,我们采取随堂发放问卷方式,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16份,其中男生15份,女生101份。
二、结果与讨论
1.母语本体意识认同情况
就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本体意识而言,我们总共设计了两道题目。对于“汉语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论断,84%的调查对象表示赞同,1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赞同。就赞同者而言,三个年级的分布比例表现出大一、大二到大三递增的趋势;就反对者而言,3个年级的分布比例表现出大一、大二到大三递减的趋势。随着学习英语时限的延长,他们日益认识到中文母语的重要性。在后来的访谈中,赞同者表示自己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在英语学习时,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时,发现制约自己英语发展的不是英语能力不强,而是汉语表达能力孱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英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感触也最深。由此可见,学生日渐意识到中文母语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经常强调不但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汉语”这一观点,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同性差异。大一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的占90%,而大二和大三持此观点者分别占82%和21%。学生对于母语本体意识在学习英语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十分值得我们关注,这可以为我们制定汉语对于英语学习干预性计划提供良好的参考。具体来说,我们最好在大一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中文母语的培养,并且要坚持到高年级。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到了高年级才发现自己中文母语能力较差,影响英语语言发展,但是悔之晚矣的现象。调查对象在访谈中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认同倾向。例如,大一学生明确表示,他们之所以对此表示不赞同,是因为他们认为,就读英语专业就是学习英语的,如果大学英语课程中还要学习汉语等,那就失去了英语专业的意识。可见,大一新生对于中文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存在认同偏差。这同样也证明了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外语教学法中的直接法、交际法、结构法、功能法都重视模仿和交际,而弱化甚至排斥了母语的作用”[7]是具有充分的现实性基础的。
2.母语文化意识认同情况
有关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的认同情况,学界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于自我文化往往能够表现出较好的认同特征,尽管此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西化”影响。为了更为系统地探究这一问题,我们在本部分设置了3个问题,分别是:英语专业课程讲授中“中外文化”并置问题、中外文化优劣分析以及学生母语文化表达能力问题。对于 “在英语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讲授外国文化时,教师应该同时予以中国文化一样的时间进行分析或阐释”这个问题,95%的调查对象均表示不赞同。在访谈中,调查对象普遍反映,这样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课程中的外国文化学习就会被冲淡,因此最后可能对于中外文化本身都没有做到透彻的了解。调查对象给出上述回答说明了两点:第一,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渴求程度较高,对于外国文化持有高认同度;第二,他们自以为对于母语文化较为了解,因此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与外国文化并置讲授。这两点发现与以往研究并无差别。并且这一点在第二问题上同样有所体现。
就第二个问题“英语专业课程讲授中,教师应该在介绍目的语中积极文化要素的同时,也宣传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93%的调查对象觉得没有必要。除了给出类似于上面一个问题的原因之外,学生在访谈中还表示,自身对于母语文化的尊重方面本来就做得较好,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母语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不需要过分宣传。还有学生表示,我们强调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没有错,但前提是我们要对目的语文化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如果非要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强调中国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以单独开设课程。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对于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知识的对比性讲授持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在学生英语学习中会导致的结果正是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所关注的。
就第三个问题“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你觉得自己使用外语表述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如何”,78%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弱,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弱。结合前面的两个研究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中并不认同中外文化的并置性讲授以及客观渗透,他们自认为对于母语文化存在较好的掌握以及认同,但是在具体使用外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时候就出现了“身份失语”的现象——虽然能够较好地使用英语,但是谈论的内容多以英语为主,这在涉外交际中就会导致迷失自我,缺乏身份认同现象。这就会在后续的就业以及深造中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给外国人以“人云亦云”印象,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语言使用。诚如张正东先生在《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要尊重通用目的语民族和我国的文化传统,纯外语无法充分表达与传播中华民族本民族的文化[8]。因此,做到“既不把整个民族文化系统照搬到今天,也不能把整个目的语文化系统照搬到中国。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同时不能削弱或忽略本国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一个值得外语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深思的重要问题。
3.母语意识薄弱的输入动因
为进一步探究母语意识薄弱的输入动因,我们设计了3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都很强,可以平衡母语和英语的文化比较与区分”,61%的学生表示一般符合,24%表示不符合,15%表示完全不符合。由此可见,至少39%的学生认为:一线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把握好母语意识的输入程度。因此,针对一线英语教师在这个维度的缺陷展开有针对性的细化职业发展教育尤为必要。十分有趣的是,这一点虽然在近来的教师发展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未在整个语言教育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9]。对于第二个问题——“在英语课堂上,除了学到一些语言知识之外,总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所有调查对象都表示此现象不符合自身实际。这表明,当下的英语课程教育外延划定过于狭隘,仅限定于语言教育的本体之上。因此,有人将大学英语教育戏称为“语言培训”[10]也就不足为怪。一般而言,英语课程关注语言教育本体在中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颇为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大学教育阶段,这种做法则有失偏颇。因此,适当扩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范畴的外延是当下英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总是能够给我们加入丰富的跨职业培训知识”与第二个问题密切相关。如果说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是较为宏观的英语教育本体外延划定问题,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属性,带有跨学科性特点与历时性特征。对于这个问题,79%的学生表示一般符合,12%学生表示不符合,9%学生表示完全不符合。在后续访谈中,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追问:“教师一般以什么样的形式完成丰富的跨职业培训知识讲授?”学生的普遍回答是:使用汉语介绍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或者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历程。但学生同时也表示,这些知识讲授一般较为浮泛,并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其讲授目的往往不止是为了讲授这一知识,更多地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学科性知识是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
上述三个问题的调查情况表明,学生对于母语认同上的诸多特点与教师课堂输入信息情况息息相关。其中,提升自身汉语和外语的文化讲授能力,并能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印象是一线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此外,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育本体外延的合理方法以及历时跨学科性调整都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如果教师上述层面的问题不得已解决,那么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母语文化等维度存在的认知偏颇就不会轻易消除。
4.母语意识薄弱的宏观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程度,可以反映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关系认识的基本情况[11]。基于学生对于母语各个维度的认同情况以及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总体表现,我们预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和国家安全教育意识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很清楚。为此我们设计了3个问题,力求从细化的角度对此予以探究。对于第一个问题——“英语学习与国家安全战略息息相关”,50%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赞同,4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赞同,4%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赞同。尽管半数调查对象表示赞同,但在访谈中问及为什么二者之间息息相关的时候,调查对象普遍反映这仅仅是一种直觉判断,具体原因不明。而表示完全不赞同的调查对象表示,英语学习就是英语学习,没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有些杞人忧天。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调查对象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当中。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及英语和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74%的学生表示不赞同,18%的学生表示完全不赞同,8%学生表示一般赞同。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同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误区,即普遍认为二者基本毫无关联。当然,促成这一事实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国家语言教育中对于国家安全突显不够等等。但是,随着国家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的成立,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解决上述问题,必将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稳定发展所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于第三个问题——“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我总能接触到许多有关国防、外交、公共事物管理的英语词汇”,97%的学生表示这不符合自身的实际经历,3%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不符合。通过访谈发现,这3%的学生大多是在课外的英文报纸当中接触到上述词汇的。由此可见,在英语教材以及英语课堂讲授上,我们对于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词汇的设置还是个盲点,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国家安全战略毫无关联,并且毫无必要在课堂上予以强调。因此,在以后的课程编写当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国防、外交以及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注意该类词汇的扩展性呈现。与此同时,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大相关词汇的讲授比例,从实质上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和国家安全之间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对厦门、漳州、泉州3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意在探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意识现状,强调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眼中一线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主观上隐性显现学生母语文化的悟性;同时,侧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情况,以在客观上揭示母语意识对意识形态的前瞻性影响。结果发现:(1)由于英语教学法重视模仿和交际弱化甚至排斥母语的作用,学生的母语意识存在历时性差异,这为我们制定汉语对于英语学习干预性计划提供良好的参考。(2)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并不认同中外文化的并置性讲授以及客观渗透,他们自认为对于母语文化存在较好的掌握以及认同,但是在具体使用英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时候就出现了“身份失语”的现象。有鉴于此,一线英语教师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英语教育本体外延的合理方法,进行历时性、跨学科性调整。(3)建构并有效实施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宏观指南,最终必然落实到教育实施的实体——学生和教师上,因此基于现实基础了解学生和一线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如何认同母语文化、如何认知语言与国家安全关系尤为必要。这不但是我们制定下一步政策以及正确反思现实的必备参考材料,同时也是促进语言学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与和平发展的有益尝试。当然,有关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研究国内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发掘,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及深入探讨。
[1]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22-26.
[2]杨国生.多元文化国策下的澳大利亚语言教育[C]//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南京:南京大学,2009:13-14.
[3]何刚.张春燕.试论文化语用原则[J].修辞学习,2006(5):34-38.
[4]刘云.外语和艺术教育热的冷思考 兼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J].发明与创造,2003(11):26-27.
[5]龙跃.英文写作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4-96.
[6]江慧.英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6-128.
[7]陈小红.大学外语教学应重视文化安全教育[J].职业时空,2008(3):1-4.
[8]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11.
[9]张文珍.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24-125.
[10]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11]贾爱武.以国家安全为取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7(4):13-18.
(责任编辑 马 诚)
A Survey on the Awareness of Native Culture among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ZHANG Yan-j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Se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via empirical questionnaire in Xiamen-Zhangzhou-Quanzhou area,this paper initiates a tentative research into the awareness of native culture among English-major students,with a hope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s in a macro-manner.As a result,the ensuing findings have been achieved:first,the subjec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t language acquisition hours,ending up with a general diachronic tendency of variability.Second,there is some bias among English-major students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native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Against juxtaposition of C-E,For isolation between C-E”;third,the teachers suffer from lower evaluation from subjects than expected with regard to their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ubjects are blocked in “identity aphasia”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urth,there is pretty weak sens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national security among the subject,therefore,the above gaps are urgently called to be corrected and remended in order to raise the cultural awareness in real sense.
English majors;awareness of native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2015-03-14
2015-06-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A740078);2013年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海外高端访学)支持计划项目
张艳君(1967-),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用学。E-mail:zhangyanjun@xumt.edu.cn
H319
A
1673-4432(2015)04-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