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种目标绝非永恒

2015-06-01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种子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指挥棒种业台阶

◇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育种目标绝非永恒

◇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高产是永恒主题”曾多次在国家玉米品种区试总结会和培训会上被一些种子管理者强调,但近几年不怎么提了。育种目标绝非永恒,错了的就不再重提,这对管理者很简单。

如果育种方向错误,对企业就很麻烦。全国各家种业企业的内外条件都不如登海,但超级育种的经历却无可挽回地证明了育种方向失误。企业发展受到牵制,投入越多,距离市场目标就越是遥远。一些企业的兴起与衰落、科研机构的彷徨与无奈,都表明育种方向和目标必须与市场进化方向一致。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有可持续的未来。

玉米育种从改良农家品种到普遍利用杂种优势,推动产量大幅度提高,使玉米育种跃上第一个高台阶。在普及了杂种优势和产量进入中位(5 t/hm2)爬坡阶段(美国1970年,我国2010年)前后,玉米育种攀上第二个台阶,即重点强化抗逆育种,这使玉米生产进入稳产高产和低成本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抗逆育种不但继续增加作物产量,更提高了产业竞争力。转基因就属于这一阶段的新技术。玉米育种和产量增长的第三个台阶尚在理论探索时期,目标是再次突破产量屏障,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与高产目标,可能要几十年以后才进入育种实践。

现在,我国玉米育种已经站在第二台阶上,而“永恒论”和“超级”、“强优势”仍在第一台阶踏步,不可能指引中国玉米育种的前进方向,只能拖累种业向后倒退。

“永恒论”和“超级”联手,把中国玉米育种引上绝路,也把种业逼入困境。从表面看,高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品种的投入产出不合理,根源在于方向错误。在普及了杂种优势以后,育种方向应挖掘品种的抗逆潜力,培育的新品种才能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我经常用“役马”和“赛马”比喻商业育种目标。计划经济下的品种审定“指挥棒”则指引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中看不中用的“赛马”型品种,至今停留在第一台阶,落后于产业发展方向。避免被边缘化的唯一途径是改革与创新。无论什么人,调整方向还来得及。

正确的思维方法,应根据生产限制因素和市场需求计算出发展优先序。这样就不忽视任何可能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潜力,不忽视任何对产量、生产和产业的影响因子。以往造成偏差的原因就在于缺少统计学概念和产业意识,思想方法倚重形象思维。这使得一些利益集团在争抢项目时表现得不理智,且因此搞乱了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

品种审定“指挥棒”诱导育种目标和方向失误,热衷于虚假、空洞的高产“永恒论”,培育的品种摆脱不了高秆大穗晚熟稀植和高风险的路数,形成“谁创新谁死路一条,不创新也死路一条”的悖论。

高风险品种的普遍特点是浪费资源、抗灾减灾能力弱和投入产出效率低,吃亏的总是农民。在国家层面,导致产业竞争力下滑。

我国农民越来越多地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而脱离实际的“指挥棒”至今没有审定出对路品种,现有品种强行机械收获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10%,个别情况下损失率更高。品种不对路和机械收获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增产数量,因含水量高和机械收获造成产品质量降等级给农民造成的二次经济损失更普遍。品种管理者刻意回避这些现象,似乎生产上的损失与他无关。农业部要痛下决心,从政策上彻底消除种业技术的创新瓶颈。

许多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差,成为种业失去竞争力的另一个原因。大宗农产品哪怕质量只差一点点,便足以置相关产业于死地,或逼着下游产业另寻出路。例如,大豆含油量、棉花纤维长度和强度、菜籽的含油量和品质以及适宜机械收获的能力等,可能只是差了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差距在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置下游产业于困境。企业为了避免价格倒挂只好使用进口原料。长期忽视产品质量和品质,忽视抗逆性和资源效率,越来越置主要农业产业于困境。这只是刚开始,困难还在后头。在调整育种方向的紧要关头,请不要再散布“永恒”谬论了。

幸好中国玉米界没有流行“超级”育种,虽然国家有一个几千万的“超级”项目打了水漂,最后不得不把交不了差的超级项目转嫁给登海。当时,登海种业正在设法调方向,刚好撞上“超级”梦,于是错过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带来的育种创新方向。这是活生生的教训。

“超级玉米”被批得狼狈不堪。当初,若只是个别人哗众取宠或招摇撞骗也就罢了,偏偏有专家、教授和院士认可“超级”玉米,说“人家有,我们也要有”,这样对待国家项目不严肃。如今,“超级”玉米已经没人再提,“超级”谬论对中国玉米种业的伤害被约束在小范围,但错误的思想方法却继续影响一些科技人员。

既然“超级”育种在中国已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且披上民粹主义色彩,就需要通过科学试验来评估,而不要等到造成损失以后再去否定它。支持与反对,都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证明各自观点。但不管未来结论如何,企业和育种者要谨记:农民和市场需要的品种才是企业的未来。

种子企业并不认同错误的育种方向,不认同“永恒论”、“超级”、“零缺陷”和“强优势”。企业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他们还知道,每年库存积压使企业陷入困境的种子都是高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型品种。受了市场经济的惩罚是要长记性的,科技人员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玉米的“超级”和“永恒论”都绑在品种审定“指挥棒”上。最近二十多年,品种的区域试验密度几乎一成不变或变化缓慢,种子局干预了以后才有所增加。在新疆的玉米种植密度已达到5 000株/667 m2上下时,国家在新疆的玉米品种区试密度竟只有3 500~4 000株/667 m2,现在生产密度上升到6 000株/667 m2上下,新疆当地早熟组区试密度7 000株/667 m2,中熟和晚熟组达到6 000~6 500株/667 m2,而国家区试密度才勉强达到5 500株/667 m2。这严重打压了育种创新努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当事的管理者却不以为然。如今在现代农业机械面前,竟然推不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是中国育种家不作为,而是个别人把官僚主义玩大发了。这维护了少数利益集团,但损害了大多数育种者和企业,更损害了中国玉米产业。农业部应痛下决心,从根上解决问题了。

猜你喜欢

指挥棒种业台阶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