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赣北武宁打鼓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5-06-01梅佳琪王轶舫

戏剧之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武宁赣北民间艺术

梅佳琪,王轶舫

(九江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武宁县素有“打鼓歌之乡”的美誉,虽然该县各种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却是被称为“武宁打鼓歌”的民间艺术。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武宁打鼓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由于打鼓歌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如今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鼓匠更是少之又少,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武宁民间文化之魂的“武宁打鼓歌”几乎处于濒危灭绝之境,“后继乏人、前景堪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的改变

武宁打鼓歌产生的最原始动力就是服务于劳动,用于“催工”,为劳动鼓劲、解乏,它是依赖于集体性劳动而存在的。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民歌自然也带有其特殊性,这在打鼓歌中尤为明显。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旧的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已很少能在山村见到挖地、耘禾、锄山这些集体劳动的形式了,依附于集体劳动的打鼓歌正是因此而濒临绝迹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以及审美取向也发生了改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有很多接收信息的渠道,而且也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审美需求。开放的社会容纳了多元的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人不再认为传统的民歌是最好的选择。打鼓歌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

三、缺乏传承人

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使得田间不再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加之交通越来越便利,缩短了山区与城市的距离,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各种流行、通俗音乐铺天盖地迎面而来,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正好符合了当下年轻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打鼓歌”作为祖祖辈辈们传下来的精神食粮,让他们感到陌生、难以接受。

如今,武宁打鼓歌的老艺人多数已过世。健在的艺人,在如今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依靠“打鼓歌”谋生,“打鼓歌”已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收入,知名、资深的民间艺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传授演唱的技艺有一定困难,而学习“打鼓歌”需通过“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方式,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艰辛工作,而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热衷于学习“打鼓歌”。这直接导致打鼓歌的传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专项资金,但是真正落实到地方、落实到传承人身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抢救、保护、发展、弘扬“打鼓歌”的工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展。虽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这一机构往往是有机构、无编制、无固定经费和办公场所,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连续性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宣传推广方面,也缺乏持续性、深入性、广泛性。

武宁县委为了传承、保护和弘扬武宁打鼓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多项措施。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赣北武宁打鼓歌在传承上虽然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如何传承“打鼓歌”,让其重放光芒仍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传统打鼓歌不应过于古板地坚守传统,应让打鼓歌从田间走到舞台,使打鼓歌从单一的催工功能向市场转移,让打鼓歌在新的环境中生存。赣北武宁打鼓歌要想从田间走到舞台,从农场走向市场,首先,要做好挖掘整理工作,研究武宁打鼓歌的深层价值,向世人展示其魅力所在。其次,要做好打鼓歌的传唱继承,让更多人了解打鼓歌、学唱打鼓歌,根据实际制定教学方案,方便学习,提高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再次,创新弘扬“打鼓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武宁“打鼓歌”为原形,编创更多具有典型打鼓歌特色的舞台精品节目,使传统打鼓歌的形式多样化和现代化。第四,加强打鼓歌的对外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对武宁的民间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对武宁打鼓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定能继续璀璨地绽放。

[1]汪利媛.武宁“打鼓歌”的考察与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8.

[2]戴晓敏,石米.赣北武宁打鼓歌现状及应对策略[J].艺海,2011(08).

猜你喜欢

武宁赣北民间艺术
广乐高速韶赣北连接线大桥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我的家乡武宁
武宁打鼓歌的演唱特征及其与现代民歌演唱的差异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清代赣北山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赣北红心火龙果设施排式栽培技术
桥舟合济:明清武宁开发与交通路线的控制和管理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