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演变
2015-06-01郑若玲
郑若玲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1)
浅谈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演变
郑若玲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1)
王国维是第一位在西方思潮影响下具有自觉悲剧意识的悲剧理论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王国维的悲剧观主要见于《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等文章中。本文试图从《宋元戏曲史》一书,浅谈不同时期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演变。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悲剧思想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对古籍的细心解读精心整理,对中国戏曲史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元戏曲史》是他在戏曲研究上带有总结性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关于“悲剧”的定义。从西方引入悲喜剧理论,并用于古典戏曲的研究,是戏曲批评史上的一大创举。
王国维生于乱世,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幼年丧母,老年丧子,而后和早年交好又是亲家的罗振玉情感破裂,变故接二连三。同时,清朝的逐渐消亡也造成了古典文化的大毁灭。这些人生经历对于王国维的学术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使得王国维唯有在潜心做学问,梳理古典文学时,才能找到一丝生的安慰。王国维最钟情于叔本华的哲学观,通过自己对无意志论的理解,在《宋元戏曲史》一书里展开了悲剧理论新篇章,开始加深对中国戏剧艺术中的悲剧的认识,并且把它同西方的悲剧区分开来。
青年时代的王国维曾深受西方悲剧观影响,但是身处中华文化熏陶的大背景下,中国本土化的影响对他也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所以王国维的悲剧观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悲剧观,具有先进性。并且随着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悲剧的定义也逐渐清晰,对悲剧的认识也愈发深刻。
王国维因为深受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的影响和精神上的乐观,做出了对于“悲剧”最初的判断。中国的悲剧最早被称为苦情戏(苦戏、怨谱),而且着重于“悲”、“惨”这两点,王国维认识到中国其实并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理论存在。“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这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述》中对中国悲剧思想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人对于大团圆的结局从来都是喜闻乐见的,但是这种浪漫色彩的文学,带有强烈的封建意识和阶级局限,所以艺术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能够体现悲剧定义的文学作品非常少见。王国维还认为,能够说明人生在世的痛苦,并最终做出厌世解脱的举动,同时兼具伦理和美学的价值,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算是真正的悲剧。《桃花扇》、《红楼梦》这两部作品正是客观。体现了人生悲剧和个体悲剧。
在《宋元戏曲史》之前,《红楼梦评论》是他悲观主义的集中体现。这篇文章援引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从多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使得西方悲剧理论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宋元戏曲史》借鉴了西方古典悲剧理论来审视中国古曲悲剧,更进一步阐述了王国维对悲剧的理解。西方古典悲剧严格遵守“三一律”,而中国古典悲剧常将侧重点放在抒情方面,因而忽略了剧本的长度、时间、地点。所以中国的古典悲剧往往呈现出松散的结构特点。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初稿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受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的影响,将《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剧划归为悲剧,《窦娥冤》和《赵氏孤儿》更是被奉为悲剧经典。修正了之前“中国无悲剧”的说法。
西方古典悲剧从来都是以逆境开头,以更坏的结果结尾。而中国的古典悲剧则是悲喜交融,侧重于善恶的赏罚,最终得到另一种圆满的结局。《窦娥冤》与《赵氏孤儿》便是如此,细细体味,会发觉这正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所提到的悲剧主人翁之意志。《窦娥冤》中窦娥的结局就是出于个人意志导致的悲剧性结局。她为了给自己和婆婆洗刷冤屈,同恶势力作斗争,含恨发毒誓,最终含冤而死,但是三桩誓言一一实现,恶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话剧《赵氏孤儿》则从根本上颠覆和瓦解了这个中国悲剧存在的基础,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实现的。程婴为了保全赵氏而将自己的儿子送入虎口是出于他的个人意志,赵氏在知晓事实的真相之后仍旧选择了复仇也是出于其个人意志。这也是王国维认为《窦娥冤》《赵氏孤儿》能列于世界大悲剧中的最主要的原因。
王国维立足西方悲剧美学,将中国悲剧定义完美地与西方悲剧定义相结合。对于研究戏曲史的人来讲,《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文化色彩的戏曲史著作,更是一本详尽的资料。王国维最终选择投湖自尽,也许也是出于对悲剧和人生的感悟吧。他既不能像宝玉一般“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不能学李香君遁入空门,了却尘世。“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于是,便下决心“解脱”,选择了还算干净的昆明湖水作为“委蜕”之处了。
郑若玲,云南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
J614.93
A
1007-0125(2015)04-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