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实践思考

2015-06-01陈显梁

企业导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性

陈显梁

摘 要: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中事实的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究,从理论方面研究学校开展俱乐部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实践操作,以及其模式的组织内容、形式和管理措施等等。最后为高校实施这种模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实践性

引言:随着我国近些年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传统课外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国第三届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要把树立健康的理念放在体育教育课上的第一位。至此,素质教育开始继续加大推行力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我国实施的俱乐部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可行性和理论金粉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目前高校体育活动的情况

课外体育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和高校众多课程中一个重要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了相互配合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外,人们对课外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它只是体育课的一个分支,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这样的思维造成的影响就是让人们只考虑它的延伸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和兴趣,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去我国对体育课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统一要求、内容和时间,过度强调规定纪律、集体化和统一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打压,对体育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以往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是在复习体育课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根绝学生的需求来开展教育,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再上体育课,反感体育课。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发现,学生在体育课上精神萎靡,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上却异常活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虽然近些年来有很多学者提倡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着力实施。

目前我国的课外体育课多是以年级来安排的,在一个体育场地上往往会有好几个班。人多导致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促襟见肘。课外体育课活动也会受到很大的约束。许多学校这种课程上都是延用以前的固定办法来进行,比如:

(1)结合体育教学,主要复习体育课上所学的内容;(2)以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考核标准;(3) 以其他常规比赛为参考,组织同类小型竞赛;这是我国传统的课外体育教育基本概念,这种办法在过去的一定时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形势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个性、爱好、天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希望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希望自己的成绩被别人承认。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局限在一方面发展,他们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希望课外体育课不再像以前那样古板,希望能融入一些娱乐性元素融合在体育课中。除此之外,传统的课外体育在质量评价方面还是局限在期末时期,而不是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缺乏合理性。

二、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理论定位

(1)定义。时刻要记得,学生是课外活动俱乐部的主体,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实施体育教育内容的活动形式。它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的提高教室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快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足的发展。(2)实质特征。俱乐部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质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具体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身体和生理需求,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的新型、和谐、愉快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它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个性,不同技能的发展情况做分析,然后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2]。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它也呈现着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课程内容,甚至是多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还能活跃校园的体育文化的氛围。

三、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内容

(1)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挖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生理上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身体健康,在将来走进社会也不忘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是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的宗旨。为了使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以便更好的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所以在组织上采取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来自由选择具体体育项目。项目由各校代表队产生。待到学生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再根据兴趣和需要重新选择项目。(2)各项俱乐部的代表队从俱乐部的高层中选出,教师在这其中不起主导作用,只是课内教导,传授课业知识;在课外主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素质教育,经常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加教育娱乐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最终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就是说,俱乐部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对教室和学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下:1) 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 教师要多花费心思再课程模式创新问题上,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3) 学生要多花时间在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上,每个学期的联系的时间不少于课程总数的1 / 2;4) 学生必须要按时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四、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俱乐部式课外活动的考核与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为了能使锻炼达到与其宗旨相符的标准,也为了使得教学内容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对传统只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最终成绩的落后进行改革,要使得考核成绩能正确的反映中学生在锻炼中的改变。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锻炼的过程中的评价上。主要有两个方面:(1)制定一个“合格标准”,在锻炼的过程中,定期对学生展开考核,避免以前“一考定终生”的考核办法,善于在过程中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潜力;(2)将体育课程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同步,提升课程门槛和几个标准,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五、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原则

(1)满足需要,发展个性。从行为科学上来看,要让一种非本能行为坚持下去,动机是最根本的出发点,而人产生动机和自己本身的需要或兴趣爱好有着直接的关系。故此,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积极性。(2)主体论的转变。过去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思想,现在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应该扮演者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更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这是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3)课内外一体化。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主要目标,深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俱乐部式课外体育活动教育模式上,要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内主要任务是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学习锻炼技能以及自学、自练、自评的方法;课外要积极参加俱乐部举办的各项运动比赛,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让身体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4)自我投资健康。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自己的身体负责,身体健康是人生追求其他梦想的基本条件,基础打好,打牢,让锻炼贯穿生命的始终。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俱乐部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将会有跨越式的发展,其范围也会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并且锻炼身体的理念将由“在学校锻炼”延伸贯穿人的整个生命。为了使这种模式发展的更好,需要对俱乐部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实施目标指导,结合现代化技术,组成全面的管理体系,完善俱乐部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 独立学院实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理性思考——基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实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9):202-204.

[2] 闫立新. 对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思考[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 18(3):74-76.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活动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临翔区一中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途径探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新模式探究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