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足迹
2015-05-30张君广
一、吕梁散记
大姑一家人居住在山西吕梁的山区,那是一个革命老区。由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的影视剧曾在全国公映过,不知您是否看过,而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愣等英雄人物您又是否知道?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大姑家,小住了几日,收获良多。
1.窑洞印象
吕梁山区有许多窑洞。很多人虽然从影视剧中看到过窑洞,但却对窑洞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而我这次不虚此行,对窑洞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分享给您。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殊住所。说其特殊,是因为它只有在黄土高原的“立土”中才能建成。其他许多地区的土质挖洞后容易坍塌,无法居住。另外,它还有一个特殊优点:冬暖夏凉。
非黄土高原的人对窑洞往往存有曲解,他们认为黄土高原上的人穷得盖不起房,才住窑洞。其实不尽然,据当地的老人讲,过去很多有钱的大户人家都不盖砖瓦房,愿意住窑洞,原因就是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冬天,寒气穿不透厚厚的大山,室温比外面高,做饭烧水时再烧烧热炕,室内便是温暖如春;夏天,骄阳也晒不透厚厚的大山,室温比外面低,清凉怡人。我在大姑家就住在窑洞里,外面艳阳高照,地皮生烟,可窑洞里却是凉意丝丝。躺在里面的炕上,惬意非凡,赛若神仙!中午小憩,还需盖一薄被,以防着凉。就凭这一点,我觉得窑洞完全可与那什么避暑山庄相媲美!
窑洞的类型很多,如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其中靠崖式窑洞较多。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的门窗以及其他的装饰,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
窑洞的建造过程很有讲究。首先,确定窑洞的方位,然后平整地基,再“刮崖面子”。技艺高超的人可以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其次是打窑洞,打窑洞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壁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再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接着是扎山墙、安门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
窑洞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美丽风景。远看,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黄土高原上,给大山增添了些许亮色,平添了几分生气;近看,门窗的设计和装饰美观靓丽,像一个个艺术橱窗。回族居民的窑洞口形状酷似清真寺的门洞设计,窗格及纹饰也有回族特色,这些都鲜明地表明了他们的信仰。汉族居民的门窗上常常粘贴着美丽的剪纸画,挂着中国结、红灯笼,贴着红对联等,还有的居民把辣椒和玉米穗成串地挂在门窗旁边,也很吸引眼球!
窑洞,黄土高原的一张特色名片,需要我们认真品读!
2.山民与山猪
吕梁山上,野生动物很多,有山猪(野猪)、山羊、狼、松鼠、野兔,还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褐马鸡等。这些动物中山猪对庄稼的危害最大。
山猪,与家猪相仿,嘴巴尖、细、长,一般比家猪瘦,动作迅捷。它们常常夜间出来,糟蹋庄稼,一次就毁掉一大片。我亲眼目睹过那些被山猪糟蹋过的庄稼:绿油油的玉米茎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这个穗上咬一口,那个穗上啃两口,真是气人!你吃就吃吧,别浪费好不好?山药蛋地里,这里一片坑,那里一片坑,山药蛋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啃了两口,白白的茬口露在外面,有的没被拱出来,可茎叶全烂了,无法继续生长。
为了减少损失,山民们会在夜晚到庄稼地里去驱赶山猪。他们常常一边吆喝,一边敲打破盆烂锅等器具,目的是吓跑山猪。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吓跑所有的山猪,像人一样,它们中也有胆大的、胆小的。胆小的会闻风而逃,胆大的听到你的喊声便会“潜伏”起来,等你没发现走远了,它还接着“潇洒”;即便你把它赶走了,你离开后它又返回来了,给你杀个“回马枪”。
为此,山民便想了一些更为厉害的办法,用雷管炸,或是用猎枪打。这些措施常能有效地打击山猪的猖獗活动,每次炸死或打死一只后,山猪们便会收敛许多,连续多日不敢再来。但为此也出现过一些悲剧性事件。听姑父讲,附近有一山民到地里安装雷管时不幸当场引爆把自己的手脸炸了个血淋淋。有人听到了爆炸声还以为是炸死了山猪,拍手叫好呢!待跑到田地里一看,才知人被炸伤了。真叫人哭笑不得!
唉,可恨的山猪啊!我们怎样做,才能与你们和平共处呢?
3.采药
采药,是山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目的不单是为了给自家治病,还可以卖钱,山民挣钱的门路不多,这采药便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了。
一天早饭后,表姐与表妹要去采药,我要求同去,她们答应了。我们三个人先是顺着大路走,不一会儿,便来到一座树木茂盛的山前,抬头望去,满山郁郁葱葱,各种树木的树冠仿佛是一朵朵绿色的蘑菇云落在山坡上。山脚下的草丛中开满了黄、白、蓝几色花,偶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上的蝉鸣声、鸟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群乐师在演奏一曲宏大的森林交响乐!我陶醉在这诗意的大自然中。我没想到,在这大片大片光秃的黄土高原还有这么一个好去处。
采药需要寻找,分头去找收获会更大。表姐提议,她自己一路,让我和表妹一路,原因是我首次干此行当,近乎一个“药盲”。
我们分头行动了。我和表妹先是沿着山路向上爬,爬了一会儿,就开始往林中进发,往林子的深处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乔木的中间长满了各种灌木和藤状植物,它们紧密地纠结在一起,错综交杂,犹如一团团的旧鱼网!表妹挥镰斩棘,向前进发,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开道前进。不一会儿,我们便往林中深入了一大截。忽听表妹说:“哥,快看,青翘树!”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大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的树丛。我走过去仔细地盯着那树看了又看,仿佛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了一棵珍稀树种。青翘的树干,跟榆树干相似,其枝条长且直,分杈较少,叶子近似槐叶却不像槐叶那么圆润。青翘就像小棉桃长在叶子根部,有的枝条上很多,有的枝条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我不解地问表妹这是怎么回事,她说越崴(方言“折枝”之意)以后结得越多,不崴的话就结得少。
我们兴奋地边说边崴,不一会儿,就崴了几大堆青翘枝,然后我和表妹又把枝上的青翘果采下放入口袋。采完后我掂了掂口袋,大约有三十斤重哩!采完了这片青翘,我们又继续寻找。少顷,小妹便指着一棵树说:“哥,你瞧,那是什么?”我笑着说:“哟,桃树呀!结的桃子还不少哩,咱去尝尝!”只听表妹说:“憨憨(方言“傻瓜”之意),那是野桃子,不能吃,它的核是药材。”我羞愧地笑了笑说:“既然是药材,咱们快摘吧!”于是又摘了一些野桃子。
后来,表妹又发现了几株柴胡,她挖出来给我看。只见它的叶子窄小像柳叶,茎也很细小,像草的茎,下面有一枣红色的根。她指着那根说:“这根是药材,就采这根。”随后,我又跟表妹认识了板蓝根(长得像草根,又像刚长出来的小白萝卜)、甘草(常见的中药材,枣红色的根,入土较深,不易采)、穿地龙,还有一些我已忘了名字的药材。我真像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眼花缭乱!我大声慨叹“一次入深山,胜读十年书”!
最后,我们采满了所带的两个口袋。此时我才感觉到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脸上感觉火辣辣的有些痒,再看表妹,白皙的脸蛋上一道黑、一道白,活像戏台上的大花脸!看看日头,中午早已过去,我们高高兴兴地下了山。手里提着沉甸甸的口袋,就像是战士提着战利品,别提多高兴了!
采药,其乐无穷!
4.人间“桃花源”
姑家独居深山一隅,周围群山环抱,鸟语花香。院前小溪一道,淙淙流水,四季不绝,颇有些世外桃源的味道。特别是到了夜里,四周一片静谧,偶尔能听到隐约的几声狗吠、蟋蟀和蝉的鸣叫声,还有山泉的叮咚声,大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味道。
令人遗憾的是姑家院门前不远处便是一条重要山道,各种车辆轰鸣而过,使这种诗情美景,大打折扣!然而,天不负我。
一天下午,我和表妹上山采药,顺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忽然,我看到了远处山腰上浓浓的绿色中间有一土黄色的房屋,异常显眼。我十分惊讶,问小妹那是什么,小妹说是一户人家。我激动得赞叹道:“真正的世外桃源啊!”小妹不解其意,问我说什么,我也顾不上给她仔细讲,便请求她和我一起去那家看看,小妹不愿,嘟哝着:“有什么好看的。”但仍然带我去了。
路虽崎岖蜿蜒,但我们仍很快便来到这户人家的院前,这个“院”,没有院墙,院边上栽满了杨、柳、核桃、苹果等树,尤其是几棵大杨柳,枝叶茂盛,几乎把院前的天空遮住了,环境真是清新异常,令人心旷神怡!我顿觉此地比《三国演义》里面描绘的诸葛亮居住的卧龙岗并不逊色多少!院中很整洁,房屋坐北朝南,房屋的右前方放着一些陶瓷盆罐,好像是喂家禽、家畜的器皿,屋檐下挂着一些农具,有锄、耙、镰刀等。房子是土石结构的,窗户与门都不大,很显然是旧式房屋。右边的一间小房似乎有牛的声响,山里人大多都养牛,因为它是一个“壮劳力”。我深感荣幸的是没有发现狗的身影,不然我是不会如此悠然地把这里观察得如此细致的。
表妹喊主人出来,只见从房门里探出了两个顽皮的脸,一男一女,四只黑亮的大眼睛怯怯地看了看我俩,特别是我,可能是戴着眼镜的缘故。他们多看了我几眼,便把头缩了回去。一会儿,一个白胡子老汉拿着长烟袋出来了,上身穿着旧式白色粗布褂,下身穿一蓝裤子,虽不新但很干净。我向他问好并向他做了自我介绍。他客气地让座倒水,接着我们便攀谈起来。
问:“老伯,您啥时来到这里,老家是这里吗?”
答:“老家在河北,四二年逃荒到了这搭儿。”
问:“想不想搬回去?”
答:“搬家不容易啊!”
问:“您现在喜欢这里吗?”
答:“挺好,不窝烦(当地方言“静谧”之意),时候长啦,在哪搭儿都一样。”
问:“吃的米、面怎么办?”
答:“去镇里磨面或者自己用石磨推。”(我惊叹他们还使用最原始的工具)
问:“水咋办?”
答:“去沟里挑泉水。”
……
他的半河北半山西的话语仿佛是来自地球之外,我静静地聆听着,生怕落下一句。他的一举一动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位法师讲法,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后来,我又询问了他许多事情,诸如油、盐、酱、醋怎么解决,小孩如何念书,收割的庄稼如何弄回家等,他都一一作答。我还问了他一些当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他就知之甚少了,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毫无疑问,他的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可他给我的印象却是极为乐观,极为豁达的,对任何困难都是一笑了之。半小时后,我们才离开去采药。
第二天,我离开了山西,离开了吕梁山,可那里的风土人文却时时涌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二、山西行杂记
今年暑期很忙碌,仅值班就用了10天,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才觉得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精神稍微有些放松,于是心血来潮,决定和妻子女儿驱车去一趟山西省。山西是我读大学的地方,生活学习过四年,老师同学很多,再者姑姑一家也定居在那里,因此我对那里感情很深,有不少牵挂。为了结十几年的魂牵梦绕,我带领妻子女儿毅然踏上了行程。
我和妻子轮流开车,四岁女儿对窗外景色不时地迸发天真无邪之语,我们的心情极为愉快。驱车8小时后,来到了石太高速路段,向西又走了很短一段路,就猛然发现路两边的景色大变,先前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不见了踪影,眼前涌现的是高山峡谷、山道蜿蜒、山村院落及行人车辆点缀其间。妻子和女儿顿时精神抖擞起来,观赏点评起如画的景色来,女儿大声喊叫着:“这么多高山呀!真高呀……”妻子说:“真奇怪,刚才还是一马平川的,怎么突然就冒出这么多山,有意思!”是的,大自然的造化经常让人感觉惊奇、震撼,仿佛鬼斧神工,人在它的面前非常之渺小!
我虽然坐火车途经该路段数次,但几乎都是在夜间经过,未能清晰地一睹芳容!这次算是弥补了遗憾。
1.娘子关
从河北进入山西境内后,很快看到了娘子关的路牌。由于此时妻子开着车,我的思绪如天马行空,想起了抗战时期著名作家周立波写的《娘子关前》,记得上中学时在教材上学过这篇文章,记忆虽然有些模糊,但大概内容还是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斗,我抗日军民曾在此地和日军殊死搏杀,场面之壮烈,令人扼腕!
史料摘录:
娘子关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在中国山西战略要地娘子关。交战双方为日军板垣征四郎率领的关东军第二十师团和孙连仲与曾万钟率领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起止时间为1937年10月6日-10月26日。战局结果日军攻陷娘子关……
当地退休老教师回忆录:
1937年10月,日本人从平汉铁路向山西发起进攻,试图占领山西。国民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奉命前往迎击。赵寿山从保定且战且退,最后固守在井陉天长镇一带。
几天后,雪花山失守,娘子关告急,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赶紧派第26路军和第27路军前往娘子关增援,部队来不及构筑工事便仓皇投入战斗。中日军队在进入娘子关的必经之地旧关9公里长的战线上猛烈交火,中方居高临下,占有地形之利,日军则掌控了制空权。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赵寿山的部队最后只剩下3名团职军官。中方军队伤亡很大,得不到及时补充。在坚持了半月之后,阎锡山命令部队回撤,日军占领了娘子关。娘子关保卫战虽以中方失守而告终,但却给叫嚣3个月内占领中国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抗战时期《大公报》记者报道(节选):血战娘子关
在娘子关正面,战得最厉害的时候是十月十四日,敌骑兵四百余,竟冲到第×××司令部门口数里之地,那时,我副司令长官黄××能于万分危急中,沉住气奋战,卫兵、勤务兵,甚至连伙夫,一律执枪作战,血战两小时的结果,总算把敌骑兵四百解决在山沟里,一个也不得生还,使阵地转危为安。
旧关已失,固关陷于危急状态,原驻九龙口测鱼一带的第×军,奉命反攻旧关。急行军到达敌阵前,不曾喝一口水,不曾休息一秒钟,便与敌军作猛烈的旧关争夺战,血拼一昼夜的结果,于十六日居然以无数的鲜血与断残肢体,换得了“克复”!但旧关以外的山头,仍为敌盘踞,二十日起,敌机四五十架,不息的重量炸弹,猛炸旧关,以及固关以下的槐树浦、五里铺、固驿铺、柏木井一带,土地都炸平了,什么全炸毁了!敌机终日翱翔于我阵地高空,敌机上一声信号枪,敌军的排炮,便毫不吝惜地打来,工事成平地,士兵与堑壕共殉!我军不得已,遂集残军退守固关。(资料选自百度网,《血战娘子关》作者:陆诒)
通过我的各种采访、了解,可以想见娘子关战役的惨烈!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应该记住娘子关,应该铭记抗战先烈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并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太旧高速公路
石家庄至太原的高速公路,在山西境内路段称为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提起太旧高速公路,很多途经的人可能会说,此路既不宽,规格也不高,有什么值得说的。可是,事实情况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
说起这条公路,首先要跟您分享一篇文章,先来领略一下其不可言说的内在感觉。
太旧公路铭(作者:太原大学教授,聂嘉恩)
壮哉太旧路,横贯晋冀鲁。
夫山西乃华夏民族摇篮,太原为盛唐滥觞福地。文物荟萃,乌金遍地,人杰代出,物阜民康。东耸太行屏障——娘子守关可拒万夫;西布黄河天险,众红军抗日昔曾飞渡。杨家将扼三关北拒胡马,八路军据上党南战强虏。
逮至盛世,攻守易势。兴晋富民亟需拓展交通,经济腾飞反为关山所累,故晋人出关之望甚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毅然决策筑此通衢。振臂一呼,数万壮士劈山开路;万众一心,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搭桥铺路本千古善事,愚公移山乃晋人传统。筚路蓝缕,过家门而不入;呕心沥血,历三载而功成。以高速度建高速路,凭大气度建大业绩。天涯成咫尺,朝夕间可达蓬莱;险隘变通途,谈笑中直抵京都。改革开放东风浩然入关,三晋物华天宝普惠神州。于是晋人笑逐颜开,齐呼山西振兴有望。
善哉太旧路,功德著千秋。
谨此铭贺,时维公历一千九百九十五年春月。
怎么样?您是不是感觉对这条太旧公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太旧高速公路是全国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曾创下三项全国之最:工期最短、造价最低、质量最优。曾荣获全国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它是山西的一条改革路、开放路、希望路、致富路,是山西通向京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咽喉要道,对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路途经黄土高原与太行山脉两大地貌地带,横跨汾河河谷平原,冲沟发育、切割严重的重丘区,山势陡峻、高低悬殊的山岭区,沿线地形极为复杂,工程条件十分困难,施工难度极大。但拥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山西人民用冲天干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修建太旧高速公路的时候,我正在山西师范大学读书,当时山西可以说是倾一省之力修建此路,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带头捐款,慷慨解囊,山西各地闻讯后迅速掀起了捐献热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庄村民都在捐献。三千万山西人民共捐献人民币2亿多元,人均约7元人民币,民心之赤诚,可昭日月!
电视、报纸以及其他媒体也都以各自的方式高度关注着修路的实况。在三年多的施工过程中,四万多名筑路工顶严寒,斗酷暑,弄山劈岭,凿洞架桥,风餐露宿,流血流汗,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其中8名修路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山西人民把他们当作英雄,授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树碑立传,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德。
1996年,太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山西全省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太旧高速路,山西精神路!
太旧高速路,山西英雄路!
3.不朽的太行山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铿锵有力的歌声似乎仍在耳边回响!太行山曾经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抗战丰碑!
抗战时期,太行山区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一批中共军事家在这里领导着八路军以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殊死搏斗,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比较著名的有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机场、神头岭战役、响堂铺伏击战、黄土岭战役(此战击毙日军高级指挥官,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最著名的就是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其中日军20000多人,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115师、120师、129师)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变成了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人民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间,培养共产党员15万名,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7万热血青年。当时流传“十个八路六个出自山西”的话,足见山西人在八路军中所占比例。以辽县(现在称为左权县)为例,抗日战争中,当时仅有7万人的辽县,就有1万人参军,1万人支前,1万人牺牲。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就是在此县境内壮烈牺牲的,为纪念这位抗日名将,辽县于1942年易名为左权县。另外,武乡县、沁县等根据地也都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太行山,一座英雄山!
太行山,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4.绵山印象
在山西,说起绵山,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它的知名度没有五台山、太行山高,但其历史人文内涵一点都不比这两座山逊色。绵山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臣子介子推隐居和卒死的地方,是我国清明、寒食两大节日的发源地,是唐初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并收降尉迟恭的地方,是中唐名相令狐楚立堂修学之地,是南宋李武功抗击金兵南侵之地……左丘明、屈原、杜甫、贺知章、白居易、李商隐、苏轼、李清照等知名文人名士的诗文里都能找到绵山。
知道了这些,您是否对绵山刮目相看呢?它和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历史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应该说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里已深深打上了绵山的烙印,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已融入了绵山的基因,只不过许多人浑然不知而已。
我们一家三口和侄女一家四口一起游览了绵山景区。第一感触是那里的地形特别险峻,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而上,有很多急弯须小心谨慎,值得欣慰的是每个拐弯处都安置了一个明亮的大凸镜,司机从镜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盲区的弯道上有没有汽车开过来。我走过很多山路,但是有这种贴心关怀的设置还是第一次碰到!车行到高处,从车窗向外看,就像是从飞机侧窗俯瞰地面,真有江山如画的感受!许多山简直是直立的,突兀而起,壁立千仞,仿佛是刀斧砍削的,鬼斧神工,当之无愧!
第二个感触就是绵山人文建筑的险、美。由于绵山山体陡峻,少平坦开阔之地,建筑物只能倚山倚势而建,为此,绵山的建筑物形成了“险”的特点。很多亭、台、楼、阁、庙宇、道观、图腾、栈道建在高处的悬崖上,须仰视才可以看见,很多景物高出景区公路数十米,甚至百米以外,抬头望去,蔚为壮观!特别是大罗宫建筑群,极目远眺如天界宫殿,如海市蜃楼,震撼中不免惊叹工匠们的才干和胆略!我想象着工匠们施工的情景,他们腰系安全绳悬在半空中,手拿工具或冒酷暑或冒严寒地劳作着,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悬崖,粉身碎骨。这样的劳作环境,这样的劳动者,谁会不敬畏,谁会不肃然起敬呢?大罗宫建筑群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观”。还有一处云峰寺,属佛教古刹,坐落于抱腹岩的怀抱之中,依岩而建,层楼叠阁、栈道悬空,浑然天成。而抱腹岩之腹更是大到可把云峰寺200余间殿宇僧舍抱于其中而绰绰有余,这在中国建筑中绝无仅有。其他如宾馆、酒店、商店等人文建筑,也大多依山就势,巧借地形,或建于绝壁山崖之腹,或倚在半空山凹之处。其险绝之美,摄人心魄。绵山建筑的风格大多是中国典型的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飞檐翩翩,雕梁画栋,宽敞威严,再加上险美的台阶和栈道,以及周围山水草木等的映衬,美丽沁人肺腑,难以用语言形容!
绵山美景数不胜数,遗憾的是我们时间仓促,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一下据熟悉绵山的人说,要想仔细把绵山景区游览一遍,需数日停留,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游览了一下午就匆匆赶到了太原,我的大学同学还等着我呢!
5.山西的环境
此次山西之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山西的空气清新了许多,环境优美了许多,道路平整了许多,这是山西的进步,也是山西人民的福气。
我在山西读书的时候,山西境内到处都是冒着各种烟雾的工矿企业,路上撒满了掉落的煤渣、矿渣以及其他粉尘,车辆跑过时尘灰飞扬,有时能遮蔽行人的视线,司机必须小心谨慎,以免发生事故。路边的树木花草也都披着一层灰黑的“外衣”,特别难看!山西省临汾市更是糟糕,由于粉尘排放量大,地形又相对封闭,空气质量很差,穿白色衣服上街逛一圈回来就需要洗了,在室外进行体育娱乐活动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享受,空气污浊,呼吸不畅。国外媒体一度说它是“世界污染之都”,说在那里生活一天相当于抽三包香烟,我觉得言过其实了,是他们不怀好意的炒作。
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媒体的冷嘲热讽让山西的领导惊醒了!2005年,山西省领导掀起了浩大的治污风暴,媒体称为“断臂治污”。
领导说:“我们要知耻而后勇,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改变这种现状;各级官员要争戴环保和造林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污染严重的‘黑帽子;山西不能再要流血的、黑色的GDP了。” 他发动了至今影响整个山西的“三大战役”:用4个月时间,关闭了4876个证照不全的小煤矿——这几乎是全省煤矿数字的一半,基本扭转了全省煤炭生产“多、小、散、乱、差”的格局;用一年的时间,再关闭1600多个生产设备落后的小煤矿;让省内若干个大煤矿集团联合、兼并、收购中小煤矿,提高煤炭行业的准入标准和技术要求,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整个煤炭行业的技术素质整体能力有一个根本性提高。
另外,在考核各地政绩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不达标,不能评为优秀。还下令重奖,“哪个城市若能够退出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前五名奖一百万元,退出前十名奖二百万。”2006年,阳泉市从全国污染“老二”,前进到全国倒数第八,受到了省政府的奖励。
一系列的治污措施让山西的面貌大变,空气清新了,水清澈了,山清水秀的山西又回来了!真诚祝福山西的环境越来越好,祝福我的亲朋好友在那里生活得幸福安康!
三、蒲县情结——1942与我的家
再次来到山西蒲县,我的心情是澎湃的,也许您不能理解,蒲县并没有闻名的景点,也并不是什么历史名居,为什么我却如此激动,且听我娓娓道来。
由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的《一九四二》如火如荼地在国内公映着。很多非河南籍的观众大多都是在看故事,也许还有人认为电影纯属虚构,是为了煽情,赚取人们的眼泪而已,不必太当真。但是,我的心情却是沉重的!因为我的先辈们也是1942逃荒人群中的一部分。准确地说,是我的爷爷奶奶带领着我的爸爸、两个伯父、两个姑姑共七人一起外出逃荒的,目的地就是山西蒲县,因为那里已经有熟悉的乡人先期落脚了。他们都是1942年大灾荒的见证人,爸爸和伯父也多次给我们讲过这些往事。
据文史资料记载,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反而骄阳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原本有河南粮仓之称的滑县,连续三季颗粒无收。虽然我家不在滑县,而是在南乐县,但距离滑县只有百里,旱灾情况和滑县极为相似。
1942年秋,我家在秋收几乎无望的情况下,被迫外出逃荒。“逃荒”这词汇似乎太文明、太温情,体现不出百姓的悲惨血泪,我估计是当时官方媒体冠冕堂皇的称呼!逃荒对一无所有的农民来说,就是要饭!露宿街头!在寒冷的季节,饥寒交迫,随时都可能悄无声息地死去!
据说,时年11月,在寒风瑟瑟中,爷爷奶奶被逼无奈只好带领着孩子们外出逃荒。当时,我爷爷奶奶40多岁,大伯父19岁,大姑15岁,二姑10岁,二伯父7岁,我的爸爸1岁。他们衣衫褴褛,面若菜色,忍饥挨饿还要努力向前赶路。他们不可能走得快,因为带着四个未成年人。爸爸当时还是一个襁褓里的孩子,我的二姑、二伯父尚年幼,大姑稍好但体力也不能持久。大伯父虽然已成年但他的腿有毛病,据父亲说,是生疮后做手术伤到了脚筋,从此留下了腿疾。
他们蹒跚前行,饿了要饭,天黑了露宿野外,取暖的方式通常是挤在一起,实在熬不住了找柴火烤烤。饥寒交迫,千真万确!唯一的安慰是并不孤独,路上逃荒的人随处可见。我家村庄上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外出逃荒的人!
那个年代,日寇加紧侵占中原及其他华北地区,战事吃紧!老百姓在逃荒的路上更加雪上加霜,生命悬于一线。电影中灾民的遭遇是随时会遭到日军的轰炸,死伤累累,这并不是艺术夸张,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爷爷奶奶一行人还算幸运,没有遇到轰炸,但也常常遭遇兵匪的阻扰,走着走着,就会听到兵士(乱世军阀如麻,什么部队的都说不准)断喝:“前面地雷区,绕行!”“前面是军事重地,不准通行!”……这时,灾民就得另寻他路。逃荒途中最惨的一次,是在山西洪洞县附近,四五次遇到当兵的警告,爷爷奶奶等人被迫一次次转弯绕行,结果走了一个大圈,奔波12天后,又回到了原点!他们饥寒交迫,但还是不得不卖掉一个被子换点吃的,肚里有食物才能继续赶路呀!
我的大伯父有腿疾,长途跋涉不方便,最后脚都磨烂了。他实在走不动了!他不想拖累家里人,曾哀求爷爷奶奶说:“你们先走吧,别管我了……”但爷爷奶奶坚决不肯,他们知道如果此时丢弃大伯父,等待大伯父的十有八九就是死!最为窘迫之时,路人多次劝说我的爷爷奶奶,把孩子卖掉一个吧,先生存下来再说,但爷爷奶奶都不同意。大伯父数次给我讲这个故事,他说:“恁(豫北方言“你的”)爷爷奶奶那时说,我们逃荒就是为了能养活孩子,把孩子卖了,我们还有啥指望呢?说啥也不能卖孩子!”
家人走到临汾附近的汾河时,由于没有桥梁,我们一家老小只能踩着石头过河。怀里抱着孩子无法平衡身体,于是就用传递的办法送孩子过河。可惜的是,我二姑力气小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闪失,孩子掉到了河里。12月份,寒风凛冽,河水冰冷刺骨,孩子立即冻成了冰棍!
他们赶紧捞起孩子擦干身上的水,用被子紧紧包裹起来,过了许久孩子才缓过神来。这就是我爸爸在襁褓中的遭遇!
千辛万苦,刀山火海,我家七口人在路上蹒跚了四五十天时间,行程1000多华里,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山西吕梁山区的蒲县,和熟悉的乡人会合了。熟人热心慷慨,提供住处,借粮充饥。我们一家人在恩人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开始在蒲县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
漫漫逃荒路,可谓九死一生,但我的家没有一人掉队,在那个特殊年代,真的算是奇迹了。您说,我们在迎来好日子的时候,怎能忘记蒲县?这绝处逢生的地方。
在此,我祈祷:那样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祝愿国家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后记:虽然我们家经历了逃荒年代,但那毕竟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在此说点题外话,和您分享一下我多姿多彩的童年岁月,缓解一下阅读“逃荒一文”的悲伤氛围,也许能博您开怀一笑。
致飘飞的童年岁月
人到中年,童真远逝,我觉得是一种遗憾!但回忆可以把早已飘飞的童年岁月拉回,让心灵幸福地滋润其中! 回忆如此美好,何乐而不为?
——题记
我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满目的高亢、火红中生根,发芽,记忆里的童年到处是慷慨激昂的氛围。虽然,我对那段时期的记忆很零星,并不清晰,但是耳熏目染的红歌及样板戏的振奋旋律却时时在耳边回响。我家三代贫农,根正苗红,作为革命家属子弟,革命的小幼苗,肯定是红彤彤的!
我的父亲是吃“国粮”的国家工作人员,在那个年代是很受人羡慕的。据我村里的人讲,我父亲是村里第一个戴手表的,自行车购置得也特别早。后来父亲做了我县轴承厂的采购员,常年驻外,很少在家。我妈妈在家务农,每天在生产队里劳动。我和姐姐(姐姐比我大三岁)在无人照管时,会跑到妈妈的姑姑家(我们叫姥姥,相距不足200米)里玩。她家劳力多,挣的工分也多,能从生产队领到许多红薯,经常烤着吃。我最爱吃这口,跟着沾了不少光。姥爷曾经多次逗我,说:“小广,你经常吃俺家的红薯,等你长大了得分给俺家一半!”我的回答是什么我没有记忆,据姥爷讲我的回答是:“那俺以后就不长了!”心理肯定是幼稚的,害怕被姥爷分走一半,呵呵!
晚上,我经常睡在姥姥家,也曾经尿过姥姥的炕,醒来后自己觉得很害羞,不敢抬头!姥姥没有骂过我,她的脾气总是很好,我似乎没见过她发火骂人的样子。我现在推测,姥姥一辈子没有亲生的孩子(她的女儿是抱养的),她对我和姐姐也许真的会视若己出。有时,妈妈去生产队里劳动,我也会跟着,麦收时节大人们辛苦地劳作,我和其他的孩子们在阴凉处玩耍。最高兴的时刻是有人来给社员送水时,凉开水里加了糖精,喝起来又凉又甜,特别舒爽!每次送水的社员一来,孩子们就像一群苍蝇,“轰”地围上去,争着抢着喝,送水的社员也会呵斥我们,但有谁会跟孩子们较真呢?我们总能美美地喝一通,那感觉现在很难复制了!现在的任何饮料都无法比及!
无拘无束的日子在某一天突然结束了!妈妈要送我去上学。我感觉像是手中的“奶瓶”突然被夺走了,很不适应。于是,我不太情愿去上学,但是看到平时的玩伴都被“收罗”去了,心里马上就平衡了。
我那时候很淘气,在学校读了没几天,我就把新课本糟蹋烂了!常常用小刀把书页割成一条一条的须状,或撕着玩或者贴在下巴上当胡子表演老头!也会把书页直接撕下来,叠成各种形状的纸玩具,如小船、飞机等,和小伙伴们分享疯玩。老师讲课时,自己没课本就看同桌的书,他的书总是保护得极好,新书到手,立即包上书皮,直到学完了都会崭新崭新的。但令人不解的是,我的成绩总是比同桌的好,让人唏嘘!现在回老家探亲时,每每遇到我这个老同桌(他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了,在我老家的村里务农跑运输),他还常常讲我小时候的这些不着调的事!我总会笑得前仰后合,周围的村民也常会打趣我们说:“一个上课经常没书的孩子当上了教授,一个很知道保护书本的孩子做了司机!”
年纪越来越大了,我的玩兴也越来越大。白天喜欢玩的东西有:推铁圈、打陀螺、滑铁片等。天黑了都不想回家!家人经常到处找我,找到了都不一定能马上领回家;晚上喜欢玩的游戏是捉迷藏、打土块仗等;捉迷藏能疯跑数华里,跑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打土块仗真的敢冲锋陷阵,头上起包了都能忍着一声不吭,装英雄嘛,不能让人小瞧了!你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从小就开始啦!
到了四五年级,我还是个不着调的孩子。自己在家院子里的一个闲置处,造了一个模拟的电影院。用一块破旧白布作荧幕,上面画些人物图案,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四角用绳子扯起系在两棵树间。用两个车轮子当作电影胶片圈,一个破木箱当作放映机摆放在凳子上。放学后,就邀请小伙伴们到我家“看电影”。我对电影的痴迷相当深,方圆十里以内的村庄放映电影,我几乎都会和伙伴们跑去看!爸爸说我那时候经常自己高声喊叫着说:“我是电影迷!我是电影迷……”看电影时遇上刮风下雨是常有的事,淋湿了也不当回事,脸上的表情总是亢奋的。看过的电影有《地道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神秘的大佛》《咱们队的牛百岁》《少林寺》等。我很喜欢战争片,每每敌我双方打得激烈时,我浑身都会颤抖,手心里常为好人捏一把汗!后来又喜欢上了武打片,看完《少林寺》后,我就开始哼哼哈哈地“练武”了,手脚经常摆出各种格斗姿势,嘴里大声地呼喊着助威,似乎自己已经无师自通了,对身边的小伙伴谁也不服气,一有空闲就和小伙伴操练对决,就算吃了亏都会觉得是自己一时失手,并非自己“功夫”不行,断然不会服气的!还曾多处打听去哪里学武术,最后都让父母把热情给浇灭了!唉,那真叫失落啊!
夏天,经常会和伙伴们去村里的池塘洗澡,老师们害怕我们溺水,用红笔在每个男生后背上腿上画上标志,每天检查标志的存留情况,但这些招数似乎阻挡不了孩子们玩水的热情!我们那时候喊出的口号是“屡挨批,屡下水,气死老师不后悔”,别提多幼稚了。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一天天地疯玩。有一次,我戴着妈妈给我买的孙悟空脸谱和小伙伴们追逐玩耍,一边跑一边喊,住在学校旁边的一位大哥看见了,对我说:“火都快烧着腚了,还在这傻跑呢,你呀,肯定考不上初中!”
后来,小升初的通知下来了!我们村三个学生考上了镇重点初中,我是第一名,我不敢相信这结果,因为考试时我的作文仓促的没来得及收尾!但我真的考上了,不是做梦,还是我村的第一名!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那位批评我的大哥。我气冲冲地去了他家里,见到他后硬锵锵地告诉他说:“你不是说我考不上初中吗?我考上了,哼……”那位大哥听后哈哈大笑,他想不到一个孩子会来找他“秋后算账”。后来,他多次在我家人面前或者其他村民面前夸奖我,说我小时候就那么有志气,将来肯定有出息!
初中阶段即将开始,我的童年也就结束了。再见,我飘飞的童年!再见,读者朋友们!
(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简介:张君广,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学校期刊的校对、执行编辑,中英文双语教师,新加坡汉语教师等。现系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东南亚影响最大的华文文学网站“随笔南洋”上发表散文《和台湾女孩做同事》《南洋拾穗》《含泪的幸福》《下南洋的那些事儿》等,诗歌《南洋行歌》,在《新作文》发表散文《新加坡的“新鲜景儿”“新鲜事儿”》,在《参花》发表《南洋拾穗四章》。另外,在山东威海的地方报刊以及网站上发表文学作品、新闻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