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生学习医护礼仪的重要性
2015-05-30王思亓
王思亓
[摘 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使医学生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文明行为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医学生;医护礼仪;重要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1.139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映射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树单位形象,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学习礼仪对于医学生尤为必要。除了学习课堂礼仪、餐桌礼仪、宿舍礼仪、图书馆礼仪、面试礼仪等传统文化礼仪以外,医学生还需学习医护礼仪。因为医学生即将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相比于其他职业,医学生将面对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
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较之医护人员所处的位置,患者往往处于弱势,医患之间不能够完全信任,如果医护人员稍不注意行为礼貌,病患及其家属将会有敏感激烈的反应,从而产生恶劣的影响。相较于少数医院开设防身术课程等消极“救火”的行为,采取更积极的“防火”措施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势在必行,寻本溯源,医护礼仪教育需要从在校的医学生抓起。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就医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患者就医时会关注一些细节,如医护人员的仪表是否整洁,态度是否端正,语言是否亲切,举止是否优雅等。这些细节在很多医护人员看来与治疗病患计划似乎无关,其实都属于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一部分。面对处于疾病痛苦之中的病患,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医护礼仪的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
1 学习医护礼仪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1.1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礼仪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直观体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养,可以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特点,提高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在初出象牙塔时更好地融入社会。
1.2 礼仪是交际活动的钥匙
大学生随着年龄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渴望真正的友谊。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获得友谊,是适应集体生活新环境的需要,是从对父母的“依赖”过渡为“独立”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礼仪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医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 学习医护礼仪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学习医护礼仪,可以让医护人员换位思考,从病患的角度看问题,帮助对医患关系问题有心理阴影的医护人员得到疏导,从而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同时具备良好的医护礼仪,利于提高自尊与自信,树立医护人员在病患心中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医护人员治疗病患工作的顺利开展。
普遍来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常会渴望友谊。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较为普遍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友谊的意义,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与了解他人,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交际范围狭窄或人际交往受挫。长此以往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生通过对礼仪的学习,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待人,诚信真挚,言行适度,方能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实践表明,良好的医德品质和礼仪修养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无形财富,将伴其一生。
3 学习医护礼仪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素质,达到道德的“知行合一”
(1)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实际行为与所学的高层次道德规范脱节。这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是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礼仪是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社交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
(2)社交礼仪学习有利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医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涵盖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对社交礼仪的学习将人文教育渗透给学生,提高其人文素质。
4 学习医护礼仪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文明习惯
学习社交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医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和谐与温馨。
5 良好的医护礼仪利于医患相互信任、满足患者的心理诉求
大部分医患纠纷的缘由在于医患相互不信任,而良好的医护礼仪能够架设起沟通的桥梁。规范的形体语言有利于医患之间的融洽,微笑会给人親切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陌生与恐惧。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流的一个方面,走路时步履轻盈、挺胸抬头、平视前方,进病房时要先敲门,做到“四轻”,即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走路轻;患者走来时医护人员要起身相迎,患者行动不便时要出手相助;在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和脉搏需要接触患者身体时,要先将手搓热;在为病人做暴露操作时要用屏风遮挡;在诊疗活动操作时应认真、细致、规范,着力的轻重、范围大小要适当。在与患者交往中要亲切耐心等。医护人员通过这些形体语言,可使病人消除顾虑、减少紧张情绪。在医护人员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做到以上,将会大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总之,医护礼仪代表着医护人员的素质和修养,反映医院的整体形象。通过对医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使其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文明行为等各方面都得以提升,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对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学生学习医护礼仪非常有必要而且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崔艳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北医科大学,2010,26(6):601-602.
[2]李萍,詹晓娟,任萍.大学生礼仪行为培养的思考[J].当代大学生,2010,6(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