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的职业操守对于高职文秘专业建设的借鉴研究
2015-05-30徐晓芳
徐晓芳
[摘 要]绍兴师爷非常重视其职业操守的坚持,可以说正是其一直保持着特有的处世原则,才能在几百年中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位置。绍兴师爷虽然从事的工作类似现代的文秘职业,算是古代领导的“秘书”,但是其为人处世却达到了许多现代秘书学中提倡的职业操守要求,对于当下的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借鉴意见。
[关键词] “合则留,不合则去”;“宁要清贫,不要浊富”;“尽心”、“尽言”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1.136
1 前 言
在中国明清两朝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活跃着一个被称作是“师爷”的群体。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始于明,盛于清,衰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其鼻祖可以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的徐渭(徐文长),他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入东南总督胡宗宪幕府,抗御倭寇,屡出奇计,为胡宗宪所赏识。明清师爷群体是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官场的一道奇特风景。绍兴师爷与地方各級行政官绅商等群体,共同操纵和把持着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等诸多方面,在封建政治生活中作用非常显著。由于绍兴自古多谋士,并且晋室南渡以来,绍兴成为颇负盛名的东南名郡,文人名士云集,一度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最为重要的是绍兴由于人多地少,导致当地的读书人除了千军万马过“科举”这座独木桥以外,只好外出谋生,“读书不成,去而读律”。[1]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到清朝代雍正、乾隆年间,绍兴师爷已声名远播,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甚至到了乾隆年间官场有三个通行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绍兴人讲的官话。
明清的绍兴师爷之所以能在三百多年的封建官场中盛行,有很多客观原因,如满清入关对于专业人士的需求大大增加,清朝官员制度不健全等。地域因素也很重要,“绍兴府地处东南沿海,与杭州府同濒钱塘江湾,沿钱塘江西,可达福建、江西,北通运河,直达中原,又与宁波相邻,浮海可南下闽粤。绍兴本府则河湖交织,水道纵横,曹娥江、浦阳江和南运河,沟通府内八邑”[2]。交通的便捷使得绍兴的读书人能四处游幕。然而绍兴师爷群体自身所具有的高素质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方面,绍兴师爷的专业性非常强,有利于其在封建官场中游刃有余的操作。绍兴师爷包括很多种:刑名师爷主办刑事、民事判牍的;奏折师爷专门起草呈皇上奏疏;钱谷师爷负责办理钱粮、税收、会计事项;书启师爷专管书信往来;挂号师爷负责批答文件;征比师爷负责考核征收田赋等。如此品种繁多的专业给了官员极大的选择余地,也大大减轻了其为官的负担。因此绍兴师爷大受封建官员的欢迎,是他们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绍兴师爷对于职业操守要求较为严格,有利于其在社会中树立威望。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群体能够在明清两朝涉足官场三百多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大大完善了其作为一个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相关的职业规范。一个合格的绍兴师爷的培养往往要历经几年的师承教育,如刑名师爷由于要需有专门的断案等业务才能,必须经过6~7年“学幕”的历练,否则不足以胜任。而绍兴师爷注重师徒相承,一般新学入幕者都要主动拜有名望人品好的名幕为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几年的学徒生涯中耳濡目染接受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绍兴师爷非常重视其职业操守的坚持,可以说正是其一直保持着特有的处世原则,才能在几百年中一直保持着其独特的位置。
绍兴师爷虽然从事的工作类似现代的文秘职业,算是古代领导的“秘书”,但是其为人处世却达到了许多现代秘书学中提倡的职业操守要求,对于当下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借鉴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文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成为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快,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文秘人才。而许多民营企业因为规模小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文秘人才的需求往往比较注重实际,对于学历的要求并不高。具有良好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正好能够满足其需求。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除了要求文秘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如品德修养、灵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识面等,可以概括为“要素质而不求专业精”。因此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职业操守的教育。从历史长河中借鉴古代秘书职业操守的坚持无疑能够有益于当今高职文秘专业建设。
2 “合则留,不合则去”
清人黄六鸿在他的专著《福惠全书》说,幕友“才、识、品”三者之中“品为尤要”,“兼长为难,先取品,识次之,才又次之;才识不足,犹可群力相辅,品一不正者,虽有才知,安足贵乎?”可见绍兴师爷群体对于人品的要求和自律。人品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以及周围事务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在为人处世方面,绍兴师爷往往有着自己固定的准则,最为基本的一条就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清朝著名的师爷汪辉祖的《佐治药言》所叙述的是作为幕友所应坚持的原则,书中的内容是根据他早年入幕的经历而总结出来的。其中在处理幕友和幕主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要采取“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
绍兴师爷作为读书人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现实的困顿不得已才委身为幕。从心理上分析,绍兴师爷为了自己和家人获得温饱生活别妻离子远走异乡。作幕50余年的师爷龚未斋说:“仆读书未成,家贫亲老,不得已俯首乞衣,敛眉就食耳!况幕之不足为荣,修身立品之不暇,而尚以人世之炎凉,不释于怀,此非侮人,乃自侮耳!愚民迫于饥寒,则流为盗贼;读书无成,迫于饥寒,则流为幕宾。语虽过激,实为确论。”正是因为绍兴师爷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具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和幕主交往的时候有意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
师爷和幕主之间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要一起交流讨论,师爷还承担着为幕主出谋划策的任务,因此双方很容易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结下较深的友谊也是合乎常情。然而绍兴师爷群体显然对此有自己的处理方式。绍兴师爷认为和幕主过分的亲密交往容易破坏正常的工作关系,甚至无法秉公办事。著名师爷汪祖辉曾经在平湖县令刘仙圃手下担任师爷。刘仙圃非常欣赏汪祖辉以至于欲与之结拜为兄弟,汪祖辉婉转地以一句“去馆日如命”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现代秘书和领导的关系同师爷和幕主的关系有相似之处即都存在着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又交往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秘书越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能对领导唯唯诺诺,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和领导摆事实讲道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教学时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的品格,才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随波逐流迷失了自我。
3 “宁要清贫,不要浊富”
中国古代一直崇尚“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思想,而绍兴师爷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完全是无奈之举。虽然绍兴师爷的年俸比在家乡当塾师要高得多,但是和幕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绍兴师爷长年住在幕主家里,受到幕主的款待,和幕主交往时产生心理落差在所难免。师爷又手握重权,尤其是刑名师爷,生杀大权集于一身,只要一有贪念很容易失于公允。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提出贫富观有两点:一是宁要清贫,不要浊富;二是清贫为贵,浊富为贱。龚未斋一生作幕50多年,一直清贫,然而并不因为生活贫困就接受贿赂。确实也有一些师爷见钱眼开,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影响力使得官员作出有利于行贿人的裁定。然而大多数绍兴师爷还是自尊自重不收贿赂。
汪祖輝刚刚到长州县做刑名师爷就有同事向他传授如何受贿迅速致富,并且该同事铤而走险私自收取被告的银两,过了几个月就被巡抚追查。汪祖辉因为此事认为“悚然于法之不可试,利之不可近”。绍兴师爷在面对自己和家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能洁身自好,面对官员灯红酒绿的豪门生活能坦然接受,这种职业操守在现代社会也是难得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但也同时催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少数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很难把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现象屡有发生,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目前中国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但是一些人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无孔不入、肆无忌惮,此时更需要职业操守的约束。高职文秘大学生作为秘书的后备军,进行“廉洁、节俭”这一职业操守的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大多数绍兴师爷之所以能面对金钱不为之所动,主要是其对于这一职业的职业操守的重要性有一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代代相传的职业,绍兴师爷大多数采用师傅带徒弟这种教育方式,因此有几年的实践时间。师傅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绍兴师爷在人才的考录上,强调道德价值强调人品。汪祖辉在《佐治药言》提及“公则无心之过,终为舆论所宽,私则循理之获,亦为天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绍兴师爷不但提倡廉洁,而且还从源头上杜绝了廉洁的滋生土壤。绍兴师爷的年薪远比的在家乡教书的先生要高,一般的师爷年薪也在一千两银子以上,而在私塾教书一年只能得几十两银子。[3]然而绍兴师爷虽然经常寄钱给家人,但是因为长年在外,家人无法体会其挣钱不易,往往出手阔绰。因此,除了自己洁身自好外,师爷们往往会告诫家人要勤俭节约。现代社会里物质财富空前增长,然而人们的欲望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就需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蜗居》里的宋秘书和不法的房地产商勾结,从事一些地下交易,并收受了地产商的许多好处。可见在物质的诱惑面前,洁身自好是多么的重要和可贵!
4 “尽心”、“尽言”
绍兴师爷虽然办的是公务,是为国家效力的,但是并不是体制内的公务人员。他们受聘于官员,是官员的私人顾问也是家臣。绍兴师爷的职业操守完全是受“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道德观影响的。因此,绍兴师爷在行事办文中往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汪祖辉的《佐治药言》提出“尽心”和“尽言”。“尽心”就是认真做好东家每一件公事。绍兴师爷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职业操守教育,然而却清醒的认识到官员之所以能高薪聘请自己并且礼遇自己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才干能为之所用。所谓“士人不得以身出治,而佐人为治,势非得已。然岁修所入,实分官俸,亦在官之禄也。食而谋之不忠,天岂有以福之。且官与幕客非尽乡里之威、非有乡故之欢,厚禀而宾礼之,什伯于乡里亲故谓职守之所击倚为左右手也。而视其主人之休戚,漠然无所与于其心,纵无天谴,其免人诵乎?故佐治以尽心为本。” 当然“尽心”不是对主人言听计从,而是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因为是受雇于官员,所以师爷往往竭尽全力来协助官员获得好名声。乾隆年间,许乐亭在直隶总督方观承处担任师爷,专门从事起草奏折。当时平凉一带发生饥荒,许乐亭自行起草奏折奏请皇帝批准购买军粮救济饥民。方观承一开始不同意签署奏折,许乐亭以辞馆为由要求方观承同意发奏折。乾隆见了奏折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嘉奖了方观承。现代文秘人员的雇佣关系和古代有所不同,有些秘书是公职人员,有些秘书则受聘于国企或民营企业。由于人才机制的保障措施日益健全,使得人才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一些文秘人员没有一心一意地为领导分忧的习惯。绍兴师爷“尽心”的工作态度值得高职文秘人才借鉴。
《佐治药言》对于“尽言”有一番独特的阐述:报德莫如尽言,如遇地方有利,当兴有弊当革,刑罚 不平、催征苛急,与夫弭盗、救荒、劝学、除暴皆须通盘熟筹,忠告善适,傅见诸施行为,一方作福。此之谓能尽言。事实上,虽然师爷经常为官员出谋划策,但是其实官员的智慧并不低于师爷,只是作为当事人往往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而师爷是真正的“旁观者”,可以站在局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更加清晰更加有利于处理事情。汪祖辉在三十一岁时处理一起家族立嗣纠纷时被认为过于冒险,东家郑知县一开始也不认可,可是汪祖辉却认为自己没有私心,上可对天。后来正好遇到清朝著名的清官陈弘谋,对于郑知县和汪祖辉大加赞赏。当然,师爷在尽心尽言也要看对象,如果东家很骄傲无法择言善听,就不要过分强求,以免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清代《中国官场学》的作者之一万枫江历任府、州、县幕僚和知县数十年,对于官场和幕学均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在《幕学举要·总论》上说:“大约主人信任一分,则勇往一分,可以任劳,可以任怨。若是主人有疑心隔阂,则退缩收敛,不必图功,立身于无过而已。”在现代社会中,领导和秘书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秘书既是领导的助手也是领导的参谋。因此正确处理两人的关系对于秘书来说就很重要了。如果领导的决策不够合理,或者给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时,一定要据理力争。刚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往往人生阅历较为欠缺,人心的揣摩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是大学生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能在这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对绍兴师爷的一些职业操守特征进行阐述从而提出其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未斋:雪鸿轩尺牍[M].上海:上海书店,1986:40.
[2]郭润涛.试论绍兴师爷的区域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4):53-56.
[3]郭建.师爷当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