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2015-05-30李振玲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李振玲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结果 对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崭新的领域,许多问题尚不明确,许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43-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简称PFD,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临床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疾病[1]。有资料显示,PFD在正常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1%,而在中老年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40%[2],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将其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发病机理

在正常张力状态下,盆底肌肉能有力地支持子宫、卵巢、输卵管和直肠下段、膀胱、尿道及阴道上段,避免其位置发生改变(如子宫脱垂、直肠膀胱膨出)而引起的功能障碍(UI、尿潴留、大便排泄障碍等)[3]。盆底肌肉也参与性交过程,对维持正常性功能也有重要意义。盆底组织损伤与修复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键问题。易感个体暴露于高危致病环境之中发生损伤,其过程如下:受损细胞出现生化改变-细胞电生理特征改变-组织生物力学变化-盆腹动力学出现变化-盆腔脏器出现病理解剖变化-机体生理功能受影响.出现临床症状。在此过程,盆底电生理特征改变是盆底组织损伤比较早的阶段,而解剖结构的改变及功能障碍是疾病发展的结局。现代盆底学把女性盆底比作一张由肌肉、筋膜和韧带等构成的“吊床”,而且其张力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自我调节[4]。但是受到妊娠、分娩以及年龄增大、雌激素水平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吊床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出现松弛和塌陷,从而吊床上的膀胱、子宫或者直肠等盆底脏器出现下坠。各种原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引发功能异常,比如尿道括约肌松弛、耻骨尿道韧带损伤、膀胱与尿道角度改变导致的尿频、尿急以及各种类型的UI。

2治疗进展

2.1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策略

SUI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性治疗,保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盆底肌肉锻炼等康复治疗。对于SUI患者,轻度可以考虑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中重度SUI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为修补膀胱颈及尿道的支持力量,重建尿道膀胱后角,增加尿道长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吊带的材质的改进,使尿失禁手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微创手术相继出现,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经阴道吊带成形术、经耻骨上无张力悬吊带术、经闭孔尿道悬吊术、逆向经闭孔尿道悬吊术等。上述治疗维持盆底功能正常形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控尿效果。根据吊带放置位置和穿刺路径的不同,可将手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主要有TVT、前路IVS和SPARC 3种。另一类是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包括TOT与TVT-0两种术式。

2.2盆腔脏器脱垂(POP)治疗

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肉锻练、中药补中益气汤、子宫托、针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等。相关研究资料指出盆底肌锻炼对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有显著疗效。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2.1前盆腔功能障碍:阴道前壁膨出无压力尿失禁的患者可给予其阴道前壁修补术和(或)补片修补术;针对阴道前壁膨出伴随有压力尿失禁的患者可给予阴道前壁修补术+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2.2.2中盆腔功能障碍:较为常用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会阴修补、阴道前后壁修补、主骶韧带缩短、阴式子宫切除、阴道闭合术等,国际流行手术方式包括后穹窿形成术、髂尾肌筋膜固定术、子宫骶骨悬吊术、骶棘韧带固定术、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等。

2.2.3后盆腔功能障碍:近些年对后盆腔解剖结构缺陷手术恢复方法研究较多,且对会阴体和直肠阴道膈缺损导致的盆腔系统退化有一定的关注和认知。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因为盆腔病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不管会阴体松弛的程度如何均需给予修补,利于恢复阴道正常轴向和盆底支持。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加用补片的阴道后壁修补术、肛提肌缝合术阴道后壁修补术。

2.3术后并发症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为尿路梗阻、急性尿潴留、进行性排尿困难,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非常严重。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膀胱颈筋膜吊带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高达10.8%,长期尿管导尿率为1.5%~7.8%,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后短期排尿困难发生率为4.3%[5]。相关资料显示,盆腔脏器脱垂术后复发率高为54%左右,复发原因与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术后恢复不佳等因素密切相关,手术方式的不同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修补及肛提肌加固手术的目的是后壁修补和前壁修补方式,其对穹窿脱出和阴道后壁膨出复发无降低作用。

总之,关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崭新的领域,许多问题尚不明确,许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如POP和SUI的发病机制研究,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盆底组织解剖学变化、神经生理学改变等的研究。此外,初步表明,新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POP复发率,能够重建盆底功能,但术后随访时间均有限,长期疗效有待大宗病例以及长时间随访之后尚能得出。

参考文献:

[1]于迎春,宋俊华,于风.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1):88-91.

[2]Dancker C,Wolf V,Raab R,et a1.EMG-biofeedback assist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of stress urinary or mixed incontinence:a 7-year expenience with 390 patients[J ].Arch Gynecol Obstel,2005,273(2):93-97.

[3]陈丽琼.我院1310例产妇盆底康复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9):246.

[4]梁碩.肛管直肠测压在女性盆底疾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57.

[5]冯明月,王中沽.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1,24(2):184-185.

猜你喜欢

盆底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促进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肛提肌的MRI研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耳鸣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