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人才政策成效的区域性差异

2015-05-30刘洪银

开放导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

[摘要]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成效,存在地区结构性差异。本文构建总量指标与密度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成效。研究发现,2002-2011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发散,而科技产出效能指数差距有所收敛,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没有逆转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差距发散趋势,而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科技人才政策 实施成效 区域差异 东中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1-0088-05

[作者简介] 刘洪银(1968 — ),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诸多不平衡现象,制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亟待政策引导和调整。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改进科技人才政策,提高政策作用成效,是根本选择。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与科技人才政策成效结构性差异互为因果。科技人才政策修正需要分析人才政策成效的结构性差异,发现政策修正的着力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当前学者对科技人才政策成效差异化研究较少,结构性差异研究更需要深入推进。本研究从结构性差异最突出的区域差异入手,研究科技人才政策成效,为政策制定和修改提出决策咨询建议。

一、科技人才政策成效区域差异的形成

我国地区之间在地域文化、区位特征、经济基础和地方性政策措施存在差异,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实施成效在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如江南和江北文化、东中西部地域文化差异,人们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和分解落实就会存在差别,政策成效也会出现差异。除此之外,人才流动障碍减小,区域间人才流动加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才政策成效差异。区域间竞争首要的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吸纳和留住人才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人才流动格局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应地,政策成效也是动态的,要保持政策的高成效,国家和地方就要建立科技人才政策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制定、改进和废除相关政策。由于各地科技人才政策动态管理水平不一,吸纳和留住科技人才的能力存在差别,人才流动态势不断影响科技人才政策成效,使科技人才政策成效差异化水平呈动态变化趋势。

二、科技人才政策成效区域

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在引进、流动、培养和激励等方面的标的对象不同,本研究建立区域科技人才政策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指标选择

科技人才的主体是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即R&D人员,本研究选择R&D人员相关数据来分析科技人才政策部分成效。指标分为总量指标和密度指标。总量指标是一个绝对值,度量了规模水平,代表数量概念;密度指标是一个相对值,衡量了平均水平,表示质量含义。科技人才政策成效应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衡量。

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作用目标是科技人才研发能力的提升。总量指标选择R&D人员数量或折合全时当量,密度指标选择千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和R&D经费支出占当地GDP的比率。前者用R&D人员数量与千人就业人员比值来表示,而不用千人人口数量,度量了就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后者度量了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反映了科技工作的物力支持水平。科技人才研发能力用一个总量指标与两个密度指标的指数化乘积来表示。指数化即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未作无量纲化处理的指标不便于指标间的运算,但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自身不能按时间维度进行比较。因此,只有在指标间进行数学运算时才作无量纲化处理。

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作用目标是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用科技人才产出效能表示。在科技研发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人才积极性越高,科技产出效能就越大。总量指标选择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高技术产业利税三个指标。由于相关统计年鉴2007年之后不再统计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一项,数据之间不能连贯,本研究用高技术产业利税近似地代表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密度指标选择以上三个总量指标的人均值,即总量指标与就业人数的比值:人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人均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人均高技术产业利税。科技人才产出效能用三个总量指标指数分别与对应的密度指标指数相乘后加总的平均数来表示。即科技人才产出效能=(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指数×人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指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人均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高技术产业利税×人均高技术产业利税)÷3。

2. 地區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区市。

3. 数据来源

数据采用2002年数据与2011年数据。由于2002年之后,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成效评估,主要评价新世纪尤其2002年之后的科技人才政策成效。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和2012年的中国相关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

4. 特殊说明

源于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本研究中“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用2003年数据代替2002年数据;“乡村就业人员数”用2010年数据代替2011年数据。该项数据两个相近年份差别不大,不影响分析结果。R&D经费支出数据只考虑内部支出部分。

三、科技人才研发能力的区域差异

1. 千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2002~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R%D人员占比平均水平和增长率均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小。这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全国人才流动方向息息相关。2011年东部地区千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占比达到5.84人,是西部地区的3.6倍。这是东部地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政策的作用结果。

从全国各省市看。从平均水平看,2011年,北京、上海和天津R&D人员占比超过10人,分别达到15.81、14.09和12.61,江苏、广东、浙江超过5人。从增长率看,2002~2011年,R&D人员占比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年均增长18.83%,其次是浙江和广东省。北京市增长最慢,年均增长1.05%。表明,浙江和广东省等新时期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成效显著。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成效不高。

2. R&D经费占比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2011年,虽然东部地区R&D经费占比平均水平最高,但中部地区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2002~2011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5.79%。表明,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对中部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政策成效正在中部地区释放。西部地区增长最缓慢。

从全国各省市看。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省R&D经费占GDP比率超过2%。其中,北京市2011年达到5.76。但从增长率看,2002~2011年,浙江和福建省R&D经费占比年均增长率超过10%。说明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在这两个省市成效显著,科技财力支持力度较大。而北京R&D经费占比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新时期北京市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政策成效有限。

3. 科技能力指数

如表2所示,从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最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最弱。而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说明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在东部地区产生了较大成效。不但如此,从2002年与2011年比较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扩大,说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对东部地区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中西部地区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可能是造成东中西科技能力指数发散的原因之一。

从全国各省市看。2002~2011年,北京和上海科技能力稳居第一和第二,陕西和辽宁有所退步,分别从第3和第4降到第9和第11名。广东、江苏和浙江有所进步,分别从第7、第6和第13升到第3、第4和第5名。西部各省市位次变化不明显。再次表明,新时期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在东部省市产生了较大成效。

四、科技人才产出效能的区域差异

1. 人均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数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从平均水平看。东部地区三种专利授权数最高,2011年达到20.356件/万人。中西部地区较少且差距不大。从增长率看,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大,均超过20%,全国三种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均较大,其中,中部地区增长略快,年均增长23.87%。

从全国各地区看,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天津平均水平较高,2011年三种专利授权数超过20件/万人。从增长率看,安徽和江苏增长最快,2002~2011年三种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接近40%。

2. 人均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水平较高,2011年达到6.1篇/万人。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从增长率看,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在17%左右。

从全国各省市看,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水平遥遥领先,2011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人均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分别为44.6和28.1篇/万人。从增长率看,北京和上海增长率较低。而江西、河南、海南和广西等中部地区省份增长最快,在30%左右。

3. 人均高技术产业利税

从东中西部地区看,2011年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最高,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较低且比较接近。从增长率看,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年均增长超过20%。

从全国各省市看,从平均水平看,2011年,天津、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人均高技术产业利税较高,超过0.2万元/人。其中,天津达到0.434万元/人。说明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较高。从增长率看,河南、安徽和湖南等中部地区省份增长率最高,2002~2011年,年均增长超过30%,表明新时期科技人才政策对中部地区这些省份科技产出影响较大,政策成效较高。

4. 科技产出效能指数

如表3所示,从东中西地区看。东部地区科技产出效能最高,中西部地区较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但从2002年到2011年变化情况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科技产出效能差距有所缩小,说明中西部地区科技产出水平年均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也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作用。综合起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政策成效差距有所收敛,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从前述分析看,2002~2011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扩大,而科技产出效能差距有所缩小,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较高,也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成效。

从全国各省市看。东部地区省市科技产出效能位次变化不大,只有江苏科技产出效能位次从2002年的第6跃升到2011年第1名。表明国家和江苏省科技人才政策产生了较高的成效。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位次变化明显,如四川省由2002年第15名上升到2011年的第10名,广西由2002年的第26上升到2011年的21,内蒙古由2002年的20名下降到2011年的第24名。

五、研究结论

科技人才政策成效产生需要经过政策的传播、政策的反应和政策的示范等几个环节的连锁反应。由于政策传播媒介和政策对象的利益选择行为,政策成效存在不均衡现象。新时期(2002以后)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成效主要体现在科技能力方面。从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指数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从2002到2011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发散,显示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政策对东部地区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

新时期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主要体现在科技产生效能方面。从东中西地区看。东部地区科技产出效能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但从2002年到2011年的变化情况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科技产出效能差距有所收敛,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综合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能力指数差距有所发散而科技产出效能差距有所收敛,表明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成效。从全国各省市看。2002~2011年,北京和上海科技能力指数分别稳居第一和第二。2011年,江苏省科技产出效能指数跃居第1名,表明国家和江苏省科技人才政策产生了较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春法,姜江.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A].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娄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A]. 潘晨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人才资源课题组. 中国各省人才资源实力分析及比较[A]. 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 北京:社会科學文献出版社,2011.

[4] 娄伟.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中原经济区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及差异性研究
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差异性研究及其原因
中国农村住房状况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关于金融支农水平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