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太阳意象

2015-05-30赵蜜蜜王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德伯德伯家的苔丝苔丝

赵蜜蜜 王芳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其中的一部作品。克洛德·西蒙曾评价它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小说描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善良、质朴、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拿起武器向仇人复仇的故事。从美丽的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以及在逼迫她的恶势力面前的苦苦挣扎”。许多文学评论家对小说里的各种意象做了深层研究,但是既有的研究似乎并没有在“太阳”这个意象上花费多少笔墨。笔者认为,研究小说中太阳意象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苔丝的悲剧命运,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双重象征的太阳

《苔丝》中的太阳意象有双重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苔丝生活中的幸福与希望;另一方面,它又象征着她的不幸与悲惨,它随着主人公苔丝的命运起伏而交替变化。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J·B·布伦指出的那样,在《苔丝》中“光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它还具有强烈的感情,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太阳和太阳光具有深刻的情感上的内涵,虽然这些内涵是变化的。”

太阳的第一层含义是幸福与希望,主要出现在苔丝人生的“顺境”中。苔丝在美丽的布莱谷度过了她的童年,她此时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当苔丝参加村里的游行会时,“她们中间每一个人,都有暖和的太阳,在她们身上晒着,同时,她们每一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个人独有的小太阳,晒着她们的灵魂;一种梦想、一种爱情、一种心思、至少一种渺茫的希望”;如当苔丝到亚克雷家工作时,“虽然头一天有过不愉快的开端,但是她在那儿安置好了以后,就在那个太阳照耀的早晨,对她的新地位里所有的那种新鲜和自由劲儿,倾心向往起来”。之后,苔丝“重整旗鼓”,去牛奶场做挤奶女工,在初到“伊甸园”般的地方时,“她的希望之心和太阳射出之光两相融合,仿佛幻化出一团光辉的氛围”。在充满阳光的牛奶场,苔丝忘却了曾经的痛苦,重拾生活的希望。这时候的太阳是光的使者,温暖美好,充满生机。

然而,太阳也有其严酷、苛刻的一面,这主要出现在苔丝人生的“逆境”中。苔丝家的马死后,“她面前那一摊血,已经凝结了起来,显出五光十色,太阳一出,更把它映得千变万化,异彩纷呈”,这时的太阳为王子(马的名字)之死涂上了一种绚丽的美,但是阳光下幻觉般的美难掩死亡带来的可怕后果。正是王子之死,让苔丝出门认亲,导致失贞产下私生子等严重后果。

日光是残酷的,一如残酷的现实,它夺取了苔丝的美丽:“她的牙齿、嘴唇、眼睛,又在日光中闪烁,她只不过是一个漂亮得让人眼花的女工,得努力挣扎,才能和世界上别的女人对抗。”当苔丝在农田里辛勤劳作时,“愤怒的日光”灼烧着她,就像“草原上较高的山坡,都叫跟埃塞俄比亚那里一样灼热的太阳晒成黄色”。当苔丝一家因父亲去世,被迫搬家,原先租好的房子被房东无理毁约,一家流落街头时,“初春薄暮的斜阳,冷清清地好像怀有恶意一般,射到那一堆锅盆壶罐上,射到那一束一束迎风颤抖的香料草上,射到那个碗架橱的铜拉手上,射到那个他们全都躺过的藤摇篮上,射到那个磨得发亮的钟壳上。”在小说结尾处,太阳照在安玑与丽莎·露身上,也“毫不怜惜地含着笑容,看着他们那种悲伤的姿态”。这时候的太阳对于苔丝的不幸未给予半点同情,相反是无动于衷,甚至有些残酷、讽刺,如同小说中说的那样,太阳“并没有因为她(苔丝)的忧伤而变得憔悴,也没有因为她的痛苦而变得惨淡”。

哈代在敘述苔丝悲剧故事的时候,把苔丝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用太阳这一意象衬托出她的不同处境,取得了诗一般的效果。

二、“邪恶太阳”亚雷

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认为:“太阳在这部小说中是丰饶的阳刚之气的源头,是生活的本源,但又是一股极富危险性的能量,它能穿透一切,毁灭一切。”这双重的太阳正好对应着小说中的两位男主人公:正面的安玑·克莱和反面的亚雷·德伯。

亚雷总在白天出现,苔丝就是在一个光明的早晨第一次见到了亚雷。而在多年以后,苔丝再次见到亚雷时,“午后三点的太阳,正射在他的脸上,把他映得清清楚楚。”亚雷·德伯是小说中为苔丝及其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男性,在苔丝家的马死于意外、全家陷入困境时,他为苔丝提供了一份工作,并资助她的家庭;当她遭到“黑桃皇后”的非难,并与之打斗时,亚雷带她逃出了险境;她父亲死后,又给她的家庭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处。这些都是亚雷对于苔丝的解救。

但是,作者更强调他作为危险力量的一面,他是苔丝生命中“如血的红光”:“万没预料到,在那片有麻醉性的青烟后面,隐伏着她这出戏里那个‘兴风作浪、制造悲剧的恶魔,就要成为她那妙龄绮年的灿烂光谱中一道如血的红光。”在第14章开头,哈代用了很长的篇幅,详细地描写了太阳初升的景象,把太阳当成“阳性”,并且强调它染红万物的特点:“他的光线就透过了农舍的百叶窗缝儿,一直射到屋子里面,把碗橱、抽屉柜和别的家具都映上了一条一条的红线,好像烧红了的通条一般。”

亚雷作为苔丝生命里“如血的红光”,和太阳染红一切的阳性气质十分相似,他体现的正是太阳危险的一面,是“太阳”潜藏着的那危险力量的变体。亚雷贪恋苔丝的美貌,以可耻的乘人之危的方式,玷污了苔丝的贞洁。苔丝第一次逃离亚雷时,“天色还很早,日脚虽然刚好离开了山顶,但是它的光芒,却还清冷凄凉,偷眼窥人,只使人看着刺眼,不使人觉得身上发暖。”从纯瑞脊回到家乡的路上,苔丝看到了路边用血红色书写的宗教戒律“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在苔丝最后杀死亚雷复仇时,他的血渗过天花板,形成了一个红红的A,这个A正是adultery(通奸)一词的首字母。

亚雷这“邪恶的太阳”“如血的红光”,体现了男权社会借助其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地位,对女性肉体的无耻侵犯,并最终造成了女性的悲剧。两者的类比关系,使读者隐约感觉到太阳与死亡、与性的联系。

三、太阳神(安玑)崇拜与苔丝献祭

人们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青春之神,是个俊美潇洒的美男子,也是音乐、诗歌之神,擅长弹七弦琴,他发出的光既“给万物带来生机与光明”,也“对万物生灵有毁灭性作用”。在讲述苔丝姑娘的悲剧时,哈代始终把苔丝的悲剧放在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化背景之下,在叙述过程中把太阳意象原型化,融入太阳崇拜的思想因素,他在小说中强调:“通行天地间的宗教,没有比这一种再近情合理的了。”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安玑有着优雅迷人的外表,具有“十足的男性美”,是“智慧的化身,同时酷爱弹奏竖琴”,这些都暗示了阿波罗是安玑的原型。苔丝“五体投地地崇拜他,认为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觉得凡是导师、哲人和朋友所应有的学问知识,他没有一样不具备的。她看他的全身,到处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灵魂就是圣徒的灵魂,他的智慧就是先知的智慧”。正如布伦所说:“在苔丝心中,安玑与太阳的等同已经将她对安玑的爱变成了一种对太阳的崇拜。”苔丝在写给安玑的信中明确地说:“我的宗教就是在思想上和外貌上都忠心对你……我的过去已经完全消灭了。我怎么还会是从前那个女人呢?……因为你不在这儿,所以我觉得,阳光之下,没有一样值得看的东西。”即便是安玑从巴西返回后,因为生过重病,憔悴不堪,苔丝也仍然觉得他完美无缺。

但是,安玑被苔丝视为神灵,却没有真正的宽容与博大的情怀,虽然他是资产阶级的反叛者,但是正如作家指出的那样:“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这个时代最近二十五年以来出产的典型人物。虽然他极力想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相信从小所受的训教,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因此,当他在新婚夜了解了苔丝的过去后,便无情地抛弃了苔丝,给苔丝精神上造成更加沉重的打击。

亞雷·德伯虽然色欲熏心,但仍然帮助过苔丝,安玑·克莱虽然品性纯正,却同样给苔丝造成了致命的伤害,他就像灼热的太阳,把苔丝这株植物晒蔫了。在安玑向苔丝表明心迹之后的那个早晨,有这样一段文字:“日光从窗户眼儿斜着射了进来……她原是穿着衣服睡的,所以全身发暖,像在太阳地里晒过的猫一样。”安玑作为太阳神,“他的浓情,差不多炙手可热,所以苔丝在他面前,萎蔫抽缩,就和植物在灼热的骄阳底下一样。”

灼热的骄阳安玑让苔丝目眩神迷,甘愿成为祭品。哈代安排了一个有象征意义的逮捕场景,在小说结尾处,苔丝杀死亚雷,与安玑度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之后,逃到了一片空旷平原上的悬石坛。最后,她躺倒在悬石坛祭坛的石板上睡了一觉,恰巧在她被捕前,清晨太阳最初的光辉漫入她的眼帘,唤醒了她,“待了不大一会儿,亮光强烈起来,一道光线射到苔丝没有知觉的身上,透过她的眼皮,使她醒来。”就这样,苔丝这个出身古老家族的女人完成了自己献祭太阳的仪式,净化了自己,成为“纯洁”的、追寻太阳的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太阳意象始终具有双重的含义,它既是作为环境描写的一部分,用来衬托和表现人物命运的悲欢,又把两位男主人公太阳神化,以拓展作品的哲理、社会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获得历久弥新的价值,也使得农家女苔丝的命运在一百多年后,仍然让人感慨不已。

※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g2013401。

参考文献:

[1]高玉蓉.英国小说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J·B·Bullen,The Expressive Eye Fiction and Perception in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1986.

[3]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J·希利斯·米勒著,王宏恩译.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王新良.罗马神话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6]周忠新.多维的"天使"意象——(苔丝)中安吉尔·克莱性格剖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赵蜜蜜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121班本科生;王芳系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德伯德伯家的苔丝苔丝
蜂鸟——致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冗余信息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