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2015-05-30翟丕明李国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综合治理石漠化模式

翟丕明 李国平

摘要:选择石漠化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建始县小西湖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以植被恢复为重点, 发展种草养畜业, 建设水利水保设施,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达到既可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

关键词:综合治理;模式;石漠化

中图分类号:S71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66-02

石漠化与沙漠化同为荒漠化的类型,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的土地退化过程与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繁,小生态环境气候恶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主要特征。

科学实践表明,采取科学规划、因地选树、密植封补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恢复,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小西湖小流域基本情况

小西湖小流域位于建始县总面积49.94 km2,涵盖2个乡(镇)15个村的1.08万人,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地势高低悬殊,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该流域全年日照时数在1 269.7~1 509.5 h之间,年平均气温7~17 ℃,无霜期200~260 d,年降雨量1 200~2 000 mm。2010年区域社会生产总值11 082万元,实现农业产值3 691万元,林业产业245万元,牧业产值2 447万元。其中粮食总产6 277 t,人均粮食667 kg,人口密度191人/ km2,人均耕地0.105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0元。

小西湖小流域现有岩溶面积4 553 km2,其中石漠化面积3 240 km2。石漠化土地侵蚀程度分别为轻度567 km2、中度1 428 km2、强度1 208 km2,极强度37 km2。小流域石漠化的根源都在于岩溶区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2主要治理模式

2.1植被恢复模式

根据岩溶小流域地表、地下两个系统的源汇关系,即补、径、蓄、排关系合理布局治理工程,在以峰丛谷地与洼地为主的小西湖小流域,通过混交造林、补植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含水率和表层岩溶泉的调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清淤泄洪,从而防治洪涝灾害和减少水土流失[1]。

(1)封山育林:封育期限为5年。封山育林采取全封方式,即在封育期间,在封山育林区内严格实行“七不准”:一是不准毁林开垦;二是不准打柴割草;三是不准放火烧山;四是不准放养牛羊;五是不准挖蔸采药;六是不准猎捕动物;七是不准采石取土。同时采取人工巡护、设置公告牌、刷写宣传标语、制定封山育林公约、设置围栏等全面封禁措施,严加管护,逐渐形成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2]。对石漠化地区的疏林地和郁闭度<0.5的低质、低效林地在封育期间根据地块实际进行补植补播,然后再进行封育管护。

(2)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应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强的引进树种,以提高成活率,并尽量营造复合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小流域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1],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综合治理小流域岩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工造林树种主要选择枫香、栾树、桤木、杉木、柏木、银杏、刺槐、厚朴、山地杨及“鄂建1号”核桃等。

2.2畜牧业模式

以草带林、带粮, 进行农、林、牧、草相结合。岩溶石漠化山区草场和林区混合种植, 进行农、草、牧、林结合, 短期内可保持水土, 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 既有近期利益又有远期利益。如利用种草来发展畜牧业, 结合作物秸秆和饲料,科学核定草场的载畜量, 改放养为圈养, 形成畜多-肥料多-粮食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选育优质畜禽品种, 根据不同草地类型, 组装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 逐步实现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结构、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结构,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草地畜牧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2]。

2.3农林耕地模式

小流域内石漠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有的甚至无法耕作,当地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将有代表性的片区进行坡改梯建设,配套田间生产便道,修建排水沟、排涝渠、蓄水池、沉沙池。

3效益评估

本研究应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对治理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岩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环境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经济生产功能(如产品)、社会价值功能(如增加就业、休闲文化)三个部分。

表1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单位:万元)

石漠化治理模式治理成本服務功能5年增值

植被恢复模式254.70生态环境功能1303.35

畜牧业模式27.36经济生产功能425.95

农林耕地模式193.33社会价值功能200.00

合计475.391929.30

项目建成每年可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475.39万元。5年可增加1 929.30万元,是五年投入成本的4倍多。

4结论建议

以小流域单元作为石漠化治理基本单位,在小西湖小流域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棚圈建设,饲草机械,青贮窖;建坡改梯、建排涝渠,排水沟千米,蓄水池,沉沙池,田间生产便道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形成了林草植被恢复模式(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食畜牧工程模式(畜舍建设、牧草种植)、水利水保工程模式(防涝渠、引水渠、防护堤、水柜)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石漠化引起的生态退化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建始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单个部门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联系和沟通,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参与式管理,吸引项目周边群众参与建设,使先进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全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山区社会稳定,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王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以广西天等县团乐与驮堪岩溶小流域为例[D].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曾文刚,王先华,金慧.草食畜牧业开发模式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80-83.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综合治理石漠化模式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永续债券探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