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和改进
2015-05-30彭雪飞
彭雪飞
摘 要:本文根据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要求和内容,提出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教学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标”一词的解释为“(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境地和教学实施的标准。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一个主变量,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高下,也是数学教师业务素质高下的一个体现。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
1.目标设计意识不强
在数学教学中,重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轻教学目标设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比较马虎,有的教师甚至连教学目标也不写,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目标的设计意识。
2.设计的目标模糊
由于有的教师由于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不够,所以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到位,目标笼统、模糊、指向泛而广。
例如:初二(上)的“探索勾股定理”,教材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两直角边长自己画直角三角形,然后“合作学习”,引出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再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图证明“勾股定理”成立,再出现两个例题进行应用巩固。对于这一节课,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画图实践掌握并证明“若∠ACB=90°,则AC2+BC2=AB2”;②能记住一般的“a+b2=c2中勾股数”;③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显然是比较笼统的。第一,由于人工操作有误差,学生不可能通过教师给定的线段画一个或几个直角三角形就可以得出含有一般性质的“勾股定理”。第二,教材给出的也就仅仅三四组“勾股数”,学生怎会记住“一般的”勾股数这样超难度的勾股数呢?第三,刚刚学了“勾股定理”,就要学生“会运用”,这个难度太高了。
教学目标的设计显得模糊不清,势必会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此以往,教师的业务素质显然就会下降。
3.教学目标一步到位
例如:在初一(上)“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目标设计中,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课本中“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引出过程,其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②能熟练使用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③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推理和书写。
像这一节课,不管知识有多少、学生掌握的难度有多大,教师一律采用“掌握”或者“熟练掌握”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那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一笔糊涂账,也表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素质不够。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节课教师应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达到什么程度的解题技能?渗透哪些数学思想?这是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多用“会”“知道”“能”等外显性动词叙述对学生的达标要求。
4.技能形成過程在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在数学教学目标的制订中,数学技能目标必不可少。但是我们现在有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技能目标。
5.能力目标与技能目标混淆
我们知道,能力与技能它们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汉语词典》对“能”的解释是:“‘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能力,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不是行动方式巩固的结果,而是借以调节行动和活动的心理过程的巩固,是调节行为。如果说学会一个数学公式,掌握推导这个公式的步骤以及推导过程中需要的其他公式是知识的话,那么调节推导过程的分析、概括活动的动力性质便属于能力,分析及应用概念活动的方式是技能。技能是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分析及应用概念活动的方式的目标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这样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但是我们现在有的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把掌握知识的能力目标与技能目标混为一谈。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设计中最薄弱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目标,课前定向
只有在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才能选择合理的、优化的课堂结构,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那课堂教学只能是“脚踏西瓜皮”,“教”到哪就算到哪。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教了些什么。
2.落实目标,课中导向
一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经过“展示目标—感知目标—理解目标—反馈目标—达成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换句话说,每堂课的教学就是以确定教学目标为起点,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正如著名教学家巴班斯基认为的“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有意的、有科学根据地选择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法”。
3.反馈目标,矫正指向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由于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所以教学目标达成的变数也很多,所以课后的矫正也显得尤为重要。目标矫正有两个原因:一是课堂“生成”,教师并不可能按照课堂情况随意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并不是课堂出现的任何情况都是可以进行“生成”的,教师还是要及时根据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矫正。二是每节课后,教师要根据目标编制一定习题,对学生进行形成达标训练,从中找出目标差,进行矫正补救。
三、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评价标准。在制订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及的要求,寓“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力(思维、推理、创新与实践)、思想教育于一体,形成教学目标系统,与课程标准的目的保持一致。
2.可行性原则
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反映所面对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最低限度的内容及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思维与其发展的最低水平。同时也要显示学生所能掌握及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3.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要简明、易记、具体、易操作、可测、能量化。设计的教学目标层次不能太多,每节课的目标主干要鲜明。
四、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1.教学目标要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的结果目标提到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要求层次。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了解”是对单个概念、命题的涵义有初步认识,而“理解”则是指对这些知识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懂得命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其他概念与命题的联系,“掌握”则是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步分,成为自觉的知识,有了运用的技能。在这基础上形成了能力,能够运用自如,也就达到了“综合运用”。
例如:七年级(上)的“平方根”,这是学生第一次由“数的平方”得到的“事实”,学生对于“平方根±”的认知还是很粗浅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经历平方根概念的产生过程;②了解开平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③理解平方根的相关事实;④了解开平方与平方“若a2=b(b≥0),则a=±”是一种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实数的平方根。
可是我们有的教师给这一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②会运用平方根概念进行实数运算;③知道开平方与平方是互为逆运算。这样的目标设置,且不说其要求不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其层次也十分混乱,不是从“低”到“高”逐步递进。混乱的教学目标,既不符合课堂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目标应当具体而不是抽象笼统的
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既笼统又抽象。例如:八(上)“5.3一次函数(1)”,有的教师就把“掌握一次函数y=kx+b”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显然这样的目标是很笼统而抽象的,估计设计这个目标的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课后如何依据这个目标去进行评价。如果把“掌握一次函数”具体化为:①能通过比较归纳和了解一次函数y=kx+b的概念;②知道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区别;③会根据数量关系求出一次函数y=kx+b的表达式;④会依据已知条件求一次函数y的值。这样设计的目标既容易操作也比较容易进行课后评价。
3.教学目标应当是可测和便于操作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要既可测又可操作。如对“理解二次根式定义”可作如下测量:①会说明a(a≥0)表示的意义;②会求出a所代替的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③会根据定义和a(a≥0)的非负性推出公式=|a|及=a。
4.教学目标应当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从了解、理解、应用到综合,从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水平。这反映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逐步内化的要求。
以八(上)“4.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概念建立的教学过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层次是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涵义;第二层次是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第三层次是具有一定观察能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具有将“数”转化为“点”、将“点”转换为“数”的能力,然后才是熟练进行各种位置的“点之间”的作图与计算,并利用定量关系进行应用。
5.教学目标应当有阶段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地提出学习目标,如绝对值概念,初学有理数要求会求具体数的绝对值,到“整式”一章结束时的教学目标才是:初步认识式子|a|当a≥0时为a,当a≤0时为-a的意义;到“二次根式”一章再要求:结合根式性质理解和灵活应用公式=|a|。
6.教学目标应当是全面的,既有直接目标,也应有间接目标
直接目标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概念、命题、方法、知识结构,以及数学技能和数学活动经验。间接目标是学习数学间接获得的观念、经验和行为,如数学态度、数学思想和意识、数学能力、自学和创造能力、思想品质、个性品质和情感。
以九(上)“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一课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①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过程;②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象的特征;③掌握y=ax2(a≠0)型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④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同时,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总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提高课堂效果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新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作为教师中的优秀代表,杭州市惠兴中学校长、省特级教师唐少华大声呼吁广大教师去探讨、去设计、去研究一堂课的“纲”——教学目标,更希望广大教师能设计出切合实际、易操作、能量化的教学目标来。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