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职业启蒙书系的十年情缘
2015-05-30李茂军
【摘要】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度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报刊的关注。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知识传播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对这一社会热点与难点,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策划了儿童职业启蒙书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儿童启蒙书领域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为儿童职业启蒙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发展道路。
【关键词】儿童;职业启蒙;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李茂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据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一时间这一消息成为媒体报道与分析的重点,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广大应届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加大,突破700万人,媒体冠以“更难就业季”,再次呼吁广大应届生需要尽早进行职业规划。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受国家不再包揽大学生毕业分配以及大学扩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已经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不少专家学者、报刊的关注,进而也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视野。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知识传播者,面对这一社会热点与难点,编辑如何借助自身平台,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并予以引导,打造双效俱佳的图书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一、市场的需求与编辑的责任
在持续的关注并比对国内外相关报道后,我们深深感到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005年,我们策划了《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职业启蒙”从孩子做起。这本书面世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评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记得当时作者高燕定先生和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先生在一次节目中就展开讨论:职业发展方向真的需要在儿童时期就确认吗,能确认吗,孩子快乐吗?对此,高燕定先生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不仅以自己女儿为例,也结合自己在美国多年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详细阐述。比如,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这个1987年由国会通过立法成立,包括教育部、劳工部、商务部、农业部和国防部的九位副部长和署长在内,有着强大阵容的联邦机构,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首次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美国人六岁上小学,也就是说,孩子从六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和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和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了解职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还要学习职业决策和进行“职业规划”。
事实上,中国家庭文化传统中向来非常注重子女的职业选择,对孩子未来职业取向的预测与培养,我国古已有之。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明确记载抓周习俗:“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如果小孩先抓算盘,则谓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这大概可以算是我国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雏形吧。北宋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利山和尚》中写道:“僧问:‘不历僧只获法身,请师直指。师云:‘子承父业。”“子承父业”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阐述了家庭环境和父母职业、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子女职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俗语中也有“将门虎子”“龙生龙,凤生凤”之说。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儿童职业启蒙教育却远远落在了欧美国家之后。美国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特殊节假日和心理分析等方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发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的职业倾向。英国政府也推出过一项职业指导计划,向英国的小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并让他们体验大学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环境,旨在使小学生及早找到各自兴趣所在,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家境普通的孩子的上进心。反观国内的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名校、名校,还是名校!”高考完,学生根据成绩填志愿,首选名校,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类现象比比皆是。对自己孩子一生有重大影响的终身大事——选择专业,很多家庭往往是在短短几天内定下来的。媒体有过统计,当今在校大学生中仅有6.3%的学生在入校前比较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约有44.5%的学生很少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60%的学生认为目前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二、用精品出版为启蒙教育呐喊
正是人们在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上的认知空白使《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我们则从高燕定先生的书中,看到了另一个市场。在高燕定女儿就读的小学图书馆里,一个只有两三万册图书的小型图书馆就有大约一百本非常“专业”的有关职业的书籍。有每页一行字,配上图画,显然是给刚认字的孩子看的《他们如何工作的?》;有图文并茂,包括六百多种职业的《职业词典》;还有几十本一套的丛书,如《体育教练》《牙科清洁技术员》《刑事侦查技术员》等。这些介绍各种职业的图书都是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在美国,有的出版商甚至出版系列儿童职业启蒙图书。
我们深信,这一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迅速展开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先是推出以美国教育体系及职业选择为背景,阐述相互关联的《人生设计线路图》,紧接着,开始尝试推出中国原创的职业启蒙丛书,其母本,就是前面提到的包括六百多种职业的《 职业词典 》。最初,我们计划以传统的“三百六十行”为依据绘制。我们完成了样章,试绘了图案,但最终放弃了出版。主要原因是自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颁布并施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职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职业领域也引起了相应反响。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前景有待观察,一些称谓没有规范等等。而我们认为给儿童传递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此外,绘制生动有趣的画面是件高难度的事情。当时,我们试绘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一停就是七八年,但我们对此领域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2010年,我策划了“站在巨人肩上——写给孩子的人生设计启蒙书”丛书,其实也是职业启蒙书系三部曲的一部分。在那套书系中,我们以五分钟传记的形式,从人生设计的全新视角取材,重点截取名人立志以及初期的奋斗经历片段,向孩子介绍各行各业中他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后面究竟有着怎样的艰辛,每一种职业荣耀后面究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启蒙,进而踏上人生规划、心灵励志之旅。
2012年,我们参加BIBF,一眼看到《长大后,我要当……》,就认可了这套书,把它当作职业启蒙书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分——低幼版的首推作品,并与比利时方达成了系列合作意向。比利时是漫画王国,图书绘制水平较高。这套书画面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它阐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对职业本身进行过多的介绍,这也有别于国内其他出版社陆续推出的职业启蒙书系,比如,接力出版社的《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职业是什么》、云南人民出版社的《长大后,你想做什么?》等成人化、百科介绍式的呈现方式。我们其实是希望借用图画书的形式,不仅让孩子明白童年兴趣、行为与长大后职业的关系,更深层次的是呼唤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看,那个拯救他人生命的消防员,小时候可是家长眼中四处洒水取乐的调皮鬼;那个在爸爸头上夹满夹子的女孩,长大后成为美发师;那个拔掉电源线惹得妈妈生气的小男孩,长大后可是电脑工程师;那个踢坏窗户、踢倒花盆的男孩,长大可是国足队员;那个骑车摔跤的男孩,长大后是自行车冠军……《长大后,我要当……》左右两幅图的比对形成强烈的冲击,这对那些动辄呵斥孩子的家长无异于一记棒喝。他们的呵斥有可能就是在击碎孩子的梦想,扼杀孩子的明天。当然,反过来,家长也可借助图书,巧妙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帮他们找到正确的目标与方式,为孩子职业启蒙及成长提供帮助。
职业启蒙图书的读者对象从家长至中小学生,再至学龄前儿童,至此,职业启蒙书系方才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2015年2月2日,薛涌先生在《南方周末》刊文,称中国需要一场“童年革命”,要把早期教育从“以成人为中心”转化为“以孩子为中心”。我想,这些书的出版,也算是我们担起了编辑应有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