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电视剧的消费文化特征

2015-05-30张欣慧武鸿鸣

今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电视剧知青

张欣慧 武鸿鸣

摘  要: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在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其独特形象成为我国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在当我国步入消费社会的今天,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也受到消费文化影响,出现了文本低俗化、模式同质化等倾向。本文将从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与消费文化间的关系,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的消费文化表现特征,来研究消费文化对国产电视剧的影响。

关键词:知青;电视剧;消费文化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79-03

一、引 言

我国的电视剧发展比较晚,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快车道,并逐渐走向成熟。面对文本多样,剧作风格的多元,从业界到学术界,都意识到有必要对国产电视剧进行分类。这时曾把电视剧划分为高雅电视剧和通俗电视剧。高鑫的《通俗剧:大众文化文本》一文对通俗剧的界定、特征、类型以及对其产生发展的某些思考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解释“通”即“流通、流行”,“俗”即“世俗、风俗、习俗”;“通俗剧是以反映世俗的大众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以一定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为主要形式,以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便于接受的大众文化文本。[1]”

本文讨论的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大部分属于通俗电视剧的范围,又不囿于这个范围。相对于对电视剧类型的定义,本文更倾向依据电视剧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创作背景来进行分类。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讨论的是电视剧主要人物是知青青年,所讲述的故事是发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的电视剧。这类电视剧往往以最平凡的普通知识青年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其它群体为对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同时又不乏与这个时代相同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普通人的生活观为参照,以浓烈感情渲染抓住观众,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引发观众对以“知青”为主题的电视剧产生观赏兴趣。

在今天消费文化背景下,国产电视剧受到了电视媒介广告商业化的深度驱动,我们再用高雅电视剧和通俗电视剧的两分法进行分类,以这个参照要素去研究电视剧传播文化,必然会显得难以把控,分析范式过于简单化。国产电视剧对于电视媒介的商业运作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强,电视剧的生产数量、题材选择、流行元素、格调背景,与媒介消费文化的关系日趋紧密。

二、消费文化含义的延展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身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们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从2003年起,我国的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商品对人的满足就会逐渐转换为人对商品的需求。人对商品的需求逐渐由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变为商品携带的商品符号的消费,追求符号意义带来的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就是我国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一个过程。现在我国消费社会特征明显,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消费社会”的产生为基础的消费文化因此而生。

商品将其经济动机和商业动机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体现了其所蕴含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消费文化就是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2]皮特·斯蒂恩斯简洁扼要地描述了消费文化,“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的生活目标是部分地建构在获取他们显然根本不需要的物质或不是传统的需要展示的东西上,他们投身于获取的东西的过程——买东西中。他们的身份,部分是由他们所拥有的新买的东西或新展示的东西决定的。在这样的社会里,诸多机构鼓励并服务于消费文化,从热忱地招徕生意的店主企图诱导顾客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到产品设计人员对现有的产品变换新的花样,到广告商们寻求创造新的需求。[3]”由此看来,消费文化使得人们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进行消费活动,更重要的是制造新的消费欲望,由对商品的消费到对商品背后符号意义的消费,从而获取消费快感。“消费主义文化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合理性的辩护,而是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普遍的伦理、风尚或习俗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即时满足、追求变化、喜好创新等特定的价值观念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4]”

三、“知青”电视剧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嬗变

“知青”,即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年轻人,带着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群青年。在历史上“知青”是坚强向上,不屈服于命运的象征,他们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建设力量。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本该反映知识青年顽强拼搏奋斗,坚韧不拔的一面,却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削弱了自身在反映现实,弘扬正能量上的积极作用。

消费文化对物欲的追求和推崇极大地渗透到了国产电视剧的方方面面。

上表以最初五年我国开始播出的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和近五年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为例,看出消费文化对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的影响。可以很明显地从上表看出,从1988年我国第一部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雪城》到1998年的《一年又一年》之间跨越了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以“知青”为主题的电视剧虽然有逐渐煽情化的趋势,但从获奖情况来看,电视剧的质量并没有因为感情元素的加入而降低。但1998年到2009年这十一年里,电视剧的数量大大增加,但其中只有一部作品获奖,情感充斥作品降低了整体质量,将“知青”这个本该作为主题的符号淡化为叙事背景,夸大戏剧冲突,满足受众的娱乐消费需求,这也为电视剧的销售和二次销售带来更多的有利因素。

四、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加快了消费文化的渗透

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以每天制造四十集左右电视剧的速度,成为了2014年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国”。与此同时,我国电视台对电视剧的消耗也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我国地方电视台白天一般都是老剧连播,傍晚黄金档是新剧上档,一天下来少说也可以播十集左右电视剧。最近我国各大视频网站联合民间制作公司的相关资源纷纷自制电视剧,拓展了国产电视剧的播出渠道,扩宽了国产电视剧的影响力。从上表也可清晰地看出“知青”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并未退出电视剧热门选题,而且有均衡稳步发展的趋势。

消费文化将国产电视剧中的情节符号化,将生活中本来常见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夸大化,并将其上升到了生活的唯一中心,极尽渲染之能事,将其塑造为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地根源。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大背景而拍摄的电视《我们的青春1977》,按常人的思维逻辑这部剧本应讲述知识青年为高考而积极进取的故事,但这部剧却仅以恢复高考这件大事为背景,大谈两位知识青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的开展就是依据两人的爱情线索,这样的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并不少见,除去电视剧主人公知青的身份背景,这些电视剧又跟时下反映80后90后青年人的国产电视剧有多少区别呢?“知青”成为电视剧中可有可无的符号,反倒被爱恨纠葛的象征符抢了地位,传递出那个年代物欲横流的错误理念,在当今年轻人群体中造成负面影响。

在如今的经济社会里,国产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向受众传递精神资源的同时,也为受众传递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快感。就如同费斯科所说,“在经济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有双重意义,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节目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5]”在经济社会里,国产电视剧作为商品具有双重属性,在经济交换的过程中,金融经济注重国产电视剧的交换价值,即国产电视剧的售价和购买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文化经济注重的是国产电视剧的使用价值,即在播出和收看过程中意义的传播和情感的交流。每种商品都要经历从生产到售卖的惊心的跳跃,在国产电视剧被电视台购买时,它作为一种商品实现了其交换价值;在它被受众观看消费时,它成为了生产者,生产了一批电视剧观众,这批观众又被二次销售给了广告商。因此,国产电视剧在经济运行系统第一个生产阶段售卖给电视台或者其他播放平台,在第二个消费阶段则成为生产者,生产观众并将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

五、“知青”电视剧注重自身的形象包装和内容可售性

受众地位不断提升,媒介市场早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媒介产品也由单一传递信息开始考虑如何达到更好的媒介接触率和接触效果。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为例,在演员选择上也倾向当红艺人,在《请你原谅我》这部剧请了吴秀波任男主,海清、董洁分别任女一、女二。借吴秀波在大众心目中留下的“潮叔”形象,在电视剧中塑造了一个喜爱新潮物品,性格放荡不羁,深受女性喜爱的浪荡知识青年的形象。与这种包装手法类似的还有《甜蜜蜜》中生性顽劣的干部子弟(邓超饰)邂逅被诬为“破鞋”的女知青(孙俪饰)后两人不打不相识的爱情故事。

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还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增强媒介内容的可售性。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在电视剧开播前便开设微博营销账号,电视剧每次细微的动态都会在微博营销账号中有所体现,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和电视剧的双向互动性。在微博营销账号上不仅采用图片和文字形式来推荐这部剧,而且制作视频“众星力荐 联名代言”,由文字语言转为视觉语言直接引发受众的消费行为,最直接最形象的“招徕”消费者。视频中出现的潘石屹、彭于晏、杨幂、何润东、丁俊晖、张歆艺、李小萌、郭京飞等商界、演艺界明星的背书推荐也促进了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和销售。

国产电视剧产量每年以千集的速度在增长,从市场承载量来看,电视剧有关人士推算,能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不过八千集左右,而在经历“一剧两星”的停产观望后2014年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剧目429部15938集。很明显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正面临着能拍不能播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驱使一些电视剧工作者将电视剧这一艺术品降格为平面化的工业产品,编导则成了制作电视剧的“熟练工”。虽说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国产电视剧会更多的启用类似梁晓声这类文化积淀更加深厚,从业经历更丰富的编剧,但仍不免在文本上走知识青年因冲突和好后相识,因相识后相爱的模式化生产。为了更好的完成销售任务,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也在不断提升娱乐休闲在其文本内容中的比重。从表1中看出,最初五年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只有两部直接标注“爱情/情感”的类型标签,而最近五年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标注了“爱情/情感”类型标签的电视剧有八部,占到了比重的66.6%。而其中没有明确标注“爱情/情感”类型标签的电视剧仍旧是以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仿佛在虚拟一个以爱情为生活本质的浪漫社会,严重偏离现实。

在当今这个消费社会,国产电视剧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电视剧艺术就会沦为低俗的商品,成为商业的附庸,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会被稀释和消解,让位于消费文化。

六、消费文化对受众的操纵

鲍德里亚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符码所操控,外在的权利操控成为一种无意识层面的自我投注。在消費社会中,既不是物,也不是主体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是符号统治一切[6]。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将浪漫、张狂、新奇等符号粘贴到“知青”形象上,把“知青”视为大众日常生活中消遣的商品,使消费者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握。对符号价值的过度强调会使得大众逐渐消失在符号的海洋,变成了被操纵消费的机器。原本由于受众地位提升而改善媒介产品内容的良好互动,现在成为了媒介产品内容对消费者操纵的恶性循环。

消费文化冲破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间的藩篱,通过媒介产品奴役了大众,渐渐剥夺了大众的想象力,束缚了民主的发声。现实中的知识青年已迈入中年老阶层,他们对现在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的反抗声是远不及当今青年人对电视剧的热捧的。知识青年真正的形象被模糊和扭曲,却仍被当作现实存在来认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消费文化强势入侵的明显表现。法国理论学家梅耶认为:“消费文化正在毁坏人类存在的根基,毁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思想一直在神话根源和逻各斯世界之间维持的平衡,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视角的伦理。[2]”消费文化被当作合理存在被大众认同,大众生活的现实世界反而成为一种“虚拟”存在。

消费者在谈论起这些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时,往往是谈论其中的符号意义,比如:《我们的青春1977》中对爱和自由的向往,《请你原谅我》中对浪子的崇拜,《一生只爱你》中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人们通过谈论共通的符号意义来建立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将消费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深入到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构成了新型的“社会识别系统”——我们之间因为分享相同的符号意义才组成了集体。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的异化。

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本应唤醒时代记忆,传递正能量,影响更多的青年人不忘過去劳苦,更加奋进地过好现在的生活,如今却沦为消费文化的产品。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以“知青”为主题的国产电视剧不断加重戏剧冲突和情感渲染,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附庸,推动着消费文化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费者对符号意义的消费大大超出了对物使用价值的需求,消费行为变成了一种想象行为。消费的意向战胜了现实中的人的意象,被当做是对幸福的占有,对完善现实生活合理性的占有。而实际上,在这个意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被消费者,而是消费的幻想和制造消费幻想的大众媒体[6]。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法)让·保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虞艳丽.大众文化时代的女性消费语言及其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吴丹.从时尚看女性时尚杂志的消费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约翰·费斯科著.王晓钰,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电视剧知青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