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学习
2015-05-30夏雨祁晓冰
夏雨 祁晓冰
[摘 要]当中国对外汉语教育机构在海外遍地开花的时候,身处其中的海外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就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交流现状和未来走向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反思中修正,在兼容并包中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 反思 学习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3-03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先生认为文化具有这样的性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简言之,文化无形而且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意味着,海外一切华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举手投足都必然体现着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为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1]上述观点表明,我们每个个体所显示出的中国文化都蕴含着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我们的行为举止言谈态度都是集体人格的个体显现。
1987年我国在教育部内设置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以“向世界推广汉语, 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为宗旨。2006年汉办的全称改成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主任许琳女士曾说,当初中国在海外办以孔子学院为主的对外汉语机构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各国来不了中国的人们就近学习汉语的需要”。但是后来的发展远超过最初的想象。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意味着观念的变化——从以汉语教学为目的到以文化推广为目的,意味着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汉语基础能力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汉语教育去推广隐藏在汉字之间的中国文化。笔者在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工作一年有余,终于明白推广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其深意就在于文化无需推广,以身作则。上文已说,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集体人格的背后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每一个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尤其是国家汉办派出的教师和志愿者,都是中国集体人格的个体体现,都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
一、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指的是通过反思传统文化来“确定我们的民族(或者至少我们直接面对的公众)在理解的方向、思想的方式以及成见和伦理中的缺点和不足,研究迄今为止它们已经得到了多大的改善”。[2]
所有人都在说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在现代世界,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傅雷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假如采取渗透的方式,他的力量就大而持久。从‘化字出发的,方始有真正的新文化。‘化不是没有斗争,不过并非表面化的短时期的猛烈的斗争,而是潜在的、长期的、比较缓和的斗争。谁说‘化不包括‘批判的接受呢?”[3]这其实就是老子《道德经》里的思想——以柔克刚,兼容并包。通过“化”,渐渐地修正并强大我们的文化。事实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在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至少要树立两种意识。1.文化反思。“由于历史上多种社会形态文化的祭奠,以及不同的民族脱胎的社会发展阶段常常有所不同,因而各民族既有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又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和因素。这就需要通过本民族的自觉理性意识,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刻地反思,以便有效地改造旧传统文化,弘扬真理,祛除愚昧,战胜无知,从而使本民族跨入文明、进步的民族行列之中。”[4]2.文化开放。真正兴旺发达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在开放和创新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文化的禁锢、文化的停滞就意味着文化的衰落。只有以反思为前提,才能以兼容并包的开放之姿融入多元共存的文化空间里。
比如对待日本,我们该取怎样的心态和姿态内心才会觉得妥当?白岩松说:“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想要战胜自己,需要每一个人的进步与努力,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有理有礼有节,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当下中国最该有的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5]我想这段话不只适用于此。我们怀抱这样的文化心态走出国门,才会热情中有克制,感性中有理性;才会看清自己,看清他人。“有理、有礼、有节”,这六个字可以作为我们在海外呈现中国文化的根本情绪和最恰当心态。
许琳女士曾说:“让世界静心聆听我们的故事。”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聆听,听完之后再去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还没听就去武断地定义中国;其次,讲故事,我们要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不需要义正词严地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辩护,我们每个在海外的华人都是一张活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名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风格个性,自己的气质修养,我们就是中国文化的微观显示。我们总以为文化很大,大到全在书本上或者课文里,我们只要讲给对方听就行了,其实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中。每一个出国在外的人,无论是不是公派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把自己这张中国名片慎重地拿出来,展示给世界上其他人,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优点,也看到我们的缺点,看我们的美好,也看到我们的不足。没有没缺点的人,也没有没缺点的国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陷入敏感多疑的怪圈里。如何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如何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臆想中的中国?这任重而道远。习主席在给一些国家拨款时说:“我们的钱拿着不烫手,因为我们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可是总有国家在误解我们,把我们假想成敌人。
哪怕慢些,我们慢慢来,文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就像那只笨重的乌龟一样,总有一天会让人看见我们的诚意,我们的善意,我们的单纯。
让世界静心聆听我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都在说,文化要走出去,但走出去困难重重。困难来自哪里?很多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来自于我们的不知不觉。在对待文化上,很多人就是不知不觉,这很可怕。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一样,出现问题时更多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在对方。但是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很难,我们总是习惯在对方身上找问题。
有一个比利时的大学校长,被中国某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的时候仪式很简单,很草率,这位老先生很气愤,认为早知这样,还不如不要这个学位。这话很让我们汗颜。为什么一个礼仪之邦会如此草率行事?许琳女士谈起她在国外被授予博士学位时那庄严的仪式,她说“马达加斯加是被联合国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可是,他们授予博士学位的仪式非常正式。校长讲话,文学院院长念我的履历,马国高教部长、职业技能部部长、校董主席、校委会理事等悉数出席。经过那样一个庄重的仪式,让我对这个荣誉学位非常珍惜。”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为什么源自中国的茶道,却在日本盛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的屈原,在韩国却被祭奠地如此隆重庄严而华丽?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真是触目皆然。世界上再没有两国文化如此交织。“但这个交织只是单向的,只日本学中国,中国不学日本。日本的文化、艺术、生活,都是中国模式。中国自唐以后,宋元明清,照理可向日本取回馈,但一点影子也没有。”[6]为什么应该向他国学习的时候却自高自大带着轻蔑与不屑?我们号称礼仪之邦却常常丧失了中国文化里最基本的礼仪传统。国际上一直存在“中国威胁论”,我们一直在辩解,其实无需辩解,从我做起,从每个个体做起,谦虚温和,以理服人,以礼待人,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就会让世界看见我们的诚意。
二、学习:以阿拉木图为例
(一)学习之一:隆重纪念抗战英雄
笔者上班的学校阿拜国立师范大学位于阿拉木图抗战英雄纪念公园的旁边,笔者每天四次穿梭于公园之间。公园最显眼的纪念性标志物是长明火,长明火每时每刻都在燃烧,常常有人把鲜花放在长明火旁,周围是黑色的大理石,上面刻着战争和英雄的名字。每年5月是胜利日纪念月。去年5月5号那天,两位军人护送着国旗,从长明火的另一边庄严地走过来,有一些很老很老的军人被搀扶着站在长明火旁,有小男孩女孩穿着深蓝色的套装带着白色手套手捧鲜花排队站着,正对着长明火有一个军人方队,不一会,哈萨克斯坦国歌响起,方队有力地走向长明火,护旗队站定,小孩子把手里的郁金香和玫瑰递给老人们,他们弯着腰,庄重地把一束束花摆在长明火的大理石台上,鞠躬,再鞠躬,然后缓缓走下来。我觉得我们中国也应该这样去隆重地纪念我们的英雄。不忘历史,不忘英雄,一个民族才会进步。
胜利日纪念活动多种多样,很多人在教堂前面的草地上大声地唱着国歌和有关战争的歌曲,笔者听不懂,但是懂得他们的感情,能体会到他们对战争的伤悲和对未来的乐观。全民参与到纪念活动中来,这种气氛令人感动。我们民族也曾有这样的伤悲,只是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这么重视纪念活动。我们的国庆节就是旅旅游,去景点拍照。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定一个纪念日,我们也领着孩子,别上丝带,狂欢或者流泪,也大声唱国歌,也买大把的鲜花献给逝去的英雄,或者献给他们的子孙,并深深鞠躬。还好,政府终于在去年的2月27日,定下以后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二)学习之二:民众的素质体现在细节上
最让笔者感慨的是阿拉木图的司机素质很好。无论有没有红绿灯,只要有行人站在斑马线上,车会马上停下来,包括大的公交车,任何司机都会让行人先通过。这里的餐厅用餐气氛也很好,没有人大声说话或者打电话。交谈声音很小,干净而文明,这样的用餐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的文化开放意识指的是在原有社会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更能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文化社会体系。这种合理的文化体系建立的过程必然包含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对他文化的借鉴学习。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进步。
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汉语培训中心工作已经一年多,笔者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把国旗挂在了墙上。每一个到笔者宿舍的当地教师都知道了这面红旗,她们通过这面红旗感受到笔者的爱国之情。笔者送给宿舍管理员阿姨中国的“福”字、窗花、薰衣草香包和香皂,也把这些东西送给了阿拜大学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她们很高兴,她们通过这些微小的礼物领略到中国文化之美。讲诗人阿拜的诗歌时,笔者把阿拜箴言录和鲁迅杂文放在一起讲,让学生了解两个国家的思想家一致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诗人在中国的影响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任何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之间总可以找到交汇点。学习是相互的。我们走出去就意味着把我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带出去了,发挥优点,克服缺点,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反思让我们看清自己,学习让我们走得更远。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做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性大环境中散发出柔和而强劲的魅力。
[ 注 释 ]
[1] 余秋雨.何谓文化[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 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型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傅雷.傅雷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贾那布尔.哈萨克族文化史·序言.苏北海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5] 白岩松.行走在爱恨之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6] 木心.文学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