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电影现状浅析

2015-05-30彭渤

今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现状发展

彭渤

摘  要:电影作为舶来品与山西地域相结合一定有一个传播、融合、本土化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壮大,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多元化现状的解读和对山西电影演变进程的梳理,将山西电影的发展置于同一时期中国电影变迁的背景下进行探析,分析其从初创、繁荣、消沉到寻求突破的多方面原因,同时审视山西电影发展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电影;山西电影;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65-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利好,作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电影保持着高速发展,从电影产量、观影人次到票房都呈现出喜人态势。“电影的特殊意识形态定位恰好弥补了中国历史的集体狂欢空白”[1],已经离我们远去,“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各5家影院观众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女性观众占六成,18至39岁观众占87%,大学以上学历占84%,将休闲娱乐作为观影首要诉求的观众占83%。[2]”山西电影在中国电影蓬勃繁荣的背景下,受到电影市场变化的深刻影响,观众是电影产品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电影为了适应观众构成的新变化,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电影与山西电影

山西电影的变迁,始终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国电影的变革,又受到本国政治、文化、经济所制约。在逐步增加进口片配额政策的影响下,国产电影虽然受到好莱坞大片的不断冲击,却借此机会吸取世界电影先进的生产经验,学习电影事业成熟的生产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2002年前后逐渐摆脱尴尬困境,经过一系列起伏之后,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萌芽开始形成。

1.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主要以政府投资或各电影厂单独制作为主,新千年的到来,我国市场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一些企业资金、民营资金、海外资金注入中国电影产业,出现大量合资影片,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反映晋商精神的电影《风雨日升昌》,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山西电影制片厂监制,这种跨行业投资、合作,表现出对山西电影产业的极大信心。一些思想性极强的独立电影,为了将艺术性发挥到极致,出现了个人投资的现象,使得中国电影市场的融资方式更加饱满。

2.文化种类的多元化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中相同或不同的民族所具有的人文背景、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固有的生活习俗、所依赖的历史沿袭,对视听语言的表达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在这文化融合作用下,展现出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性。境外资金与中国电影相结合,致使一部影片从导演、编剧、摄像、制片、主演、后期制作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由于中华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往往可以将具有差异的优秀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经过杂糅、提炼从而凝聚成精品。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造就了人民质朴、厚重的性格,由吕梁黄河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制作的电影《伞头和他的女人》不仅在角色身上呈现出浓重的地域特色,同时将独有的“伞头秧歌”搬上大银幕,独树一帜。

3.电影市场的多元化

中国电影根据受众定位,不自觉地将市场细分化,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以好莱坞为首的科幻、灾难等高概念电影拥有将近一半的电影市场,国产影片中喜剧片、动作片、青春片占比较大,港台片、合拍片也渐渐获得更大空间。20世纪末,能与进口大片相抗衡的只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位导演,如今“十亿元导演俱乐部”中以宁浩、徐峥作品为代表,十分成熟的商业电影正充斥着大荧幕,成为一支生力军。山西菲尔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分析了我国类型电影的构成后,出品了大量中小制作成本的恐怖片,不仅风险小,在午夜场非黄金档可以保证排片率,也为这一类型电影的拍摄做出了更多的探索。

三、社会变迁中的山西电影

山西电影事业始终在中国电影和山西社会的大环境下成长,发轫于1958年山西电影制片厂的建立,“该厂以设置新闻纪录片为主,直到1983年才拍摄了山西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到1998年底,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共拍摄了10部故事片。[3]”山西电影制片厂为山西电影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从全局上讲,影片质量差、数量少,很难有经济、社会效益,由于设备老化、创作人员力量薄弱,山西电影陷入生存堪忧、举步维艰的困境,直到1998年,国家政策、市场环境、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厂领导班子狠抓生产创作,山西电影事业出现步入繁荣的迹象。

1.光影流转、继往开来

山西电影制片厂是在“以地方为主发展电影事业”的形势下成立的,作为一个老牌电影厂始终没有在全国电影制作单位崭露头角,20世纪末,中国电影处于较为困难时期,山西电影制片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秉承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训,三管齐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首先,在电影拍摄立项初期,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以受众需求为着眼点,收回成本为原则,综合评估社会、经济效益,从而确立影片题材,无论何种出资构成,把能否有票房收入作为是否立项的标尺。市场经济作用下,社会资金更加活跃,该厂广泛吸收多方面资金,凭借严谨的立项理念和严格的立项程序,在每一个项目合作之前充分与投资方进行利润考量,若无法收回成本宁可放弃项目,对投资方每一分钱负责,强化了制作方与出资方的信任度。在作品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出于文化市场由供给带来需求的特性,开始注重“山西厂”品牌的树立,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把地域特色、乡土情怀、人性光辉植根于电影中,让这些品牌元素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促使山西电影真正融入受众的生活中。在山西电影制片厂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该厂在项目出资构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不仅更容易与社会资金达成合作关系,而且是对“山西厂”品牌的信心。

其次,在电影的宣发过程中,跟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自然力量比较薄弱,山西电影制片厂选择了竞争较为平缓的二级市场,将这里作为主战场,集中力量以期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进入主流院线和观众的视野。在销售方面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将影片带到目标区域直接洽谈,开辟出了更广泛的市场。由于所拍摄的影片大多都是中小成本制作,没有名导演、名演员夺人目光的元素,所以在宣传过程中更注重电影本体的亮点和目标受众的兴趣,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在影片质量过硬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运作手段,最终打开了市场空间。

最后,在影片的摄制过程中,山西电影制片厂始终把握导演、编剧、演员进行最佳的有机结合,在作品中以小见大,在投资上以少胜多,始终坚持“小角度、小投入、大主题、高标准”的工作原则,从实际出发,争取在有限的资金内创作出更多的精品,生产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一部投资仅200万的电影《暖春》,没有惹人眼球的班底阵容,也没有强大的宣发支撑,还未在京、沪、穗等地上映就收入了1500万票房,获得成功的原因,正如该片导演乌兰塔娜所说,“温馨、细腻、朴实的创作手法,使影片在优美流畅的画面中真实地叙述着一份感动,靠那些生动可信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之间深沉的情感碰撞,观众就会难以自制地流下眼泪。”

新世纪之后,借着政策倾向和民间资本壮大这股东风,社会制作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如山西菲尔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了《恐怖电影院》《恐怖游泳馆》《床下有人》等恐怖片,《爱我就陪我看电影》等温情片,都是近年来山西电影进入城市院线为数不多并取得一定票房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这片红海中,外有好莱坞进口大片,内有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强大对手,山西电影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2.同舟共济、铸就辉煌

山西电影人的勤劳与汗水、山西人的贡献与助力,推动着山西电影的转型和发展,孕育出一批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优秀作品,铸就了山西电影今天的成就。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明,以马烽、孙谦、西戎、胡正等人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为中国电影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学支持,同时这些受人喜爱的作家们也找到了新的文学形式,直接进行电影文本的创作,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实践占尽了风流。从孙谦的《光荣人家》到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从发人深省的《泪痕》到改革开放的《黄土坡的婆姨们》,山西电影的创作让“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美学场景,黄土高坡的悲欢离合,汾河畔的起起落落,无数的故事频繁地呈现在大银幕,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三晋大地的自然风貌,也展现了山西人的生存百态。

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他拍摄的作品对中国底层的人文关怀沉静而不张扬,在冷酷的现实中书写了一段温情,执着于用纪实主义风格讲述转型发展社会中渺小个体遭受到的现实压力和困境。《小山回家》《小武》《任逍遥》《站台》《三峡好人》《天注定》的主人公要么来自山西,要么人物原型取材于山西人,新片《山河故人》也再次回到了贾樟柯的家乡,他的“故乡情结”使得镜头始终对准了山西人的生活历程,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地位的小城已经被符号化,不失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中西部的缩影,影片画里画外散发着浓浓的三晋土壤的芬芳。

3.求新求变、面向未来

山西电影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暖”系列电影的成功,诸多奖项的光环,是山西电影史上可喜可贺的一笔。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迅猛发展,出于电影市场与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山西电影不免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缺剧本、缺资金、缺人才,山西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基本集中在抗战、反腐、农村、传记几个题材,大部分影片创作思路落后于时代观念,叙事结构简单,故事不深入,只是在传承中循规蹈矩地发展。山西人宁浩,已经深谙商业片的制作模式和宣发行为,而山西民间制作机构的影片商业意识还较为淡薄,主题流于画面。山西电影要做弄潮儿,紧跟改革的步伐,提出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新的思路,顺应时代、社会、市场的需求,牢牢把握电影的第一属性,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參考文献:

[1]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3]白丽娜.山西电影制片厂发展模式浅析[J].金田,2012(3).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