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在疼痛中呼喊
2015-05-30任珏方
作者简介: 任珏方,男,现居江苏丹阳,就职于丹阳市国家税务局。近年在《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钟山》《大家》等刊物发表中篇小说一百万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选。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和蒂姆·梅富撰写的《社会学之思》,对“个体自我——社会关系”进行了深思。该书第五章“事在人为:关系中的馈赠、交换与亲密”中,清醒而痛苦着阐述了人性化的馈赠与非人性化的交换,以及追求自我中的爱、亲密、关爱与商品。在行为动机聚焦在获得个人私利上时,社会人际关系便显得十分不妙,冷漠、不信任、心理疾病伴随着利益的获取攀爬上人们的心头。作者认为,市场经济关系下的当代社会,爱的关系面临着窘境,非人性化的契约超出了交换交易的限度,为此呼唤爱、被爱、亲密的人性世界的回归。
看一个社会是否健康,只要去看看那些有爱心、讲诚信、有道德的人,是在疼着还是舒适着。
小说《星期六晚餐》,是以一个故事来反思在现代社会关系,“交换与馈赠”中爱与信任的危险处境。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如果非人性把人性击得溃不成军,个体自我获得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只会随着非人性化下的社会关系恶化而昙花一现。人们的心中,会有一个回归的声音响起:到“望道村”去。
人性需要怎样的“望道村”?这个问题涉及法与德。
社会转型期,有人在寻求现代社会的法与德可以调和的关系。我曾读过的一篇文章,试图用契约严守来调和关系。作者认为,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历来存在契约严守的精神,这也是儒家诚信忠义法律文化的当然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一诺,重于泰山”,“言必信,行必果”等说法,都表明儒家诚信法律文化将诚信甚至上升到一般的做人准则。这些构成了契约严守精神的文化基础。契约是否就能如愿地将法与德统一起来?美国人霍尔姆斯发出了尖锐的声音。他认为违约的非道德性观点完全混淆了法律和道德問题,合同当事人并不在道德上负有一种履约的义务,所谓履约的义务本身是假想的,违约不是道德问题,仅属于经济上的问题。
如此,按照法理,现代社会关系里面人们没有讲道德的权力与义务。不知这一结论,会伤了多少善良的人。君子取之有道,这个“道”便是不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这也是“望道村”的用意所在。怎样得道,这是社会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