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文学遭遇美术

2015-05-30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汉白玉石匠财主

偶然间看到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个财主给过世的母亲打造汉白玉肖像的故事。这个财主对自己的母亲感情很深,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他首先不惜重金请了当地很有名的一个石匠来动工,其次还提供了一张画像作为参考,以求无误。这个石匠也不同寻常,光看那张画就足足用了三天时间,他仔细揣摩画中人物的神情,胸有成竹之后才下斧凿,又用了整整一个月才完工。所有看过这尊雕像的人都说像极了,石匠也洋洋得意,在雕像的袖口处刻上了自己的名字留念。哪知财主却一点也不满意,他认为这尊雕像只是简单地照着那幅画做出来的,离他真正的母亲形象还很远,拒绝接收。

石匠很沮丧,天天都在雕像面前发呆,不知道原因何在。石匠的母亲已离世多年,他也很想念自己的母亲。忽然有一天晚上,月亮很亮,他透过石头上闪烁的余光,在那尊雕像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音容。于是他饱含着深情扑到了雕像上,动手修改起来……一晃又是十个月过去了,当财主再次来到石料场时,他惊呆了,一下子跪在雕像面前哭了起来,因为这个投射了石匠母亲影子的雕像真像他的“母亲”啊!

这个故事很煽情,也很有哲理。尽管它说的道理无非是艺术创作中形与神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出自中国美术史的另一个著名典故是唐代大画家韩干与周昉一起给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的事。这两个人都是高手,他们给赵纵画的像很多人看后都觉得很像,难分高下,可是赵纵的夫人出来后,一看就说还是周昉的好些,因为韩干虽然画得也很像,但只是“空得赵郎相貌”,而周昉却“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一句话:要达到有形的“形似”并不难,要抓住无形的“神似”才真不容易。

前文故事是对这个道理的再次演绎,它的背景被安放在了古代的中国,这由文中涉及的财主、汉白玉、石碑、石人等可推测出来,只是这样一来,却暴露了其中的许多破绽。

首先,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给现实人物做肖像雕塑的传统,无论是纪念活着的还是故去的人,都不可能采用这样的方式。中国古代的雕塑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宗教雕塑,如敦煌莫高窟那样的佛教石窟里的雕塑,都是神佛菩萨之类的非现实人物;一类是陵墓雕塑,如秦陵兵马俑或是其他石像之类,尽管形象也来自现实生活,但并非是“有名有姓”、能和现实生活一一相对应的的特定人员,这和西方的传统很不一样。

其次,汉白玉这种石材在中国古代大多用来打造宫廷苑囿里面的栏杆步道和盛放假山的石盆之类,用其打造雕像的情况比较罕见。中国雕塑里真正富有民族气息的是泥塑,它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与流行年代是最广与最久的。根据相关词典的解释,汉白玉其实是一种纯白色的大理石,用这种材料来打造雕像的做法在西方倒是从古至今盛行不衰。

再次,中国过去的工匠地位都比较低下,也不可能像文人画家那样画好画后堂而皇之地在上面落款,要有也都是藏在边角、背后或是底座上。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古代的那些著名雕塑家也要遵守,否则会对作品造成破坏。所以作者在雕像袖口这样的显要位置刻了一个姓名的事,在哪儿也不会发生。

这几个说法表明这个故事的作者十分欠缺美术史常识,“鲁鱼豕亥”看似相像,其实不然!文学描写当然可以有想象,但也不能距离事实太远。就我本人而言,在碰到这些“拦路的大石头”后,就进入不了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了,感觉故事都是捏造的,过于虚假。

然而,这个在中国美术史背景下无法成立的故事,若是放到西方美术史的背景下,一切又都顺理成章了。从古埃及开始,西方世界就喜欢给现实生活里的人物造像,以示不朽。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给名人伟人雕像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艺术成就也很高,而再后来,以普通人为题材的雕像作品也常见了起来。

猜你喜欢

汉白玉石匠财主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财主的刁难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王勇智斗财主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目不识丁
韩文华雕塑作品选登
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