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让学生做“办穿越证”的

2015-05-30赵艳东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鲍照管仲老舍

赵艳东

平时学校大考都是网上阅卷,所以高考阅卷虽然只是第二次参加但也没觉得新鲜。在这样见怪不怪的情形下,这次高考阅卷却让人很想说几句话。

浙江省今年的作文题很好,好在出人意料,考生原来准备的东西和套路绝大部分都失效,于是真刀真枪、赤膊上阵,那么,真面目也就露出来了。

少数高手,看得出平时就喜欢阅读,至少是注重阅读,所以他们得心应手,透彻、清晰,文采斐然,鹤立鸡群。思路清楚、擅长理性思考的考生,文章深刻、严密、有层次。大多考生基本还是老的套路,一个结论加上三两段例证引证,虽然平淡无奇,但也五脏俱全。在这些“一切正常”的整体情况之外,有一个现象特别突出,达到刺眼、虐心的地步。

先看几则触目惊心的片段吧。

1. 蔡京害死岳飞

想必大家都知道蔡京,他是一名大奸臣,害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导致大宋的灭亡,害死了多少中华儿女。这样一个奸诈狡猾之徒,却写得一手好字,令人无法相信。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同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一些人并非大大方方,甚至有些小气,可他所写的字却大大方方,工工整整,这与其人是并不相符的。

2.莫言变身东北人

……莫言在高密生长了大半辈子,他的文章表现出他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无比热爱。他的文章中表现出的是他那善良、厚道的农民心。《红高粱》中那东北大汉和东北姑娘迎亲和出嫁时的场景表现了东北的豪放……

3.海明威创作《永别了太阳》

20世纪初,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世界爆发了一战,他(海明威)作为实习记者远赴前线去记录,去体会战争的苦难。回国后,他就出版了长篇巨作《永别了太阳》,书中这样写道,“当我看到乌云笼罩在欧洲上空时,我便知太阳永远不会再升起了”。他用自己的人品,去书写作品。

4.管仲与鲍照一同进京赶考

古时,管仲与鲍照一同进京赶考,一次他们一同在屋内读书,适逢外面迎亲队伍经过,管仲一心想去外面观个热闹,于是鲍照便割席与他断绝了关系。管仲易分心被外界所迷惑,于是鲍照便能观其行而明其人,一心一性均在举手投足之间。

其他“精彩”,源源不断,诸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这句话正是他这一辈子最好的写照……

今又有叛国贼人汪国真,作为民国才子之一的汪国真,其相貌文作皆为上佳之品,为人所传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也只有漫步于燕园的季老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出奇的文字了。一朵花,一只猫,一个人,最安静的环境,最安静的文字,最平静的内心。

……

东汉“管宁割席”的故事,被改造成了春秋的管仲与晋代的鲍照、隋唐以后的进京赶考等的超级组合了;秦桧害死岳飞的典故被组合成了北宋的蔡京、宋朝灭亡;莫言变身东北人;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捏合成了《永别了太阳》。谭嗣同的生命之诗送给了鲁迅,汪国真背负了汪精卫的罪名,季羡林摘得了泰戈尔的果实。

阅卷老师互相抒发感慨:“很多考生好像是办签证的,时空穿越证!”

可能你会说,高考三十来万考生,出现一点写作功底差的,出现常识错误的,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可是,就笔者阅卷体会,以及跟其他阅卷老师的交流来看,这个现象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自己阅卷量中的近一半,存在类似差错;跟其他阅卷老师交流,最有同感、聊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超级幽默的常识差错。

但这些差错,还不是最让阅卷老师吐血的,毕竟,这些是课外知识类的,而且说明学生还是有点课外阅读的,虽然质量没有保证。然而,另外一些穿越就让语文老师胆战心惊、椎心泣血了。例如: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成了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身负盛名,为一城太守,热爱百姓,又酷爱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描写了欧阳修对奇石怪山和山水景色的热爱,这一点又可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看出。但他又有壮志豪情“西北望,射天狼”,写出了他对国家战事的关心,也写出了他的豪情,他的文字照出了他的忧国和山水之心。

2.《背影》的作者是老舍

我曾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老舍的《背影》时我的心情。那时,自己并没有接触过散文,也就草草地看完了这篇文章。可当我渐渐地接触越来越多的散文时,我回味起《背影》便多了些情感。一个令人寻味的标题,一份对父亲的情感,一次不舍的离别,才发现,朴实无华的句子也可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那么,这篇散文不就体现出了老舍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吗?我想看见这篇文章,任何人都会不禁感叹老舍真是性情中人啊!

3.钢铁巨人吏铁生

钢铁巨人吏铁生,他的文章大多是偏向理性的。比如其著名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当我们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们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如果仅凭他的作品,不去了解他的话,我相信我们不会相信他是一位“断腿人”。也不会相信他曾经有过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人生失去目标,是自甘堕落的一个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学考、高考的重点篇目,老师都会花大力气去上课、复习的,结果被张冠李戴给了欧阳修;又把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 移花接木给了欧阳修。《背影》是多么经典的课文,感动了多少代人的文章,被小同志奉送给了老舍。尤其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钢铁巨人吏铁生”。整个高中影响最深、应用最广的史铁生,被小同志重用而且还送给他一本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个名号“钢铁巨人”。可见《我与地坛》这课文是怎样上的,怎样影响一代人的。其他,诸如:

而生于宋朝的杜甫,天性便多愁善感,忧国忧民……

田园诗人杜甫闲居田园后心性便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悠远和淡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有闲适而淡然之人才能写得如此贴近自然。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的柳宗元成了民间诗人才子,屡次官场失利的人生经历,才有了他抛弃官场,致力民间的淡然和追随。

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便懂稼轩的丹心照汗青;读文天祥的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他在牢狱中写下的。

这些课内的甚至是要求背诵的部分,在这道让考生措手不及的高考作文题面前,暴露了考生平时学习的真实面目。而且这些不是少数,约一半的考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类似的常识错误。平时阅卷也见到,但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多,不是考生平时水平高,而是题目基本都在意料之中,有针对性的储备撑场面。而现在,这些常识错误刺眼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在阅卷休息时频频交流,探讨这到底是怎么了。这让我们怀疑,这些小同志十多年的语文课是怎样上的,我们十多年尤其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是怎样生存的!这样想想,真让我们语文老师汗出如浆,甚至汗不敢出!

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呢?

笔者觉得,首先,我们的写作教学,太应试了。考什么练什么,不管常识性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写作过程中,感觉有点别扭或有劲无处使,那么学生要反省是不是太应试了,太押题了。然后,我们中学老师要正视:我们的教学有没有践行真实的语文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没有真实的语文实践;我们的写作教学,有没有追求真实的写作。李海林先生在《论真实的作文》中倡导“真实的写作”:①真实的写作任务;②真实的写作对象;③真实的写作环境;④真实的写作成果。现在,我们浙江省的作文题目,越来越清晰、真实了,比如今年这道题目就是考查你对“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这个现象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常规,也很真实,这道题目并不偏离考生的生活,这十多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谁没有阅读?只是题目很出中学教学与备考师生的意外。起点更接近,真实的写作能力更能得到展现。把对准考试的那些套路与准备大都废掉,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写作环境中,凭借平时的积累、真实的素质来比拼,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说明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没有追求“真实写作”的道路。

其次,写作教学应该是多阅读的教学。这道作文题并不高深,只是测试出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浅。“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输出性意义建构行为”;“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积累素材、积学储能的输入性意义建构过程。而在信息量一定的情形下,反复频繁的写作一般不会有多少新的内容创生”。(荣维东《多读比多写更利于提高写作能力》2009-6《语文学习》)谁的写作教学课是阅读的课?谁的阅读是真实、发自肺腑、出于真心的?谁的阅读是联系生命的、有效的?就像“功夫在诗外”一样,写作教学的功夫应该在阅读。

最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该落实点具体的知识,不仅是那些修辞、语法、做题技巧之类的知识,那些课文、文化文学的记诵也是知识。这些知识不牢固,语文知识就残缺一块:往小里说是写作材料不准确,论说被瓦解;往大里说,语文教学凌空蹈虚无根底。明确这部分语文知识,就能完善语文知识系统,也能让语文更“学科”一点,学生也更容易抓,更重视一点。

少让我们的学生做“办穿越证”的。

猜你喜欢

鲍照管仲老舍
鲍照的文学创作对《楚辞》 的承变
Calib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cattering model for simulating vortex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driven by Laguerre-Gaussian beam with nonzer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北平的秋
受气包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管仲买鹿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老舍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