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型新材料作文导写建议

2015-05-30罗进近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老和尚和尚作文题

罗进近

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在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中渐成主流趋势,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就作文题型而言,新材料作文可谓丰富多彩,而以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作为“所给材料”则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因而如何写好故事型新材料作文,就成为了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故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真实和虚构两种。“真实类”材料主要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现象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和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动物使其失觅食能力”等,都属于“真实类”新材料作文。考场作文呈现的“真实类”材料,有些呈现着正面的信息,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也有些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现象的认识,可褒可贬,可扬可抑,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可以。比如下面这个作文例子。

1995年,杭州一家电视台做了个测试,让四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到马路上去撬窨井盖,看有没有人站出来制止。一名瘦弱的青年扶着自行车,来回绕了四圈,也找不到一个警察,于是他大声地朝他们喝止“给我抬回去”,同时跨在自行车上随时准备逃跑。这位唯一一名通过测试的路人,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人,他的名字叫阿里巴巴集团的缔造者马云。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这个故事的立意角度可以从马云入手谈他的勇敢和机智,也可以从其他路人入手谈人们的袖手旁观、宁愿围观也不施以援手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中性”材料就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较好地鉴别学生认知的高下和思维的优劣。

“虚构类”的材料主要包括动物寓言和人物寓言等虚构或幻想出来的故事材料。如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两条鱼儿关于水的讨论”,2014年广西高考作文题“老王生病”、天津高考作文题“假如有一款芯片”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新材料作文。写好“虚构类”新材料作文的第一要义是准确理解寓意,要从生动的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寓意,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下面想着重举一个写作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写好“故事型”的新材料作文。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师父笑道:“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个有名的禅宗故事,对于其中的寓意,可供提炼的角度和发挥的内容比较多,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概括提炼得好,就往往能够在契合题意的基础上拿到较高的分数;如果概括提炼得不好,就往往会被判为偏题或者离题。两者的结果差异颇大。

我们可以先来仔细“读好”这则材料。材料的第一部分到“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讲小和尚认为老和尚的这种生活状态不是修行,提出质疑,而老和尚认为这就是修行,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挑水砍柴皆功夫,佛法就在日常之处、平常之处。第二部分实际上提出了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老和尚的日常与其他人的日常的差别在哪里?也就是说功夫的确在平常、日常之处。但是老和尚的平常和日常与其他人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在于老和尚是真以日常为日常,以平常为平常,而其他人是不甘于这种日常,而把日常当作一种对立性的状态,所以千方百计要改变这种节律性的东西。所以这一层立意是要顺应自然本身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日常节拍或者生命的韵律。

“读好”这则材料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立意为“放下”“知足”“渐行渐知”“回头花开”“专心”“做分内之事”“走适合自己的路”“耕耘并不等于收获”等的文章就往往偏题甚至离题了。而那些泛谈人生(“何谓人生”)和生命(“生命诚可贵”)的文章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议论立足点,论证当然就不得要领了。除了审题的差异之外,就内容表达而言,本次学生的作文还存在着一些共通性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如:语言过于通俗化,缺少严密老练的“论述味”;视野狭窄,仅谈学生角色与学习状况;一味空洞说理,论证方法单一。

“故事型”的新材料作文往往影射或呈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写作者就不应该把大量文字停留在现象表层的阐述上,而是应该进行本质上的把握和揭示,从而体现思维敏锐的穿透力。如有个学生抓住材料的寓意,谈“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这看起来问题不大,不过这样的论述总归缺些深度,如果能够进一步表明“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其本质是对“时”的把握,谈“安时处顺”这类的人生哲理,就会显得高明了许多。

有篇优秀作文是这样写的:

自然之势与修行

修行是什么?有两层含义。修行既异于常态,为追求某一视为人生理想的目标,摒弃常人所处之事态之繁杂,“茕茕独立”,超越宿体之限制,同时又不得已循常道,遵天命,守天时。有如七巧板之工,再独具匠心的创造也离不开板块自身的原有形态。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描述的就是小和尚憨态可掬的姿态。和尚的生活很单一:吃喝拉撒还打禅,背完经书又扫地。他们遵循着师傅的谆谆教诲,顺应所处环境的限制。他们的形象总是傻傻的——恐怕遵循不代表领会,模仿不代表得到,重复也不代表得鱼之术。单纯的遵循是不够的。

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西天取回真经。唐僧在曲折中艰难进步,他的心胸宽阔,仿佛已达到了佛家理想的最高境界。所谓实践出真知。他的真知是量的积累,以达质的飞跃。实践是一条道路,冥思苦想脱离现实是做无用功。

更高一层的是济公。他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从来不顾忌作为一个和尚的“职守”,但他是高尚的。自然力量有一种趋势,那就是要抓住最本真的愿望而不反对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的本身。和尚可以不吃肉去行善,也可以吃肉喝酒了还行善。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苟守,能给人自身存在的缺陷以适当的庇护,抑或是以某种违背本身规律的行为达到进步。我们无法违抗自然之势追寻真理。西周的宗法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不具备修行的意义。修行是形而上的所求。修行必将是一段不断“剔除”的心酸历程。剔除一切浮杂与烦躁心理,去拣出属于自己的唯一一颗珍珠。

面对着人生的终极理想,以常人之道,非常人之心,这该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作为人超越自身的必经之路。顺自然之势,又何必为所在之地与所处之时扰心苦恼。修行只为信念里最令自己踏实、满足又疑惑的一处,将其归结为崇高美丽的人性。

这篇文章紧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修行”,以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为论述中心,从中搜索证据、架设结构,论证井然有序、深刻透彻。还有一些优秀作文如《隐忍与修行》《求物·平衡·超脱》等都能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维深化工作,从而在同龄者的作文中出彩了许多。

猜你喜欢

老和尚和尚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小和尚打水
小和尚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老和尚的佛珠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