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学”模式推进下的人才培养制度建构研究

2015-05-30彭广林

东方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本科教学教学管理

彭广林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推行都必须以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基础。“以赛促学”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普遍模式,但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语境下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推行“以赛促学”模式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以赛促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教学管理

“以赛促学”起源于职业教育,旨在利用专业技能竞赛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本科专业开始转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开始借用高职教育盛行的“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它的推行必须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而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管理制度并不符合“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深入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

一、“以赛促学”推进下的人才培养制度困境

(一)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且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机构。“以赛促学”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院校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许多高校虽然已经推行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事实上并未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仍然依附于学工办或者团委等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并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因此,在许多高校和院系,“以赛促学“工作是由政治辅导员兼任。依托这种兼职管理体制,在组织动员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没有专业化的教师指导资源,导致竞赛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二)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

正因为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致使组织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赛信息收集被动。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除了专业内部、学院内部、学校内部之外,绝大多数高水平竞赛项目都是由政府部门、兄弟院校或者行业协会来举办,学工管理部门由于工作性质和本身工作强度,导致他们难以顾及相关竞赛信息的搜集整理,所以相关信息的搜集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第二、竞赛组织发动不及时。正是因为竞赛信息收集较为被动,导致很多竞赛信息不能得到或者延迟得到,难以及时组织发动学生参加,会延误相关赛事的举行。

(三)教师指导队伍没保障

由于学院或专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竞赛组织管理机构,致使竞赛指导师资紧张,甚至导致竞赛处于学生自发状态。大致存在两种情况:第一、指导教师队伍不专业。因为没有正式管理机构和制度,院系难以给每位竞赛学生都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很多竞赛的指导教师基本上都是“挂名”,谁给他们提供竞赛信息,谁就是指导教师,专业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在此情况下,教师指导队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因为缺少制度化管理,不存在正规的指导任务分配,教师指导学生竞赛都处于一种偶然关系之中,他们的指导工作不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导致很多老师指导经验无法积累,指导效果也很难提高,最终致使“以赛促学”工作浮于表面,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建立一个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当前,我们虽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建立了相关的“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但很多高校和院系并没有建立相关考评体系,导致相关成绩得不到认可或者合理的认可,不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学生竞赛成绩还未纳入学业成绩考评系统。在很多高校,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是独立于学习体制之外的,属于”额外工作“,其成绩没有计入学分,不仅成绩得不到认可,甚至有人把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看成是不务正业,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指导成绩还未纳入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有些省份和高校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科竞赛成绩纳入了职称评价体系,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但因为没有纳入常规教学考评体系之中,在根本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二、“以赛促学”推进下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一)纳入教学管理范畴

学科竞赛活动往往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出现的,但一旦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之后就意味着它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活动,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理所当然纳入教学管理范畴。第一、在教学管理系统内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安排组织学科竞赛工作,负责信息搜集、通知发布、组织动员、组织指导、成果汇集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化工作。第二、在教学管理体制下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把以赛促学相关工作全部纳入到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下运行,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使其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确保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的效果。

(二)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现有的工作体系当中,学科竞赛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到应有的体现,仍然属于学工管理工作系统的一个内容,依附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与常规教学不存在实质性关系。要真正推行“以赛促学“模式,那么首先必须把“以赛促学”模式和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应有的体现。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都要融合“以赛促学”的教学精神理念,使之成为当前语境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精神指向和重要灵魂,在根本上保证“以赛促学”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组织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无序性、不稳定性、随意性和非专业性等现实问题,真正让“以赛促学”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鉴、有效可行。

(三)设置专门教学环节

“以赛促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不应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依托于专门的教学环节。如果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得不到体现,“以赛促学”模式很难落到实处,甚至只是一纸空文。在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与实验课程的教学考核挂钩。某些技能教学核心课程不举行专门的考试,采取“以赛代训、以赛代考、以赛代评”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赛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实践、考评和成果融为一体。第二、设置“以赛促学”专门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竞赛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学生每年必须参与哪些竞赛项目,必须获得怎样的竞赛成绩,把学生参赛经历和成绩纳入考评体系,让学生通过竞赛获得学分,把参与竞赛作为毕业资格审核和学位授予资格审核的必备条件,这样确保“以赛促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以赛促学”模式推行效果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导致“以赛促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要全面推行“以赛促学”模式,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肯定学生竞赛成绩,把竞赛成绩纳入学分评价系统,真正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代考”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和参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肯定教师指导成绩,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常规教学工作考核范围,而不仅仅纳入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在根本上防止指導积极性不足或者指导工作趋于功利性和投机性的不良情况出现。因此,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以赛促学”模式健康、规范、有序、有效运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2]胡建华.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3]解飞厚,龚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的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本科教学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期末试卷及其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在《航空维修原理与技术》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敢拼才会赢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