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

2015-05-30吴眈

东方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留学生国际化

吴眈

【摘要】19世纪经济全球化雏形初现。20世纪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现如今世界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带来的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文化的大开放。不同国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纷纷奔向中国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舞台,想汲取知识,想大展身手。不同于中国文化,且文化背景不同的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势必与对中国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不能全然相同。这样就给中国各高校对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的机会,并以不同的形式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21世纪,科学技术和信息革命推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的自由化以及统一劳动市场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当今世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在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了教育资源国际间相互流动的现象,而且速度是越来越快,可以深切感知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国际化的时代。整个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各国的教育现状及其相互联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教育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破土而出。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同时充分地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人员的国际流动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人员的国际流动带动了世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體则是大学国际化。于是随着这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大学走向国际化的关键和必然选择。国内许多高等院校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在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留学生肯定不可能只来自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文化地区。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考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应如何进行,才能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就留学生群体本身而言,由于留学生通常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宗教、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学历和个人经历也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因素对留学生认知及选择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必然使得贸学生在服务传递、服务感知、服务评价和服务补救等方面感知上存在一定差异。荷兰文化学家Hofstede认为不同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成员存在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同一国家或者民族内部的成员之间也存在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直接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与评判。[2]不同文化背景的在华留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所接受的主体文化从人出生开始即对人们发生影响切这种影响持续一生,尤其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受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式影响更为明显。主族语言文化既影响着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也影响着他们对新文化的感知与适应及接受程度。不同国籍并或操不同语言的留学生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宗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留学生的宗教信仰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留学生对他族文化的判断和感知。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期待。要真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追本溯源的考察其宗教意识的差异,不同宗教的在华留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宗教的信仰也对留学生对高校教育的观点有着致关重要的影响。

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深入,及各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们看到了出国学习的机遇和前景。但是这种前景是不同的,也是在不同的目的下产生的。有些留学生是以追求学历为目的。有些留学生是追求非凡的异域文化,再有些留学生是为了生存能求得一个好的工作职位而来留学。再或者还有为了将来的投资和创业。不同的目的来华留学,他们也感知到了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不同层次和方面。所以我们的高校教学和管理也应考虑到此种方面事宜。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就留学生的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几种见解,希望对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给予建议。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所涉及的高校应将留学生的课程纳入所属院校的教学精品课程的标准与体制中,并不断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切实推进留学生课程建设的优质化与规范化。另外也应握好各科课程与整体课程体系之间的适应性,注意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层级课程设计的渐进性,并力求避免各科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重复性和断层。与此同时,大环境的国际化也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国际认可。而且在专业性课程设置的同时应重视汉语言课程及中华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力求培养养出既具有专业素养又有汉语及中华文化涵养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在管理制度方面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师资队伍缺乏统一的人事管理。留学生师资管理或归属与教务处,或归属国际合作交流处,或归属于各教研室,缺乏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统一约束和监督,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事实上,大多高校对留学生教学不够重视,出于经济或人事原因,高校管理者满足于留学生教学的凑活状态,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意识。因此,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是提升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可以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与不同的管理方式。基本可以班级为基础单位。采取班主任负责制,将管理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即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又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留学生相处,较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教学和管理相辅相成,班主任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留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遵守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及思想情绪等等状况。二者是可以相互兼容的,这样也便与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另外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可安排一对一辅导制,通过严格考核选拔合格的留学生一对一辅导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来华留学目的的留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如,语言指导通过本国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的充分交流,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也可给予论文写作、科研、实验指导提供协助和指导。再者也可给予生活上的指导,帮助留学生快速适应在华的生活,这方面的指导主要是根据留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来定的。

在加强管理质量的同时,另外在师资培养和教学质量方面,各高校也应加大力度。对于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年轻教师更快地“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实行教师指导制度。老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新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指导,切这种指导尽量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并在同行之间互听课互评课,以帮助新教师更好的适应新的情况,更快更好的进入教师的角色。此外,还应重视教师授课理念和授课方式的转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较为不同。总体来说外国留学生比中国学生显得更为独立和活跃。在授课时教师应多注意。教师应增加文化视野提出不同的见解,多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推荐引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师为主體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包括了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交流,建立一种宽松和愉悦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最后学校应建立不同的制度以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留学生来华。

比如各种资助和奖学金制度对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学生都有难以抗拒的

吸引力。很多国家都会为留学生尤其是为高层次的来华人才提供各种奖学金,如美国的奖学金制度最为发达,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学生获得了美国的奖学金。[3]英国因此,我国应根据国情建立各种留学生资助及奖学金制度。来华留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会学习和打工同步进行,所以首先政府应该在留学生打工方面制定详细的打工制度,明确规定留学生的打工时间及其适合打工的条件。留学生在华求学肯定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就会回国,这样就会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医疗保险。所以高校在留学生入学时就要明确要求留学生购买保险,在留学生入学后,为留学生在高校设置专门的医疗保险办公室,专门为留

学生解决医疗保险问题。最后,在留学生的奖学金制度方面。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团体三者有机结合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

经济全球化,教育也出现了国际化。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留学生教育已从单纯的文化交流和吸引人才转向了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产业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加强中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为我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传播中华特色文化的机遇,让更多的世界人看清中国。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比较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持续的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就给各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Hofetede.Geert H.Cultures Consequences.London:Sage Pubns,1980.

[3]李梅.高等教育国际市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留学生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