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开启幼儿心灵的一把钥匙
2015-05-30叶丽
叶丽
摘 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本能,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游戏,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应本着如何尊重幼儿、如何发展幼儿的理念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游戏;兴趣点;行为特点;指导;求知欲;自信心
生命是主动的,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外部目的和功利的情况下,儿童自发地担负起发掘自身先天资源,这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更是孩子的权利。游戏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进化,从个体到群体,从简单到复杂。孩子在游戏中得到的各方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观察和指导。那么,老师应该怎样有效地观察孩子?怎样适时地介入指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些教育因素都是我们教师长期需要学习、讨论和研究的。
一、多维度地观察幼儿的兴趣、行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发展水平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老师在设计区角活动时,有时会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区角活动的名称、设计区角活动玩的方式或材料的投放等,有时还会出现老师去安排幼儿的角色等情况,幼儿往往会出现玩不了多久就不感兴趣或者在玩的过程中都不知道规则、可以玩什么或者怎么玩等这种情况,忽略了区角活动设计一定是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案例一:开学初,小班老师在学期初开设了医院创游区,取名为“暖暖贴心医院”,在活动开展时发现幼儿虽然对医院有初步的了解,但幼儿在玩耍时发现幼儿对这个医院名字都说不清楚,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只用棉签或者仿真创可贴,基本不使用吊针或者针管。
多次观察幼儿后发现幼儿对医院还存在“恐惧心理”,大部分幼儿连医院的流程不清楚,玩了一两次后几乎没有幼儿去玩了。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老师高控设计了创游的名称,游戏的玩法,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以至于幼儿对老师精心设计的区角游戏不感兴趣,也玩不起来。
案例二:一天下午,中班的小朋友们正在玩益智区的圆圈基插玩具,玩着玩着幼儿就把圆形的基插玩具放到地上滚,后来多名幼儿自发地比赛谁滚得快,玩着玩着一名幼儿拿起旁边的奶粉桶也滚了起来,慢慢的更多幼儿也参与进来,但材料不够,老师敏锐地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和班上幼儿讨论还有哪些可以滚?于是小朋友就把美工区的透明胶、双面胶、笔盖、杯盖、纸筒等物品自发、自主地探索着哪些物体可以滚,哪些物体不能滚,哪些物体滚得快,哪些物体滚得慢。
教师敏锐的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创新玩法,以及幼儿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开始新的探索,老师没有制止幼儿必须按照规则玩,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老师不仅敏锐地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也很尊重幼儿兴趣、尊重幼儿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
2.观察幼儿的行为特点,进一步分析幼儿
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幼儿的个性,有时老师需要多次甚至长期观察才会了解幼儿的行为或者形成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案例:一天,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时,一位名叫婷婷的小女孩选择了男孩的服装、假发、领带等,老师刚开始觉得婷婷肯定对扮演“男孩”很好奇,很好玩。但是在多次观察都发现婷婷钟爱扮演“男孩”,就产生了疑惑,问婷婷:“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当男孩呀?”婷婷的回答让老师很震惊:“因为爸爸妈妈说他们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老师终于知道婷婷“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同时也感到很心痛,爸爸妈妈无意中谈话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对孩子的安抚和鼓励也许才能平复婷婷的心理。
观察幼儿游戏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幼儿的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老师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有目的地观察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以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在教师的观察中,教师要不断地提供游戏材料或对游戏材料的使用进行示范来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者建议,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
二、把握介入时机,适时指导幼儿,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发展
国外有研究表明,成人介入儿童的游戏,会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
1.教师指导应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如果教师的介入指导通过观察,在顺应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那么就是“正效介入”,如果因为老师的介入干扰了幼儿或者是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了,那么就是“负效介入”。
案例:在玩“成都特色小吃”的游戏时,一名幼儿扮演收银员,一名幼儿扮演厨师,扮演收银员的小朋友因为“工作”相对简单,他便向老师提出自己想扮演别的角色,然后老师命令式的要求当厨师的小朋友去和扮演收银员的小朋友互换,两个小朋友在老师的高控下互换了角色,于是导致被换成厨师的小朋友很高兴,但被换成收银员的小朋友情绪很低落。
老师高控式的安排角色扮演,很明显没有尊重幼儿的意愿,最后导致其中一名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
2.适时适度指导幼儿进行游戏,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活动中教师介入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什么时候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都要灵活掌握。经过讨论我们小结几点:不安全情况下介入;求助时介入;没有玩伴时介入;争执时介入;即将放弃时介入。
3.间接指导幼儿,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发展
游戏时教师可多用间接指导,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促使幼儿想办法。提出层层深入的假设,引导幼儿去自我解决。
4.在游戏中鼓励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
案例:在一天阳光明媚的下午,冉冉小朋友在玩“刺绣”游戏,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指尖,冉冉由于害怕再也不肯玩了。于是老师和冉冉共同讨论被“扎”的原因,教给她刺的技巧,语言上鼓励冉冉“你能行,再来一次,勇敢些”。最后冉冉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再次玩起了此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更加专注、耐心,完整地完成了作品。
老师的引导不仅给了这位幼儿安慰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温暖的话语不仅指导幼儿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还给了幼儿自信心,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更加细心、耐心。
有人曾说:“给孩子一个世界,孩子立刻创造无数个世界还你。”这就是游戏的独特价值,幼儿体验游戏愉悦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智慧的过程,给教师自主,放飞教师的心智;给幼儿自由,放飞幼儿的心灵。愿孩子们在游戏的天空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徐萍.幼儿区角活动[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