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工程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015-05-30何源王奕
何源 王奕
[摘 要]创建科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国家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重点,共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是其重中之重。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高等学校应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计算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能力最重要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国家信息化建设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可能发生变化,校企合作模式应该随之变动,不能固守自己的合作方法,更不能照搬他人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大工程观 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08-04
一、引言
知识时代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激烈化使现代社会在知识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朝着知识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工程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断增加,也使各学科和技术领域之间不断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社会亟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但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大众诟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方面,并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政府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重在知识体系的建设,忽略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教学内容缺乏适用性,实践教学缺少工程项目内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工程性缺失,培养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要办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归根结底要体现优质、与市场接轨的办学本色,兼顾公益与效益,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提高高等工程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由此形成的结论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在确定其具体发展模式和办学机制时提供有力的决策帮助。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研究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现状,再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习研究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计算机人才培养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
1.盲目扩招引起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需求扩大,高校计算机专业得以迅速发展,导致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也无法满足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从而带来教学质量下降和人才培养粗制滥造的问题。
2.不同的人才需要结构却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同,各地区对软件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呈多样性,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需要从事社会实践的工程型人才,且工程型人才又分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模糊,或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学生素质同质化。这种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培养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3.没有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形式,各高校虽然不断更换教学大纲,改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但实际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然孤立了学科内各课程间的联系,或者说联系不密切,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没有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例如,随着新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并未融入新的程序设计技术。再例如,因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应具有学科渗透的特点,学生应该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在相关课程群中选择课程学习,但能做到这一点的高校却寥寥无几。
4.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差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轻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多学几门编程语言就是学好了计算机知识,这导致这部分学生出现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精通的现象。而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数学基础有益于科学思维和技术创新,这是高级计算机人才必备的素质,这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人才的发展前景。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让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因此,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很受一些企业的欢迎,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在形式与规模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为找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合作双方的需求,本研究设计了抽样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为与湖南农业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有两年以上合作历史的企业,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1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88.9%。
表1 计算机相关企业与高校合作主要形式表
■
表1列出了计算机相关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从表中可以看出,双方合作形式较多,其中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分别占到了60%和87.5%,可见,企业非常希望跟学校合作。这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就企业而言,为了降低培训成本,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企业更愿意接收自己参与到培养人才环节的、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
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员工培训以及企业参与到学校制订培养计划的却比较少,只有3%左右,有的甚至更低。这说明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企业存在很多涉密技术,像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导致校企合作缺乏一定的深度,从而影响合作效果;2.为不挤占企业资源、影响效益,企业能向高校提供的教师培训和员工兼职等人力资源十分有限,从而形成合作阻力。
(三)以现有教学模块为基础,校企共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2010年6月宣布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制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以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成。同时,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现状,学院还提出了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即政府建立机制出台政策帮助高校与企业组成合作联盟,企业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订和实施,高校顺应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
■
图1 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图
校企合作只有能实现“学生成才,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企业接收学生后能节约培训成本、增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以此为指导原则,为实现学科与产业对接,按照“卓越计划”设计要求,学校与合作企业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时间上两阶段呈递进状(如图2所示)。
■
图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第一阶段是校内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完成基础知识和部分应用技能的学习。这样学生对行业会有个初步的认识,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也有相对客观的分析,接下来才会较科学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第二阶段是企业学习,完成另一部分应用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的应用技能学习比较特殊,它跨越两个阶段,在整个校企合作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内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可以在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技能模块里,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块进一步巩固、强化。同时,这个阶段里学生还要根据前面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由企业带着项目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岗位参与实训,以培养专业素质。
这种改变传统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掌握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强化了核心技能,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普遍有较大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与市场直接接轨,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然更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大工程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设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创新等方面逐渐与企业需求对接;从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与校企合作的开展相适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差距,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
图3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图
这种课程改革上的合作可以认为是“1+1”的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全过程,以实现课程的科学、优化配置,把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实际执行者,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企业因为拥有专业技术、项目任务和职业能源而能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双方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工程知识、工作经验都融入课程建设中,这样能保证开发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3.校企合作成效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000余人,学院在“联信永益”等知名IT企业建立了综合技能教学与实训基地,全院60%左右的大三学生的实训都在企业提供的商业项目中。为确保产教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学院各系设定和企业项目岗位对应的教研室,通过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训期间学生会受到一线工程师的指导,通过这种指导,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核心技能,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另外,学院与湖南双星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学生实习基地,近三年约500名毕业生中有76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这两个企业的项目结合,其中18人被合作单位接收就业。通过对这三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选题质量较高,成绩远优于在院内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而且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
学院还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共建了锐捷网络大学。该公司不仅为学校提供了部分网络、通讯、终端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还定期为学院教师提供培养、实践机会,帮助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并且还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计划,建设了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两门精品课程。更重要的是学院引入了企业的项目课程,将来自厂商成熟IT认证课程引入到学院,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取来自厂商的技术、认证和培训。近三年本院有近60名学生获得锐捷认证,他们均已到国内各企业相关岗位就业。
三、调查结论
创建科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国家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重点,而共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又是其重中之重。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高等学校应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校企合作是计算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工程观的校企合作涉及政府、高校、企业、市场,合作机制的运行状况与多方联动的支持程度密切相关。
2.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本文中对教师素质的培养研究不深,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国家信息化建设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可能发生变化,校企合作模式应该随之变动,不能固守自己的合作方法,更不能照搬他人的合作模式。
学生能力培养比其他行业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推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以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的工具,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荣佩,张林洪,史庆南.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刍议[J].大学教育,2013(3):46-47.
[2] 李长波,赵杉林,黄玮,孙铁,赵国峥.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89-92.
[3] 汪木兰,朱晓春,刘坤,林健.案例教学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大工程意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165-167.
[4] 曾丽娟,杜敏,马去阔.大工程观理念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3(9):35-36.
[5] 林华,曾鸿鹄.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1-73.
[6] 孙阳光.高校工程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2013(2):188-189.
[7] 李均涛.高校计算机专业形式化方法课程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2(2):73.
[8] 董建萍.我看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8-39.
[9] 陈兵.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的“99+1”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1-212.
[10]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2-4.
[11] 李成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总在困惑走向成熟[J].计算机教育,2006(5):74-7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