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白石国画品赏七

2015-05-30聂鑫森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衣饰婢女题款

聂鑫森

“齐美人”

自古及今,女性一直是诗人、画家关注的对象。她们容貌娇好,美丽动人,“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西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唐·周濆《逢邻女》)。她们渴望真挚的爱情,对心上人忠贞如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清·蒲松龄《闺情》)。她们勤劳苦顿,却地位低下,“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唐·王维《洛阳女儿行》);“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唐·王建《织锦曲》);“夜冷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宋·茜桃《呈寇公二首》)。

而以女性为主角的仕女画,在我国传统悠久,最早的要算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此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张萱的《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簪花仕女图》,明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孟蜀宫妓图》《蕉叶美人图》。到了清代,仕女画风行一时,代表画家中,一个是改琦,有《红楼人物图》行世;一个是费丹旭,著名作品有《纨扇倚秋图》等。

齐白石说:“我三十岁以后,画像画了几年……那时我并不专搞画像,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人家叫我画的很多,送我的钱,也不比画像少。尤其是仕女,几乎三天两朝有人要我画的,我常给他们画些西施、洛神之类,也有人点景要画细致的,像文姬归汉、木兰从军等,他们都说我画得很美,开玩笑似地叫我‘齐美人。”(《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八岁就临摹绣像画,以后拜师学画人像,练就了过硬的“描容”功夫,同时对《芥子园画传》中的人物范画及技法亦很熟谙,又师承明、清人物画的传统,所以他在人物画的创作上,无论工笔和写意,都能得心应手。他青年时代的仕女画,主要是工笔画,头、脸及眉目,刻画得很细腻传神;衣饰勾得很精致,用色亦雅致。

在荣宝斋出版的《人物部分·齐白石绘》画册中,收有他工笔和写意仕女画多幅。青年时代所作的就有《黛玉葬花》《薛涛》《纺织女》《木兰从军》等。

《黛玉葬花》是一条幅,中部画娇弱不堪的黛玉,细眉星眼,樱桃小口,面带愁容;白长外衫,胸部露出浅绿内衣,腰间两条细长的带子,垂下并被风拂动,显出她不胜风寒的姿仪;肩扛一把小巧的锄,锄柄后端挂一只盛满菊花的小篮。

《薛涛》画的是唐代成都的美女、才女薛涛,脸圆,体量显得丰盈,表现的是唐代对女性的审美特征。衣、裙上的花纹,画得雅致、繁复,尤其是抬起的右袖前端,精细地画出了花、蝶和并栖的双鸟,曲折地表现了薛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题款是一首诗:“十里香风小洞天,尘情不断薛涛笺。锦茵无复乌龙妬,珠箔空劳玉兔圆。两个命乖比翼鸟,一双苦心并蒂莲。相思莫共花先尽,早有秋风上鬓边。”

齐白石在《纺织女》一画中,题曰:“金陵先生正。此乃白石三十岁时所画,八十七岁重见补题。”

齐白石1915年在《罗汉》画上,题曰:“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但是,现今所见他人物画中,不乏四十岁以后的作品。梅墨生在《修来清静华严佛,尚有尘寰未了因——读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人物画》一文中说:“齐白石绘画,直接取法以明、清为多。八大、石涛、沈周、黄慎、罗聘、金农、钱慧安、改琦、费丹旭等人对他的影响最大,再就是《芥子园画传》和民间绘画的影响。”他的仕女画也是如此,四十岁后也有工笔的,更多的是写意或兼工带写的。他的《郑家婢》,画的是文人家的一个小婢女,娇好的面目及鬓发是工笔画法,衣饰却只寥寥数笔。坐着的婢女前为一书案,上有砚池、笔搁和一本摊开的白纸本子,婢女手持一笔,作沉思状。题款是一首诗:“曲栏干外有吟声,风过衣香细细生。旧梦有情偏记得,自称侬是郑康成。”萨本介以“图话”解说:“文人家里的佣人也有三分文气。”

另一幅《抱儿妇》,画一背面抱着小儿的女性,是大写意。女人的头发、衣饰,画得很粗犷、简洁,可看出是乡下人家的年轻母亲。题款为:“画抱儿妇,难得田家风度、美人风度。人之心境中,应有反寻常也。白石并记。”齐白石画的仕女,不是有贵族气的妇女,也不是能写字作诗的文弱妇女,而是底层的健美妇女,在题材和画法上有突破,故称为“反寻常”!

猜你喜欢

衣饰婢女题款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婢女与羊
花鸟画题款的位置与作用
VINTAGE VALUES
VINTAGE VALUES
佛教小故事
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