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今待重振
2015-05-30曹隽平
曹隽平
形成于十七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是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经济通道,也是中欧文明相互传输的国际文化路线,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但是在19世纪末期,由于运茶线路改走长江黄金水道,陆路运茶商道逐渐萎缩。特别是1905年,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通车,汇集至汉口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由汉口至恰克图的茶叶商道成为历史陈迹。俄国十月革命后,政府对华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终于淡出历史舞台。遥想当年,茶道繁华几何,多少商队走过,多少驿站人声鼎沸,多少码头帆影蔽日,我们今天已无从知晓。近一百多年来,万里茶道被蹉跎的岁月无情地废弃了,留下了无尽的苍伤和遗憾,人们也很少谈起它了。
在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引下,万里茶道沿线国家的城市、口岸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文化、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磋商与合作,并于2014年10月达成了《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特别鼓舞人心。在此背景下,生长在四川的传统文化守望者王开举先生,冷静思考,逸兴遄飞,倾注所有,决心做一件对自身极具挑战性的事件:他发起组织国内外的艺术家重走万里茶道,寄希望通过沿线采风、写生、创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重现茶马古道当年之瑰丽情境,或铺展其今日之万千气象。再通过举办展览进行传播,以唤醒茶道沿线的人民重新对万里茶道历史文化的认识,对茶道的复兴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善意之举,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值得我们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巴蜀自古多奇士,蜀人为湖南的安化黑茶、万里茶道的文化遗存保护,殚精竭虑做宣传、做实事,真是侠肠的文化义士,为他点32个赞!
安化是神秘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神奇土地。安化黑茶和茶马古道渊源尤深。明清时代,商人们发现湖南安化地区所产的黑茶茶味重,产量大,便于紧压,于是冲破政府限制,把安化湖茶原料压制成茶砖驮运至边疆贩卖。由于黑茶的功效十分神妙,成为边疆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被封为皇家朝廷的贡茶,成就了“万里茶道”的最终形成。
经过筹划、调研和踏勘,他们将采风、写生和展览活动的首站选择在了“黑茶故乡”安化,艺术家们创作出的一系列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思想性,更具有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作品将以“黑茶宗源,神韵安化”的名义展出和交流,值得期待。万里茶道辉煌的历史,从艺术家们凭吊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来看,我们也仍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其中,成立中所绘《茶马古道盛况图》近处酒肆旗飘,楼下商队有的行走,有的休整坐卧,构图紧致,人物姿态细致。远处云烟缥缈,岚光山色衬托了商旅路途遥远的艰辛。由近及远,房屋鳞次栉比,商道的辉煌纤毫毕现。再如,王忠民的《云台胜境》,将“云烟”游戏耍得巧妙。山势如顾虎头所言“蜿蜒如龙”,梯田层层递进,人家逐水而居,使人联想到此处农耕的天然之趣。又有昂扬而上的陡峭山峰,使人望之“岩岩然”。柔与刚力量的对比、浅与深色彩的糅合,都在云台山水、雾霭之中。
王羲之在兰亭序感慨“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开举先生集结了如此之多的俊才,仿效古人舞文弄墨,如兰亭集会一般,重弹雅调,追溯历史,摩挲当下。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们躬亲而为,谦恭审慎,去安化造访当地茶人茶园,品味黑茶的传世滋味,探寻茶马古道曾经的故事。一字一句浸润茶之甘醇,一点一墨梳理茶路之脉络,万里古道在诗文、画图上呼之欲出。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看到他们的作品,仿佛都能畅游其中,听到从历史尘埃之中、茶道上传来的马蹄哒哒、驼铃铛铛。眺望将来,相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为保护万里茶道历史遗迹和文献,助力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使万里茶道重新焕发活力,促进文化经济融合,我们呼吁沿线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切实推动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艺术机构具体实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让黑茶再起万里征程,为茶道沿线的人民带来福祉。
万里茶道,意义弥深,今待重振,吾辈齐力!